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典型高硒区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其营养性的阈值范围较窄,已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典型高硒区——湖北恩施富硒岩石与土壤中硒的分布与形态、硒的赋存状态、硒的迁移转化规律、硒的生物可利用性与人体健康风险、微生物与硒相互作用等硒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规律,以及硒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对硒的环境地球化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地球化学团队近年来一直从事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的创新研究工作,提出了以元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为主线评价生态效应的创新思路,承担或参与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项目,编写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在服务民生、支撑土地资源管理及国家重大法规制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应用突破。主要硒学研究方向:硒的来源、成因、影响因素及地球化学循环。自2006年以来,主持的硒相关课题包括:国土资源大调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一些典型地区环境硒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硒在土壤中形态和价态转化,探讨了硒在土壤固液相中的分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明确了土壤中硒的转化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系统归纳了硒的形态、土壤性质、植物的品种和种类等影响硒有效性的因素;建立了将形态和价态相结合的土壤硒形态测定方法,并对测定硒有效性的化学浸提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调控及分异成因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赵少华  宇万太  张璐  沈善敏  马强 《生态学杂志》2005,24(10):1197-1203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大气和水环境中硒的形态分布,植物体中的硒及其对硒的吸收关系;讨论了低硒高硒环境中硒营养水平的调节及环境分异的成因,诸如母质类型、气候特征、风化淋失、气体挥发、土壤质地和地力耗竭等方面;并提出了环境中硒研究的前沿及今后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促进今后环境中硒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本团队硒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小麦硒强化对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影响;小麦不同品种或突变体硒强化潜力及其硒化学形态差异;小麦硒吸收、代谢相关基因/QTL的定位和克隆;小麦硒-氮互作影响细胞死亡和早衰的机理。团队共发表硒相关学术和会议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本团队主持或参与了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扬州大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硒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硒(Se)是人与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医学保健和工业制造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硒在环境中有四种价态,包括硒酸盐Se O42-(+6)、亚硒酸盐Se O32-(+4)、单质硒Se0(0)和硒化物Se2-(-2)。微生物在硒的形态转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文主要从自然界中硒的循环以及微生物与硒代谢机制两个方面阐述微生物对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水解、HPLC-HG-AFS法测定了硒蛋白粉、硒蛋白片、肽粉、富硒原料等19种硒产品中的总硒、硒代氨基酸和亚硒酸根离子[Se(IV)],分析了硒代氨基酸、Se(IV)和其他形态硒占总硒的百分比及不同形态硒代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以此为依据,将硒产品分为硒蛋白型、单一硒代氨基酸型、其它形态硒型及有机无机硒混合型。根据DBS42/002-2014规定建立了富有机硒产品评分模式,其中18种为富有机硒产品;根据适硒地区母乳中硒代氨基酸的组成比例提出了硒代氨基酸的化学评分模式,评分结果显示13种以蛋白态硒为主的硒产品中硒代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与母乳相差甚远,不利于人体平衡吸收利用,其中10种SeMet含量远远超过人体所需,SeCys_2为限制硒代氨基酸。该评分模式的建立对硒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铂族金属(PGMs)的赋存形态多样,形态分析对识别其生态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环境中3种主要铂族金属(铂、钯、铑)的形态分析方法,包括化学顺序提取、仪器联用技术及计算机模拟等,概述了这些方法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同时阐述了它们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化学顺序提取法普遍用于固相样品形态分析,当前研究中提出的提取条件和步骤多样,但不能很好地标准化;仪器联用技术在溶液元素形态分析上具有显著优势,毛细管电泳联用系统能够分离具有相同电泳能力的相似物质,但在分离能力和检出限方面不如液相色谱联用系统;计算机模拟则进一步拓展了形态分析的途径,能够实现复杂的形态计算。建议今后将多个方法进行结合,通过相互补充与完善,不断提高分析技术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对近年来关于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高硒生物样品(10 mg Se/kg)和低硒生物样品(1 mg Se/kg)的硒形态组分提取方法,以及利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LC-AFS)、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HPLC-ICP-MS)等仪器联用的方法分离、检测硒的形态组分。此外,对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微区分析方法(STXM)原位微区分析微生物样品的硒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广西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硒资源高效利用及特色优质富硒农产品研发。自2013年以来,本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广西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广西科学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硒相关项目50多项。有关硒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了以广西典型土壤为代表的土壤硒素特征;(2)阐明了硒在水稻、玉米等多种特色作物中的积累与分布特征;(3)探明了硒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于动植物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依托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查阅的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硒方面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217 mg/kg,中南地区为高硒分布区;富硒土壤的分布受煤系、黑色地层、土壤有机质、沉积作用、母岩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氟的区域性环境地球化学异常和人为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植物和人体氟暴露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氟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氟在大气、水、土壤中的来源、数量、存在形态、迁移转化和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氟的地球化学行为与植物和人体氟暴露的关联性,并提出了未来有关氟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应优先考虑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植物硒及其含硒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红灵 《生命科学》2012,(2):123-129
