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管喉罩(PLMA)在小儿眼科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小儿眼科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均分为(P组)双管喉罩组、(L组)普通喉罩组、(T组)气管插管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导管)后(T1),手术开始1分钟后(T2),手术刺激最强(T3),拔出喉罩(导管)前(T4),出手术室前(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药用量(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呛咳、低氧血症、喉痉挛、声音嘶哑、咽喉痛)。结果:P组、L组喉罩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于T组气管导管一次性插入成功率。P组和L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T组(P〈0.05)。与T组比较P组、L组在T1、T2、T3、T4时HR较慢,MAP较低,BIS值较高(P〈0.05),T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大于P组、L组。P组和L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结论:在小儿眼科手术麻醉中,PLMA放置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通气情况良好,发生反流、误吸、分泌物增多等并发症少,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呼吸衰竭患者院前和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急诊医学科出诊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92例,所有患者根据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使用喉罩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7例,而B组则使用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h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_2)等生命体征指标,对比喉罩与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 h后HR、RR均较治疗前降低,SpO_2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1h后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喉罩插管置入时间明显短于B组的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且A组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1/47),低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效果基本一致,但其操作更简单更安全,可缩短插管置入时间,提高一次性成功率,争取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喉罩全麻)和B组(n=61,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2)-术后1 h(T5)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B组T2~手术结束即刻(T4)时间点SpO2、MAP、HR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MMSE评分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B组MMSE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组,术后苏醒时间、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则短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给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羟考酮联合奥布卡因凝胶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择期全麻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男性患者120例,年龄20~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为羟考酮组(A组)、奥布卡因凝胶组(B组)、羟考酮联合奥布卡因凝胶组(C组)、对照组(D组)。记录四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诱导前(T0)、拔管后即刻(T1)、拔管后15 min(T2)、拔管后3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以及T1、T2、T3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时,记录术后30 min内患者躁动、尿管留置不适的发生情况以及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发热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T1时MAP、HR低于B组和D组(P0.05),T2、T3时MAP、HR低于A组、B组和D组(P0.05),各时点的VAS评分低于B组和D组(P0.05),尿管留置不适发生率低于A组和D组(P0.05)。四组患者躁动、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奥布卡因凝胶的使用能够减轻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男性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苏醒期尿管留置不适,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且不延长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7例老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A组43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喉罩通气)、B组42例(采用丙泊酚麻醉,喉罩通气),C组42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面罩通气),均采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法。观察麻醉诱导时间、术中反应、麻醉效果、镇静效果评分、苏醒时间、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丙泊酚总用量:A组为(335.2±56.4)mg,B组为(466.5±64.8)mg,C组为(334.8±59.7)mg,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3,P〈0.05;Ramsay评分:A组6分的例数为37例(86.0%),B组为30(71.4%),C组为34(81.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5例(11.6%),B组为15例(35.7%),C组为7例(16.7%),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6,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在急诊危重患者紧急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需行紧急气管插管但经评估后存在困难或操作后失败的危重症患者76例,根据其最终建立的人工气道方式分为继续设法气管插管组(A组)36例和改用气道食道双管喉罩组(B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建立气道成功率和建立气道所用时间。结果 B组通气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的插管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建立气道所用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食道双管喉罩可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在气管插管术困难或失败后首选的替代、次选方案,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27例采用小儿短小手术治疗的患儿按丙泊酚给药目标浓度分为A组(2 ng/mL)、B组(3 ng/mL)和C组(4 ng/mL),分别与瑞芬太尼2 ng/mL联合应用靶控输注,行喉罩置入,失败则逐次增加瑞芬太尼剂量0.5 ng/mL直至成功置入。将各组成功率最高时浓度下的患儿分为A1、B1和C1,比较三个亚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各时段HR、BIS值和MAP。结果:A组、B组和C组患儿中分别在3 ng/mL、2.5 ng/mL和2 ng/mL时置入成功率最高,满意/可接受比也最高,与其它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满意/可接受比值高于A1组和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9,x2=7.03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1组最高,其次是C1组,与B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行方差分析发现,A1组和C1组有较大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1组总体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ng/mL瑞芬太尼与3 ng/mL丙泊酚靶控输注时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最好,各临床指标较为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和研究组(n=49)。对照组给予氯胺酮诱导,全凭丙泊酚维持,面罩吸氧;研究组给予全凭七氟醚诱导、维持,喉罩通气。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1 min(T2)、切皮后30 min(T3)、术后(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应激反应指标[血糖、皮质醇],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情况。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T0时间点血糖、MAP、皮质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4时间点MAP、血糖、皮质醇、HR均较T0升高(P0.05);研究组T1~T4时间点血糖、MAP、皮质醇、HR与T0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T1~T4时间点血糖、MAP、皮质醇、H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应用喉罩通气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诱导迅速且安全、术后苏醒快、手术时间短,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照研究喉罩与气管插管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眼科短小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行眼科手术的ASAⅠ~Ⅱ级小儿共8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40例)和气管插管组(40例)两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喉罩组采用喉罩通气,而气管插管组则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监测T1(诱导后下颌松弛)、T2(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后1min)、T3(喉罩或气管插管拔出前)、T4(喉罩或气管插管拔出后1min)四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两组患儿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的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的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喉罩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四个测量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四个测量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2时间点均高于T1时间点,T4时间点均高于T1、T3时间点。