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首先是在DC表面发现的II型跨膜凝集素受体,能够与细胞间黏附因子2(ICAM-2)和ICAM-3结合,并能识别结合富含甘露糖的碳水化合物和含岩藻糖的多糖结构(如Lex,Ley,Lea及Leb)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摄取、处理、提呈可溶性抗原,诱发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DC-SIGN诱发的信号通路能下调宿主免疫应答,导致病原体扩散、传播、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近年来,人们通过对许多病原体的免疫逃逸现象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发现DC-SIGN与病毒的糖蛋白、细菌和真菌的荚膜多糖(CPS)等结合,使病原体藏匿于DC细胞而逃避溶酶体的降解,促进病原体传播实现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2.
针对西非安哥拉回国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筛查其可能携带的传染病病原体。采用荧光PCR的方法对口岸重点关注的黄热病毒、寨卡病毒、登革病毒等病原体进行筛查;采用深度测序的方法,搜索病毒库、细菌库、寄生虫库,进行序列比对筛查各类病原体,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获得病原体全基因组序列。2017年1月2日凌晨1点,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国境口岸卫生监督检测重点实验室接到一份紧急样本,样本来自1名安哥拉回国的28岁男子。该男子在安哥拉当地医院初筛黄热病阳性,该男子要求自行回国治疗。针对病人的血液样本和尿液样本,开展黄热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裂谷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疟原虫等多种虫媒病原体的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阴性。通过对血液样本的深度测序发现,该病人感染了一种新型的弹状病毒,中文命名为库波热病毒,并获得了库波热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尼日利亚发现的库波热病毒比较,同源性为96%。  相似文献   

3.
在病毒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中,病毒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病原体,它们也是宿主保持健康的重要共生体。病毒与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作用,有的甚至涉及共生功能体的多个生物体。随着新病毒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互利共生关系被发掘,也还有许多有待发掘。本文旨在突出一些近年来关于有益病毒的典型例子,阐明为何需要重新认识病毒——病毒不仅是病原体,同时也是共生功能体中的一个完整个体。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物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大田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1.1 病原体诱导的病毒抗性自从Beachy等发现转基因植物表达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可以抑制或延缓病毒病的发生之后 ,又发现许多病毒序列可以产生一定水平的抗病性。病原体诱导的病毒抗性 (PDR)基因包括一些非编码蛋白序列 (如缺陷干扰型RNAs和DNA  相似文献   

5.
<正>病毒是一类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最早于1892年由俄国生物学家迪米特里·伊凡诺夫斯基(Dmitri Ivanovsky)发现。他将染病的烟草叶子碾碎后过滤(除去细菌等病原体),结果发现滤液仍可使健康烟草染病,意味着还存在一类新的病原体。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努斯·拜耶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并提出用"virus"一词来描述这一病原体。尽管当时对病毒认识非常有限(主要特征是"小",可通过滤膜),但发现不久,就将其与癌症发生建立了密切联系。1903年,法国细菌学家阿梅代·博雷尔(Amedee Borrel)首次推测,癌症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这一理论的提出缘由在于博雷尔坚  相似文献   

