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环城林带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凯旋  凌焕然  达良俊 《生态学报》2012,32(17):5521-5531
选取上海环城林带7种植物群落,采用美景度评判法,从林内景观和林外景观2个空间层次和春、夏、秋、冬4个季节,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美景度和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与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相特征对林内景观以及外貌特征对林外景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特征对林内景观的影响主要因子为胸径(平均胸径和胸径变异系数)、郁闭度和疏透度。在春季,林内美景度随着树木胸径增大而增加;在夏季,郁闭度增大会提升林内美景度;在秋季,胸径变异小的群落具有更高的林内观赏性;在冬季,疏透度对林内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2)群落季相特征对林内景观的影响,在各季节表现亦不同。在春季,黄色、紫色等明度较高的色相和开花量适中的群落美景度最佳;在夏季,生长势好、林冠层变化小以及树干清晰度高的群落具较高的美景度,且观花可显著提高夏季林内美景度;在秋季,色彩越纯美景度越高;而在冬季,树皮颜色深的群落美景度高。(3)群落外貌特征对林外景观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冠线对林外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林缘线。具有起伏不大林冠线和自然流畅林缘线的植物群落美景度高。旨在通过对典型植被群落不同季相的美景度评价,对上海环城林带的群落景观进行定量的评价,进而为不同情景下的群落结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城市森林的群落建构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的构景主要因素和公众喜爱程度,以深圳市公园绿地中簕杜鹃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随机选取的25个景观样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25个群落景观样本的美景度值为–0.776~0.700,公众对于簕杜鹃植物群落景观样本总体喜爱度一般。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簕杜鹃景观美景度值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是群落整体协调性(X4)、观赏特性多样性(X5)和簕杜鹃应用独特性(X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美景度评价模型,即SBE=0.425X4+0.247X5+0.503X9,可较为准确地评价簕杜鹃景观的美景度。该研究结果为营造和改造提升簕杜鹃植物景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评价及其垂直结构优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西省婺源县天然阔叶林近景景观为对象,收集了30个有代表性的近景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美景度值,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建立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树干形态、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林下层高度、自然整枝和色彩丰富度是影响天然阔叶林近景景观质量的主要要素,其偏相关系数在0.4482~0.7724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复相关系数达0.9508,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6.11^**).分析表明,树干通直、自然整枝良好、色彩富于变化有利于提高景观的美景度,而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和林下层高度过高或过低(矮)均会给景观美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景观要素特征提出了天然阔叶林景观垂直结构优化的相应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是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色彩是秋季景观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定量分析及科学地进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对秋季景观林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美景度评判法评估川西亚高山秋季景观林整体的美学质量,根据人眼视觉特性从色彩组成和色彩空间格局两方面定量分析色彩特征对秋季景观林观赏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根据美景度值将川西亚高山秋季景观林景观美学质量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71.5%的景观属于Ⅰ、Ⅱ、Ⅲ等级,说明川西亚高山秋季景观林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美景度值大小排序,阔叶混交林的景观美学质量大于针阔混交林和纯林;在色彩要素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中,按指标权重大小排序,色彩斑块异质性因子>秋季主色调因子>色彩饱和度与明度因子>色彩多样性与均匀度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川西亚高山秋季景观分为3类,其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秋季景观林具有斑块破碎化和异质性程度大、秋季彩色占比大、绿色占比小、高明度和高饱和度、高色彩多样性指数和高均匀度指数的色彩特征;群落中植物或彩叶植物越丰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越高,美景度值越大。在秋季景观林的打造中,应注重色彩的多样性和破碎化处理,通过种植和培育叶色多样且色泽鲜亮的树种来提高秋季景观林的美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进行评价,分析影响生态景观林带景观水平的主要因子,探讨生态景观林带景观构成要素与景观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专业、性别、学历、年龄的人群在森林审美态度上具有一致性,其评判结果能够反映森林美景度的实际情况;对53张照片评价SBE值,最大为1.4454,最小为-1.6917;对美景度影响较大的4个因子,即色彩丰富度(X6)、色泽明度(X7)、生活型(X8)、生长状况(X9),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 Y=1.902-0.346X6-0.461X7+ 0.206X8-0.584X9。  相似文献   

6.
