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对金铁锁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解和研究,有助于对金铁锁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解,从而在金铁锁植物的种植过程中加强外部条件的控制,以提高金铁锁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对金铁锁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经度、极端高度、土壤等因素,当前在云南省中部,金铁锁的分布比较集中。本文对金铁锁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对金铁锁生长过程中的环境进行控制,从而提高金铁锁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毛状根的构型是影响其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的重要因素,为了规模化培养金铁锁毛状根,进一步解决金铁锁资源短缺问题,该研究以金铁锁毛状根为材料,通过改变培养基类型、碳源及碳源浓度,观察和分析了毛状根的生长状态,找出影响毛状根构型的因素。结果表明:最适合金铁锁毛状根生长的培养基为B5+蔗糖30 g·L~(-1),金铁锁毛状根主根长而粗壮,一级、二级侧根生长量大,根系表面积较大,生长效果最佳。经液体悬浮培养验证,测定毛状根的生长量,与在固体培养基培养的毛状根生长状态基本一致。通过该项研究,优化了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配比,实现了金铁锁毛状根的快速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民间药物、云南白药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药。为分离并鉴定云南金铁锁根腐病病原菌,该研究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分离纯化金铁锁根腐病植株根部的病健交接处组织,获得金铁锁根腐病病原微生物。按照Koch''s法则验证分离得到的病原菌的致病性。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ITS和TEF-1α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鉴定获得的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1)从金铁锁根腐病植株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85株真菌,其中PSD-1、PSD-2、PSD-3菌株均能引起金铁锁的根腐病。(2)金铁锁健康植株接种PSD-1、PSD-2、PSD-3菌株后,产生与大田植株根腐病相似的症状,并且发病率分别为60%、61.7%、71.7%。(3)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三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文首次报道了尖孢镰刀菌是引起金铁锁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深入探究具有根腐病生物防治功能的内生菌群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金铁锁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铁锁总皂甙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金铁锁为石竹科金铁锁属植物,学名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别名麻参、昆明沙参、独丁子、蜈松七、白马分鬃、金丝矮陀陀等。滇南本草记载:“金铁锁、味辛辣、性大温、有小毒、吃之令人多吐。专治面寒疼、胃气心气痛。攻疮痈排脓。”民间以其根配方用于外伤止血及铁打损伤、风湿疼痛及胃痛。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曾报导金铁锁乙醇提取物在小鼠实验中有镇痛作用。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分析,金铁锁根部主要含五环三萜皂甙,水解所得甙元主  相似文献   

5.
金铁锁的三萜化合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为石竹科金铁锁属植物,该属仅此一种,特产于我国西南部,是云南民间重要药用植物,常用于止血止痛,活血祛瘀等。其根部富含皂甙,有镇痛、抗炎和抑菌等生理活性。我们将金铁锁根总皂甙用酸水解后分离到多种皂甙元成分,本文报告其中六个皂甙元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它们均为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金铁锁是 “云南白药”等多种中成药的重要组成,其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MYC类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三萜类次生代谢积累中有重要作用。为研究ptMYC2 基因在金铁锁三萜皂苷合成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该研究基于金铁锁转录组测序数据,克隆得到ptMYC2转录因子的两个全长基因; 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两条转录因子的同源性、理化性质、疏水性、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结构域、靶基因结合位点等进行初步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两条转录因子所编码的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均是非分泌蛋白质,且不存在信号肽; 两条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 结构域分析显示,两个基因都含有bHLH家族结构域; 预测得到金铁锁三萜皂苷合成途径中HMGRFPS、SE、β-AS等基因的启动子可能存在与MYC2结合的E-box特异性结合位点。该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ptMYC2基因在金铁锁三萜皂苷合成代谢途径的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云南金铁锁根部可培养放线菌资源及筛选高抗病原菌活性菌株。【方法】以云南4个地方金铁锁的根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温度预处理及14种分离培养基对其进行放线菌分离;选用74株内生放线菌菌株,以5种病原菌为指示菌,使用倒置法测定供试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从金铁锁根部分离获得121株内生放线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归属于10个目、15个科和24个属,其中链霉菌(Streptomyces)为绝对优势菌群,其后依次为诺卡氏菌属(Nocardia)、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和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分离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D4 (酵母粉0.3 g,干酪素0.3 g,葡萄糖0.3 g,骨粉0.3 g);最优的预处理温度为80℃;74株内生放线菌中的37株对至少一种指示病原菌具有抑制活性,且活性强的主要类群为链霉菌属。【结论】金铁锁根部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种质资源,且蕴含着具有产次级代谢产物能力的菌株,这将为后续的医药及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同时为其栽植、保护、开发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金铁锁的一个新三萜成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系石竹科金铁锁属单一种植物,产于我国西南部。该植物为传统中药,具止血、止痛、活血等多种功效。其根部富含皂甙成分,有镇痛、抗炎和抑菌等生理活性。我们曾报道了将其根中提取的粗皂甙酸性水解后,分离到的六个齐墩果酸型三萜皂甙元。本文报道从中分离到的另一新三萜成分:3-hydroxy-12,14-diene-27-nordeane-28-nic acid。  相似文献   