6.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导致人类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其中A组RV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RV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内。因此,研究RV病毒受体对于揭示RV的致病和免疫机理具有重要价值。对近年来发现的A组RV受体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有助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研究表明NET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包括肺部疾病。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肺部的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都发现了NET。病原体和宿主因素刺激NET形成。NET的某些组分具有免疫原性,且能损伤宿主组织。形成与清除NET之间的平衡是有效杀灭病原体而损伤最小化所必需的,发现与开发调节NET形成与清除的物质有助于设计ALI/ARDS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RNA病毒利用外泌体促进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昌娈  谭磊  丁铲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2):2988-2996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向胞外分泌的囊泡类小体,因其能在细胞间传递蛋白、脂类和核酸等分子,而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重要的细胞间通讯方式。RNA病毒,如HIV-1、HCV等,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体,一直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近来的研究发现,病毒能够利用外泌体的某些相关功能促进其复制与传播。然而,对外泌体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有很多方面并未被详细认知,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主要总结了外泌体在一些RNA病毒感染中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让大家了解RNA病毒与外泌体之间已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鼻病毒是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最常分离到的病原体,其感染常常会引发哮喘病的恶化。近年研究已经初步揭示,鼻病毒感染与哮喘恶化间的相互关系和涉及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哮喘病的治疗提供参考。鼻病毒引发哮喘恶化的病理机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病毒及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细胞后,复制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的宿主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酰基辅酶A结合结构域蛋白3(ACBD3)可以与一些病原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影响病原体微生物在宿主细胞的复制.本文通过总结爱知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丙肝病毒、人类鼻病毒以及沙门氏菌侵染宿主细胞时,病毒蛋白质与ACBD3及磷脂酰肌醇4-激酶B(PI4KB)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ACBD3在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补体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的第1道防线,包括对病毒的防御.补体系统可通过黏附在病原体表面利于宿主细胞吞噬、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导致病原体溶解、释放过敏毒素引起炎症反应等多条途径清除外来病原体.然而,在与宿主一起进化的过程中,某些病毒已经建立了逃逸补体系统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编码补体调控蛋白、从宿主获得膜调控蛋白以及利用宿主膜补体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本文就病毒逃逸补体系统作用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地大范围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群损失现象已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持续关注。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和蜜蜂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是西方蜜蜂群中最主要的两大生物威胁。尽管二者侵害蜜蜂均已有较长历史,但直至近十年来的研究才发现两者间的协同效应对蜂群健康的影响远超过其单独作用时所造成的危害:(1)蜜蜂残翅病毒可在狄斯瓦螨体内大量复制,继而进一步传播;(2)狄斯瓦螨的刺吸行为使病毒粒子跨越寄主的生理屏障而直接进入蜜蜂血淋巴;(3)狄斯瓦螨的寄生促使蜜蜂残翅病毒的高毒力毒株在蜂群中优势扩增和盛行;(4)狄斯瓦螨影响蜜蜂个体发育与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以致降低了蜂群对病毒的抵抗力;(5)蜜蜂残翅病毒对宿主造成的免疫抑制有利于狄斯瓦螨的寄生与繁殖。狄斯瓦螨、蜜蜂残翅病毒和西方蜜蜂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昆虫外寄生物、病原体与寄主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典型模型。本文对近十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蜂群损失的原因调查以及昆虫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与寄主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培斯病毒引起的新培斯热是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该病毒可诱导感染的宿主产生细胞、体液和黏膜免疫应答,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改造为理想的疫苗载体,从而表达病毒、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体的多种蛋白抗原。这些病原体包括汉城病毒、拉克罗斯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风疹病毒、狂犬病毒、伪狂犬病毒、口蹄疫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刚地弓形虫、约氏疟原虫、埃及伊蚊、结核分枝杆菌和炭疽杆菌等。本文简要综述新培斯病毒介导的病原体疫苗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新现与再现的病毒及朊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出现的新现或再现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Nipah病毒,Ebola病毒,人中间肺为病毒及朊毒子,这些病原体可致人,畜(禽)共患病,由昆虫或节肢动物媒物媒介传播,随国际交往频繁及工作习性变化而致感染,引起的感染必须作病原学诊断以识别,重新新现与再现病原体,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将开辟新源头。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植物中RNA介导病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湄  叶长明 《植物学通报》1999,16(2):127-130
1986年以来,利用病毒外壳蛋白及其它基因转化植物,获得具抗病毒能力的植株,已有大量成功的报道。以前,一直认为是病原体来源的基因引发抗性,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转基因植物中转化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病毒抗性程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有人提出转基因植物抗性获得与病毒RNA特异性降解有关的机制。本文对RNA介导抗性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2016年以来,新疆阿克苏等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枣树病害,严重威胁当地及周边红枣产业。本研究旨在鉴定引起此次病害的病原,探究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为生物防治策略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对发病植株进行小RNA测序以鉴定病原体;对新鉴定的病毒,通过RNAseq和反转录PCR获取病毒全序列;体外表达重组的病毒结构蛋白并制备特异性抗体,通过Western斑点杂交法在发病植株中确证病毒蛋白;收集发病区域的媒介昆虫,通过反转录PCR在昆虫体内检测病毒的基因组,鉴定可能的传毒介体。[结果]本研究鉴定一种新的欧洲山梣环斑病毒属病毒为新疆新发枣树病害可能的病原体,命名为中国枣树花叶伴随病毒(Chinese date mosaic-associated virus,CDMaV)。CDMaV是一种多分段单链RNA病毒,基因组由5条负义RNA组成;RNA1-RNA5大小分别为7160、2224、1230、1493、971 nt,每条基因组RNA的互补链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共编码5个蛋白,依次为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核衣壳蛋白和两个未知功能蛋白。在枣树寄生虫枣瘿螨体内扩增到病毒序列,表明该病毒可能以枣瘿螨为介体在枣树间进行传播。[结论]本研究为新疆新发枣树病害鉴定了相关病原体CDMaV,完成CDMaV全基因组测序,并鉴定枣瘿螨为可能的传毒介体。鉴定病原体和传播介体是建立病害防治方法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通量测序快速检测疑似感染患者体内未知病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复杂的疑似感染患者组织标本中直接快速检测未知病原体.方法:取临床和实验室均不能确诊的病人血液和淋巴组织,进行病毒DNA和RNA的提取,直接用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将测序结果用于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本地化的病毒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寻找潜在的病毒序列.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3901条序列reads与人内源性病毒K113同源;当使用K113特异性引物对经过Dnasel处理的患者和正常个体进行荧光定量RT - PCR时,发现在患者体内K113病毒基因的表达远远高于正常个体,提示该患者可能存在K113病毒的感染.结论: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可能用于快速检测未知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于湄  叶长明 《植物学报》1999,16(2):127-130
1986年以来,利用病毒外壳蛋白及其它基因转化植物,获得具抗病毒能力的植株,已有大量成功的报道。以前,一直认为是病原体来源的基因引发抗性,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转基因植物中转化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病毒抗性程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有人提出转基因植物抗性获得与病毒RNA特异性降解有关的机制。本文对RNA介导抗性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病原体分布及其与病情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病毒PCR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培养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病原体分布。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病原体分布情况,同时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患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共采集76份合格痰液标本,送检率100.00%。76份标本中检出细菌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0株(13.1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9.21%);革兰阴性菌45株(59.21%),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0株,26.32%)。成功分离出病毒26株,占34.21%,主要为鼻病毒(15株,19.76%);轻度、中度、重度支气管扩张患者分别分离出13、15、27株病原菌,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病原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细菌阳性支气管扩张患者WBC水平明显高于病原体阴性、单纯病毒阳性、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均P0.05)。CRP、IL-6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病原体阴性、单纯病毒阳性、单纯细菌阳性、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均P0.05)。TNF-α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纯病毒阳性、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单纯细菌阳性、病原体阴性患者(均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鼻病毒是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常见病原体。重度支气管扩张患者易发生感染,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支气管扩张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更严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限制血液中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但有些病毒可穿越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病毒可通过细胞和细胞间隙两种方式穿越血脑屏障,前者为直接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跨细胞途径,后者为破坏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特洛伊木马"途径。本文就近年来病毒穿越血脑屏障的途径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