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骨创伤患者的血浆D-D水平和血糖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意义,为骨损伤预后和病情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骨创伤患者260例,健康体检者26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监测并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3、5、7天及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D和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的D-D和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个时间D-D和血糖水平,特重伤组高于重伤组,重伤组高于轻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D-D水平与血糖水平与骨创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3,P0.05;r=0.82,P0.05)。结论:骨创伤越严重血糖和D-D水平越高,临床上可以将两中生物标记物作为评断骨创伤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对患者脑梗死程度进行评定,监测血浆Hcy、FIB、hs-CRP水平,随访1年,分析以上各指标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复发的关系。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脑梗死患者Hcy、FIB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程度与Hcy、FIB及hs-CRP水平呈正相关性(r=0.51、0.43、0.39,P0.05);复发者FIB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FIB及hs-CRP水平越高脑梗死越严重,且脑梗死复发患者FIB及hs-CRP的水平显著上升,临床应紧密检测指标,尽早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骨创伤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分析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住院骨创伤患者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骨创伤组)、DVT患者30例(DVT组)以及进行体检无创伤、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健康者6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D-二聚体(D-D)含量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纤维蛋白原(FIB)测定采用PT导出法,抗心磷脂抗体(ACA,IgA,IgM,Ig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骨创伤组和DVT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与骨创伤组相比,此三者平均含量均升高,其中C反应蛋白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创伤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ACA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VT组ACA阳性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DVT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多部位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骨创伤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升高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是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以及骨折情况越严重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性越大,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患者早期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及CRP水平与创伤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胸部创伤或以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作为创伤组,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6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TX3、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ROC曲线评估血清PTX3、α-MSH、CRP水平对胸部创伤并发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后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清PTX3、CR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α-MSH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创伤组患者血清PTX3、CRP水平入院后1 d内上升,1 d到7 d呈下降趋势,于7 d后低于入院时,创伤组患者血清α-MSH水平入院后1 d内下降,1 d~7 d呈上升趋势(P0.05);感染组胸部创伤患者血清PTX3、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α-MSH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PTX3、α-MSH、CRP水平联合预测胸部创伤并发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968、88.0%、93.2%、0.82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TX3、CRP均是创伤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α-MSH是创伤后细菌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胸部创伤及创伤后细菌感染发生过程中血清PTX3、CRP水平上升,血清α-MSH水平下降,三者联合检测对胸部创伤并发细菌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创伤后脓毒血症中的动态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诸暨市中心医院创伤后脓毒血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脓毒血症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CRP及PCT水平的差异。根据脓毒血症的不同程度将入选的创伤后脓毒血症病例分为单纯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根据不同的随访结果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好转、无效及病死组,比较三组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5天血清CRP及PCT水平的变化。结果入选当日,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CR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472、40.243,P0.01)。不同程度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不完全相同(F=3.804、8.292、5.273,P0.05),单纯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组在血清CRP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患者中,好转组入选后第5天血清CRP水平较入选当日及第3天降低(P0.05),但入选当日及第3天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PCT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血清CRP及PCT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PCT水平均能反应创伤后脓毒血症的感染状态,但在评估病情及预后方面,血清P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医学肾动态显像和血清胱抑素C(Cys C)在评价肾积水患者肾功能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积水患者70例,依据肾积水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积水组(21例)、中度积水组(26例)、重度积水组(23例)三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成人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通过肾动态显像和双血浆法测量肾小球率过滤(GFR),分别记为I-GFR和rGF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血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Cys C和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各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积水患者r-GFR、I-GF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Cys C、BUN、S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程度患者r-GFR、Cys C和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重度积水组中度积水组轻度积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积水组I-GFR和BUN均高于轻度积水组和中度积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GFR和I-GFR与肾积水程度呈负相关(r=-0.967、-0.754,P=0.000、0.000),Cys C、BUN和SCr与肾积水程度呈正相关(r=0.883、0.627、0.671,P=0.000、0.002、0.001)。结论:核医学肾动态显像在评价轻度肾积水患者肾功能时更敏感,而血清Cys C在区分中、重度肾积水患者时更加准确,上述两指标作为替代双血浆法的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应该互为补充,方能使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PPHN患儿(观察组)及足月正常儿(对照组)各30例,根据肺动脉压力(PAMP)将观察组患儿分为轻度(n=11),中度(n=11)及重度(n=8)。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NO+高频振荡通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VEGF、TGF-β1水平,分析各指标与PAMP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浆VEGF、TGF-β1与PAM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浆VEGF、TGF-β1与PAMP水平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重度中度轻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浆VEGF、TGF-β1水平均与PAMP呈正相关(r=0.744,r=0.765,均P0.05)。结论:PPHN患儿血浆VEGF、TGF-β1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的发生发展有关,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脂氧素A4(LXA4)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我院体检结果为健康的40例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根据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持续组(26例)、中度持续组(36例)、重度持续组(24例)。比较正常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血清LXA4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严重程度的第1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并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的LXA4水平与FEV1%的相关性。结果:轻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重度持续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LXA4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持续组血清中LXA4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持续组、重度持续组和正常对照组,重度持续组血清中LXA4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持续组和正常对照组,轻度持续组血清中LXA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重度持续组的FEV1%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持续组的FEV1%显著低于轻度持续组和中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的FEV1%显著低于轻度持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统计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的LXA4水平与FEV1%呈明显的负相关(r=-0.486,P=0.041)。