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自1934年Whipple发明该术式以来,胰头癌病人生存时间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以改善,该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而胰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对6例胰瘘病人护理,采取了充分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及营养支持,使6例病人有5例无需要手术治疗自愈,1例因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法重建消化道的胰十二指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带蒂大网膜包埋改良单层胰肠吻合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手术平均时间(2.9±1.4)h,胰肠吻合平均时间(14±2.1)min,术后平均出血量(380±60)m 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3.0±2.4)天。(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例(23.5%),其中胰瘘2例(5.8%),为A级胰瘘;腹部感染3例(8.8%);腹腔出血2例(5.8%);胃排空延迟1例(2.9%)。无手术死亡者,无因严重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者。术后病理学诊断胰头癌18例,胆总管下癌8例,壶腹部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结论: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改良单层胰肠吻合能够减少术后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与传统缝合方式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效果,并分析其用于PD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行PD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照吻合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贯穿组和传统组,各30例。贯穿组患者均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传统组患者均采取传统缝合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指标(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如胰瘘、淋巴漏、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腹腔脓肿)等情况,并比较两组再手术率和再入院率。结果:贯穿组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B级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再手术率、再入院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有利于PD患者术后恢复,且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对肝细胞癌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AFP、sEC、HGF、I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19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开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sEC、人类生长因子(H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水平,术中出血量、术后绝对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血清AFP、sEC、HGF、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BIL、DBIL、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lb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绝对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可降低患者血清AFP、sEC、HGF、ICAM-1水平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奥曲肽在不同胰腺情况下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软胰腺"、"细胰管"作为术后胰漏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将18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为4组:低危险/非奥曲肽组、低危险/奥曲肽组、高危险/非奥曲肽组、高危险/奥曲肽组。观察术后胰漏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发生术后胰漏35例(19%),其中高危险组胰漏发生率是低危险组2倍以上(27%versus 10%,P〈0.01)。在胰漏发生低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组与非奥曲肽组术后胰漏发生无显著差别;在胰漏发生高危险胰腺情况下,奥曲肽能显著降低术后胰漏发生率。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根据胰腺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奥曲肽既能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左肝外切除术(LLLR)和开腹左肝外切除术(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及生存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左外叶HCC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行OLLR治疗,观察组患者行LLL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年和两年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CAM-1,MMP-13,PCT,IL-6,IgA,IgM及Ig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1,MMP-13,PCT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gA,IgM及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08%)低于对照组(41.47%)(x~2=5.89,P=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LR治疗HCC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及预后快等优点,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低,可显著降低肿瘤侵袭力,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壶腹部周围癌根治性手术。手术难度大而复杂,并发症也多,尤其在胰肠吻合、胆肠吻合和胃肠吻合口中。一旦发生胰瘘,其死亡率可达50%。为了防止胰瘘的发生,国内外专家对此手术方法均做了不少改进,但仍有胰瘘发生。我院自1985~1993年对胰头及壶腹部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3例,均采用胰管空肠内置管的方法进行手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胰瘘,均全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57/258)。多见的并发症包括胰漏、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中出血量>800 ML,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结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和术中出血量>800 M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其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血红蛋白<100g/L。手术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甲状腺全切除术与半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同时应用I131以及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显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切口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甲状旁腺显露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暂时性、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暂时性、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为13.33%(6/45),观察组无复发,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优于半切除术,且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50例,按照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5例。观察组给予保肛术治疗,对照组给予Miles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自制评分量表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排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腔复发率、吻合口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Miles术比较,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肾癌患者肾功能以及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92例,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4)。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及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部疼痛、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Cr、BUN、β2-MG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虽有升高,但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5年的生存率均较术前下降,但观察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部疼痛、肾周血肿等并发症,观察组总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29.54%,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肾功能影响小,明显提高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肺功能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肺功能(MVV、PEF、FEV1、FVC、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FACT-L、SF-36)、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MVV、PEF、FEV1、FVC、FEV1/FV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MVV、PEF、FEV1、FVC、FEV1/FVC水平均有下降(P<0.05),且观察组MVV、PEF、FEV1、FVC、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FACT-L、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FACT-L、SF-36评分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FACT-L、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为98.41%,明显高于对照组7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68%,明显低于对照组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用于治疗NSCLC能够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提高肺功能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在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TaTME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行手辅助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对照组(70例)行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保肛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保肛率、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尿道感染、盆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0),少于对照组的10.00%(7/70),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年内,研究组总复发率和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TME术治疗,运用手辅助腹腔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尽快促进切口愈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较低,实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食道粘膜下肿瘤患者172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72例。观察组给予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对照组给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记录与随访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天数与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 %(P<0.05)。观察组术后1 d与术后14 d的血清IL-2、sIL-2R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1年与2年复发率分别为2.0 %和6.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 %和15.3 %(P<0.05)。结论: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能减少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并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与手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结肠大息肉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镜检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与手术均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有效方案,其中内镜治疗的效果更佳,创伤小,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有助于减少住院费用,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到2015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观察组患者行TIP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各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及症状缓解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性脑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D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72)。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症状,对肝功能损伤控制较好,且远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