9.
采用植物细胞学研究方法对主要采自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的6种植物:扁核木(Prinsepia utilis)、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峨眉繁缕(Stellaria omeiensis)、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山卷耳(Cerastium pusillum)和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表明:(1)6个种的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如下:扁核木2n=2x=30=1M+20m+9sm,2A;小叶金露梅2n=2x=28=21m+7sm,2B;峨眉繁缕2n=8x=72=1M+71m,1B;金铁锁在同居群下有倍性变化,2n=2x=14=14m,1A和2n=4x=28=28m,1A;山卷耳2n=2x=24=24m(2sat),1A;独尾草2n=2x=14=2m+2sm+8st+2t,4B。(2)讨论了染色体资料在这些物种分类和系统上的意义,支持扁核木为李亚科下的扁核木属;位于委陵菜属木本系的小叶金露梅主要以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主,而草本系的委陵菜属植物多为多倍体。(3)该研究首次报道峨眉繁缕为八倍体,是繁缕属发现的最高倍性的物种;对比金铁锁属与蝇子草属的染色体研究发现,金铁锁属可能是由它们的共同祖先通过非整倍化产生;该研究首次发现山卷耳存在染色体数目2n=24的情况,且有1对随体;独尾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物种可能为二型核。  相似文献   

10.
蛋白核小球藻光驯化的快速光曲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量快速光曲线研究了强光和弱光驯化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光合作用的影响。弱光驯化后的初始斜率α高于强光驯化后,而半饱和光强Ik明显低于强光驯化后,表明弱光驯化提高了蛋白核小球藻的捕光能力。强光驯化后最大光合速率Pm高于弱光驯化后,而光抑制参数β小于弱光驯化后,表明强光驯化提高了蛋白核小球藻的光合能力和对强光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Seventeen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tract of the whole plant of Scutellaria hainanensis C. Y. Wu. Including eleven flavonoids (1–4 and 7–13), two phenylpropanoids (16 and 17), one pyridinium derivative (5), one ester (6), one phenolic derivative (14), and one lignanoid (15). Compound 5 was a synthetic intermediate, newly identified as a natural product. The chemotax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 hainanensis C. Y. Wu and other species of genus Scutellaria were also discussed. As a result, the isolated glycoside compounds closely matched the ones obtained in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相似文献   

12.
珍珠矮     
《广西植物》1994,(3):197-198
珍珠矮绘图:何顺清栽培及配文:钟树华,韦毅刚珍珠矮(CymbidumnanulumY.S.WuetS.C.Chen)是我国著名兰科植物分类专家吴应祥、陈心启于1991年定名的新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第29卷第6期上。模式标本是由余大鹏于1989年...  相似文献   

13.
14.
马肾果枝条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从马肾果(Aglaia testicularis C.Y.Wu)枝条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火焰花内酯B(1)、火焰花内酯苷A(2)、(E)-aglawone(3)、eichlerianic acid(4)、shoreic acid(5)、3β-羟基-5α,8α-表-二氧麦角-6,22-二烯(6)、豆甾-5-烯-3β,7α-二醇(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东莨菪内酯(10)、碳二十六酸(11)。化合物1~3,8~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而松香烷二萜内酯类衍生物1和2则是首次从米仔兰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1对人肺癌细胞株AGZY 83-a表现出弱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20.5μg mL-1。这为国产米仔兰属植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植物名称兰属植物新种珍珠矮(Cymbidium nanulum Y.S.Wu et S.C.Chen)。2材料类别九成熟蒴果内种子。3培养条件以1/2MS(大量、微量元素均减半)为基本培养基。(1)种子萌发培养基:1/2MS 6-BA 0.25 mg·L~(-1)(单位下同) NAA 0.5 活性炭2 g·L~(-1) 椰乳  相似文献   

16.
A revision is made of the species Walsura xizangensis C. Y. Wu et H. Li found in Xizang. A new combination, Glycosmis xizangensis (C. Y. Wu et H. Li)D. D. Tao, is made.  相似文献   

17.
利用5个DNA片段及12个微卫星标记(SSR)对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 C.Y.Wu et K.W.Feng)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人参属(Panax)植物相比:姜状三七具有相对较高物种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和等位基因数;在居群水平上,景谷居群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态性和等位基因数,而江城居群最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姜状三七在物种水平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不显著;在居群水平,江城居群与其他居群间的分化程度最高,其他居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Structure分析结果也显示江城居群与其他居群被聚类到不同分组,且形态特征相近的样本并未聚到一起,同一分布点的样本遗传成分更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喙果绞股蓝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并揭示其含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大连依利特SinoChromODS-A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64 nm,柱温:30℃。结果:芦丁在0.1525~3.81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2%(RSD=2.0%);槲皮素在0.0589~1.47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RSD=2.3%)。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具季节性动态变化,芦丁8月份含量高,平均质量分数达6.31 mg/g,槲皮素9月份含量最高,平均质量分数达0.86 mg/g。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为喙果绞股蓝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I want to thank Professor Jiang Chengyu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for invit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Ray Wu memorial seminar. Here I only want to write down some of my feelings on my several contacts with Academi-cian Ray Wu.  相似文献   

20.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化学成分,从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丁香脂素(2)、3,4-二羟基苯乙醇(3)、甜橙素(4)、5,6,7,4′-四甲氧基黄酮(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8)、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松脂素(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6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