基于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结合植物现状调查和问卷调查,应用美景度评判法对华南农业大学八类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的航拍影像,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群落复层结构清晰可见,空间布局层次丰富,植物景观质量整体水平良好;植物色彩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与美景度值有显著相关性,是影响校园植物景观美景度值的有效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三工河流域为例,讨论了植被动态及其地貌、水资源利用、河流廊道和排碱渠等景观要素的变化对植被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格局的变化,流域内的植丛高度、盖度及生物量均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以河流廊道为核心,通常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呈带状分布,且由内向外随水热条件的改变,植被类型由乔灌木林依次向灌丛草甸、盐化草甸、荒漠化草甸和荒漠层次结构过渡.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景观要素,其斑块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等指数值较高,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其优势度和均匀度较高.各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不同,其大小顺序为:荒漠>沙砾石地>城镇用地>水体>农田>牧草地>菜地>林地>居民点>盐碱地>荒草地>水浇地>果园.梭梭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在8月,而博乐蒿、琵琶柴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时间各年度不同.博乐蒿群落与海拔相关系数最大,而琵琶柴群落则与土壤水含量、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梭梭群落与4~9月降雨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纸房沟流域为研究单元,于2006-2008年,对该流域恢复区8种林分进行系统调查,运用不同模型分析了各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种-面积、多度关系.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种-面积关系符合S=CAm,种类数随着面积增加接近一个常数,并得出相应最小调查面积,其大小排序为:自然灌木林>自然乔木林>杨树 刺槐混交林>柠条-沙棘混交林>柠条林>沙棘林>刺槐林>柳树林,说明林分类型越复杂,需要调查节肢动物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在抽样调查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多度模型,天然恢复林地节肢动物以对数正态模型(LN)的拟合效果最佳,表明群落中个体数量居中的节肢动物种类较多,稀有种和富有种种类较少,优势种不明显;在混交林和纯林中,节肢动物群落以对数柯西模型(LC)的拟合效果最佳,与天然恢复林相比,其节肢动物群落中稀有种和富有种种类较多,优势种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9.
鲁君悦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21,41(16):6613-6620
探讨不同林层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群落结构优化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吉林蛟河30 hm2针阔混交林固定监测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以2010和2015年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层物种组成、林分密度、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及其5年间的动态变化,利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林层群落结构特征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下层物种丰富度略高于林冠层,林冠层蓄积生产力是整个森林群落蓄积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林下层的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结构多样性变化较林冠层明显;(2)林冠层优势树种的重要值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逐渐扩大,整个样地林冠层树木个体数量减少了175株,林下层树木个体增加了3503株;(3)地形因子中海拔是影响群落结构动态最主要的因子,通过影响土壤和光照等条件从而影响群落结构变化。该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同林层群落结构特征差异显著,正确把握地形因子与不同林层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关系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神木垒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夹金山神木垒的5种主要森林群落:云杉林、丽江云杉林、红杉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并对林分因子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冗余分析,确定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为当地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共记录林下植物147种,隶属于61科,108属;云杉林群落林下植物的科属种组成最丰富。(2)各类型群落的H值、H"值、D值、JSW值均为:草本层>灌木层;灌木层多样性最高的群落为云杉林群落,草本层多样性最高的群落为丽江云杉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阔叶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较差。(3)平均枝下高与林分密度是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P<0.01),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D值、H值、H"值呈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与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平均枝下高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P<0.01),平均枝下高与草本层H值、H"值、JSW值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认为,云杉林群落与丽江云杉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平均枝下高与林分密度是影响神木垒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