硒是植物的有益元素,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外源硒的有效性、硒的形态、植物的种类等有关;硒在植物中主要以有机硒形态存在,HPLC-ICP-MS联用已成为植物体内硒形态鉴定的最常用手段;含硒蛋白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大分子硒,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富硒植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富硒植物的富硒机制,可以为富硒基因的筛选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硒与健康研究团队长期研究硒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分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砷中毒、区域长寿等疾病和健康关系研究,为地方病的环境病因和防治及硒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六五"至今,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等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  相似文献   

15.
植物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是人类、动物和某些微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因其具有吸收和转化土壤硒的能力而成为人类饮食补硒的主要来源。提高植物的富硒水平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了解影响植物富硒效果的因素,综述了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重点阐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迁移和代谢过程,并由此对硒生物强化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本课题组近10年来致力于土壤-植物体系中硒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对陕西紫阳硒中毒区、青海平安富硒地区和泾惠灌区缺硒地区环境中硒及有效性进行了调研,系统研究了外源硒在土壤中环境过程及其影响硒有效性的因素;建立了形态和价态相结合的土壤硒测定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评价硒有效性的指标,这些研究为硒有效性评价及缺硒地区硒的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微生物功能群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平  谭添  刘韩  王和林 《微生物学报》2021,61(6):1598-1609
地下水系统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和复杂的生存条件,进而演化出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随着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发展,近几十年地下水微生物功能群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重要进展。本文从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功能分区、微生物介导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污染与修复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地下水系统中微生物"暗物质、暗过程"、微生物修复、地下水医学地质学,以及地下水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及与茶叶中微量元素锌硒含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生长的环境适应及其内含物质功能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该研究对贵州省地标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4个样地12个样点茶园土壤及其对应种植点茶叶样品中锌硒含量变化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4个样地中,3个样地的锌含量都是原土高于种植土,而硒含量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各主产区土壤锌硒含量的标准差均大于均值的5%,土质均匀度都较低;(2)4个样地新叶(一芽二叶)与老叶的锌含量都呈现显著差异,而硒在新叶和老叶中的含量差异无明显变化规律;(3)锌元素在茶树体内转移现象明显,由老叶向新叶中转移,新叶中含量较高;硒元素在新叶和老叶中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新叶中锌的含量与其0~20 cm表层土样和21~40 cm深层土样中锌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8;而新叶硒的含量与0~20 cm表层土中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叶中锌硒主要是通过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和传输,但其吸收转移效率不由土壤中的含量多少直接决定,还受到茶园土壤质地、茶园温湿度等环境管控因素的影响,锌硒微量元素参与茶树体内的生理作用和代谢途径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进一步探索茶树吸收与转化锌硒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和作用机理,了解不同产区茶叶中微量元素锌硒含量与其茶园土壤的关系,对于生产适宜于人类身体健康适当锌硒含量的有机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植物中硒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左银虎 《植物学通报》1999,16(4):378-38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环境及植物中的硒形态研究方面的进展。在土壤和水中各种不同形态硒的分布情况与pH值及其它特性之间的关系;植物中各种有机硒化合物的含量,可能的结构和硫素之间的关系,植物对硒的吸收转化过程等等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与植物中硒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银虎 《植物学报》1999,16(4):378-38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环境及植物中的硒形态研究方面的进展。在土壤和水中各种不同形态硒的分布情况与pH值及其它特性之间的关系;植物中各种有机硒化合物的含量,可能的结构和硫素之间的关系,植物对硒的吸收转化过程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