两组患儿置入喉罩或者气管插管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或者气管插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患儿发生呛咳的比例高于喉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患儿发生呛咳的比例高于喉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复合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眼科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叶手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对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术中瑞芬、丙泊酚、维库溴铵泵住维持麻醉,A组于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比较两组躁动得分、苏醒后(10 min、30 min、1 h、2 h、4 h、24 h)六个时间点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出血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的躁动得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叶手术中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复安与雷莫司琼对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术后呕吐及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者86例,根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雷莫司琼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胃复安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呕吐、躁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呕吐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躁动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复安与雷莫司琼能够有效治疗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术后呕吐及躁动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Rouviere沟引导定位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研究组患者在Rouviere沟引导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Rouviere沟分型为开放型89例(59.33%)、融合型32例(21.33%)、缺失型29例(19.33%),分型的性别构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少和中转开腹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未出现任何病例胆管损伤和手术死亡,手术后恢复较好。结论:Rouviere沟引导定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Neuromuscular block results in the loss of muscular tone in the upper airway,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d postoperative airway morbidity followed by ProSeal laryngeal mask airway (PLMA) insertion. We compared the pharyngolaryngeal discomfort exerted by the PLMA according to the neuromuscular block. One hundred sixty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for breast disease or inguinal hernia were anesthetized with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by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Rocuronium 0.6 mg/kg (NMBA group, n = 80) or normal saline (No-NMBA group, n = 80) was administered after the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one anesthesiologist inserted the PLMA. Postoperative pharyngolaryngeal discomfort was evaluated at postoperative 1 h. Traumatic event was recorded based on the blood trace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MA cuff. Insertion time, insertion attempt number, sealing pressure, and fiberoptic brochoscopic grades were evaluated.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MA insertion condition (insertion time, successful insertion attempt number, fiberoptic bronchoscopic grade, and sealing pressure)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LMA can be successfully inserted in non-paralyzed patients with less postoperative pharyngolaryngeal discomfort than when a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 is used (13.8% vs. 30.0%, P = 0.021).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events is also reduced when no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 is used (16.3% vs. 32.5%, P = 0.026). Regardless of whether or not a surgical procedure requires muscular relaxation, there is no need to administer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PLMA insertion.

Trial Registration

ClinicalTrials.gov NCT010350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镇静程度指标,探讨不同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全凭静脉麻醉中丙泊酚用量,术中重要时点血液动力学及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根据DEX输注速率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D1、D2、D3和D4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四组均给予负荷剂量DEX0.5μg·kg-1,10min输注完毕,继而四组分别以0.2、0.4、0.6和0.8μg·kg^-1·h^-1输注速度持续输注至冲洗腹腔。四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记录入室用药前(T0)、DEX负荷量输注后(T1)、气腹即刻(T2)、气腹后5min(T3)、气腹后30min(T4)、解除气腹后5min(T5)、拔喉罩即刻(T6)、拔喉罩后1min(T7)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丙泊酚平均用量、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拔喉罩后15rainOAA/s评分、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D2、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1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比较,Tl~T2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T3~T4时D3、D4组SBP、DBP、HR降低(P〈0.05),D1、D2组SBP、DBP无明显变化(P〉0.05),T5~T7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D3、D4组在T3~T4时SBP、DBP较D1、D2组明显降低(P〈O.05),D1、D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D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4组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较Dlq组明显延长(P〈0.05),D4组OAA/s评分较D1-3组明显降低(P〈0.05)。④D4组使用阿托品次数较D1-3组明显增多(P〈0.05),四组术中使用麻黄碱次数和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寒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DEX作为全身麻醉辅助用药,负荷剂量0.5μg·kg-1,术中持续输注速率0.4μg·kg-1·h-1可以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使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不延长苏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LC)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胃肠道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早,且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4.0%)低于对照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对于改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好,适于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