结论:LXA4在支气管哮喘中度持续患者血清中表达最高,在轻度持续患者血清中表达最低,支气管哮喘越严重FEV1%水平越低,同时LXA4水平与FEV1%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咪达唑仑在颅脑创伤中的镇静效果及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右美托咪啶联合咪达唑仑镇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4 h内镇静效率、镇静1 d医疗费用及用药前后呼吸循环功能变化、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镇静1 d医疗费用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镇静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均较用药前降低,观察组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较用药前降低,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较用药前降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咪达唑仑应用于颅脑创伤中的镇静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颅脑创伤后的过度应激反应,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癌疼痛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例肝癌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疼痛程度分为4例轻度疼痛组、19例中度疼痛组、7例重度疼痛组,同期纳入30例肝癌无痛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并分析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和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疼痛组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高于肝癌无痛组及对照组(P0.05)。重度疼痛组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疼痛组及轻度疼痛组(P0.05)。治疗后,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FGF-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FGF-2水平和N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9、0.571、0.563,P值均0.001)。结论:肝癌疼痛患者血浆VEGF、BDNF和FGF-2水平较肝癌无痛者明显上升,且和疼痛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分为总有效组(n=40)和无效组(n=10),随访1年,根据预后的复发情况分为预后好组(n=38)和预后差组(n=12),分别比较总有效组和无效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后总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总有效组高于无效组(P0.05)。手术后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预后好组高于预后差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和0.806。结论: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疗效及预后比较好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高,并且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U"字缝合止血法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西北妇女院儿童医院行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为两组,每组各48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常规止血处理,对照组采用"8"字缝合止血法,观察组为"U"字缝合止血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短)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还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HG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止血有效率[97.92%(47/48)]显著高于对照组[85.42%(41/48)](P0.05),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实施"U"字缝合止血法可快速止血,且操作简单,确保降低出血量,降低对患者的损害,保证产妇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病变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其与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1例RA患者,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将其分为活动组(35例)和稳定组(26例)。对比两组MRI征象,血清FIB、FDP、D-D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A活动期患者MRI各征象间的相关性及MRI各征象与血清FIB、FDP、D-D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滑膜增厚或滑膜炎、骨髓水肿、软骨及骨侵蚀、腱鞘炎或周围软组织受累、关节腔积液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稳定组(P<0.05)。活动组患者血清FIB、FDP、D-D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A活动期患者滑膜增厚或滑膜炎征象与骨髓水肿、软骨及骨侵蚀、关节腔积液征象均呈正相关(P<0.05),骨髓水肿征象与软骨及骨侵蚀征象呈正相关(P<0.05);RA活动期患者滑膜增厚或滑膜炎、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征象与血清FIB、FDP、D-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软骨及骨侵蚀征象与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征象可清晰显示RA患者的滑膜、骨质、关节腔及周围肌腱、软组织等异常改变,且MRI征象之间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A的病理改变;血清FIB、FDP、D-D的检测有助于反映RA活动情况;MRI征象与血清FIB、FDP、D-D水平间具有相关性,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进一步评估RA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178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手术,且术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现象,将所有患者依照术中胎盘位置及植入情况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105)。其中对照组产妇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腔纱条填塞术,观察组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时间、术后24 h失血量、术中失血量以及总手术时间,相关临床指标,产后泌乳时间和产后1 d、2 d的泌乳量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时间、球囊预置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24 h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总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产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D-二聚体(D-Dimer)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PT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LT、NO、NOS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照组APTT、FIB无明显变化,但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Dimer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后1、2 d泌乳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出血量,且改善患者凝血因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提升泌乳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疗效,为预防LEDVT干预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就诊的72例颅脑外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措施+间歇性充气加压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NMES干预。收集患者资料,比较两组LEDVT情况、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腘静脉、股总静脉血液流速、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LEDVT发生率5.56%(2/36)低于对照组25.00%(9/36),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FIB水平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干预后腘静脉、股总静脉血液流速、ADL评分较干预前升高,VA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腘静脉、股总静脉血液流速、ADL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MES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干预能缩短颅脑外伤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循环,减少LEDVT的发生,且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TAMS)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外伤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4,行传统开胸手术)和B组(n=47,行VTAMS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7d的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较术前降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7d的APTT、PLT高于A组,DD、PT则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低于A组的27.27%(12/44)(P<0.05)。B组病死率为2.13%(1/47),低于A组的15.91%(7/44)(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外伤患者应用VTAMS手术治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对凝血功能影响较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还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对创伤感染患者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创伤感染患者85例,其中重度感染39例,将所有患者按感染轻重进行平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应用布洛芬治疗,研究组应用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创伤感染的关系。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细胞-6(IL-6)和白介素细胞-1(IL-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分泌功能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低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较高(P<0.05);巨噬细胞分泌功能与创伤感染呈正向关联关系(P<0.05,OR>1);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创伤感染呈负向关联关系(P<0.05,OR<1);治疗方法以研究组方法为优(P<0.05,OR>1)。结论: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治疗创伤感染患者效果更显著,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是创伤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结缔组织病合并多器官损害患者D-二聚体(DD)、血流变学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及指标变化对结缔组织病合并多器官损害患者病情活动期的诊疗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活动组患者60例,病情缓解组患者60例,分别测定二组患者DD、血流变学指标水平,并采用t检验、灵敏度与特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描述。结果:与缓解组比较,活动组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全血黏度、血浆黏度、γ球蛋白、补体C4、ES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补体C3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对于疾病活动性诊断的准确性,其DDFDP补体C3、C4γ-球蛋白血浆黏度全血黏度ESR。结论:结缔组织病合并多器官损害患者,其纤溶水平、微循环状态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