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每只昆明小鼠灌胃1×104个弓形虫卵囊,分别在灌胃后1,3,5,6 DAI(days after inoculation),采用HE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小鼠回肠潘氏细胞的变化以及弓形虫在回肠的分布和数量进行研究,探讨潘氏细胞(paneth cells,PCs)在小鼠弓形虫病感染期间的变化。结果发现,回肠隐窝总数、含PCs的隐窝数、PCs总数及颗粒总数呈先增加后迅速减少至消失的趋势,回肠后段表现明显,6 DAI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弓形虫在回肠中的分布面积呈增大趋势,6 DAI与1 DAI、3 DAI相比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弓形虫卵囊感染昆明小鼠可减少回肠潘氏细胞及其分泌颗粒的数量,为以小肠潘氏细胞为基础的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潘氏细胞(Paneth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细胞,该细胞有合成分泌蛋白质的特点,其分泌颗粒含有防御素(defensin,又称隐窝素Chyntdin)、溶菌酶,释放后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1];同时亦有吞噬功能.潘氏细胞含有的分泌颗粒通常可用酸性染料如焰红(Phloxine)、伊红或橘黄G染色[2],其中以焰红染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肠道稳态对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位于肠道上皮隐窝的潘氏细胞是肠道上皮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泌大量生物效应分子,为小肠干细胞提供小生境以及调控肠道菌群。炎症性肠炎克罗恩病经常伴随潘氏细胞功能异常,Nod2、Xbp-1、Atg16L1、KCNN4等克罗恩病的易感基因在潘氏细胞中高表达,并调控潘氏细胞的重要生理活动。对潘氏细胞的研究有望揭示维持肠道稳态的生理机制,攻克炎症性肠炎等疾病的难关。  相似文献   

4.
肠道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负责营养的吸收和消化。肠道具有多层结构保护整个肠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肠道上皮是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是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肠上皮必须保持完整性以保护肠免受感染和毒性剂的侵害。上皮细胞分为两个谱系(吸收型与分泌型),并且每隔3~4天脱落至肠腔中。细胞的快速更替是由于肠道干细胞的存在,肠道干细胞排列在隐窝底部终极分化的潘氏细胞之间并沿隐窝绒毛轴分化成不同的上皮细胞。一旦肠道干细胞受到损伤,潘氏细胞将通过提供WNT配体和Notch刺激来补充肠道干细胞。因此,潘氏细胞充当辅助细胞以维持干细胞微环境,即生态位。该综述探讨了干细胞和潘氏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了维持肠道稳态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低温条件下用螯合剂沉淀法分离的小鼠小肠上皮隐窝和绒毛细胞是否具有生化完整性.方法:使用螯合剂在低温(冰浴)条件下分离和富集小肠上皮绒毛和隐窝细胞;抽提DNA、RNA和总蛋白,用电泳的方法检测完整性;用Real-time PCR检测溶菌酶Lysozyme的表达以判断隐窝、绒毛细胞富集程度.结果:低温条件下分离的肠上皮隐窝、绒毛细胞形态完整;基因组DNA完整,未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现象;富集细胞的RNA完整;富集隐窝、绒毛细胞的蛋白未降解,两组总蛋白具有表达谱差异性;隐窝细胞富集物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较绒毛细胞富集物高30倍以上.结论:小肠隐窝绒毛的生物学性状可在低温螯合剂沉底法分离过程中得到保存,提示此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生理和创伤痛理条件下小肠上皮基因和蛋白表达改变.  相似文献   

6.
潘氏细胞是位于小肠腺底部的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其主要特征是细胞顶部有大量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菌酶、sIgA等多种抗菌物质。表达于潘氏细胞的NOD2、Toll样受体9、肝癌-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RegⅢγ、肿瘤坏死因子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7等也是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金属硫蛋白、富半胱氨酸肠蛋白、潘氏细胞锌结合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均分布于潘氏细胞,提示潘氏细胞参与金属代谢。潘氏细胞是构成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NOD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有关。潘氏细胞化生常发生于胃、大肠的炎症与肿瘤病变,其病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观察BALB/c小鼠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规律。应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和LeicaQwin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分别对2 d、4 d、6 d、8 d、10 d BALB/c小鼠小肠内潘氏细胞的形态发育、分布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4日龄前的BALB/c小鼠各段小肠中肠腺发育尚不完整,未见有潘氏细胞。6日龄后,潘氏细胞开始出现,数量随日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增长,各日龄间差异显著(P<0.05)。BALB/c小鼠肠道潘氏细胞存在于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较少,回肠较多,各组(不同日龄/肠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CT1型弓形虫对昆明小鼠病理组织学损伤及其在体内的分布,分别选择1个卵囊/只、10个卵囊/只、100个卵囊/只的CT1型弓形虫卵囊灌胃昆明小鼠。于不同感染时间点取材,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体内弓形虫抗原分布。该研究发现,昆明小鼠易感CT1型弓形虫,阳性检出率随着卵囊剂量升高分别为13.51%、24.32%、70.27%。绝对致死剂量(lethal dose 100,LD100)为100个卵囊,感染后9~10 d死亡;CT1型弓形虫卵囊最早在感染后0.5 h入侵小鼠各组织,虫体检出率最高的组织是肠系膜淋巴结。昆明小鼠在急性感染期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炎,度过急性期后继续存活的小鼠转为慢性感染且在大脑中观察到了大量组织包囊。该研究通过观察CT1型弓形虫对昆明小鼠的致病性及其在各组织的动态分布,以期为我国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满银玉  周国华 《蛇志》2017,(1):87-88
<正>潘氏细胞(paneth cells,PCs)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可分泌防御素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参与固有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机制复杂,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免疫反应。近年来,有关PCs与IBD的相关性研究较多,现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潘氏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氏细胞是位于小肠腺底部的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其主要特征是细胞顶部有大量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茵酶、sIgA等多种抗菌物质.表达于潘氏细胞的NOD2、Toll样受体9、肝癌-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RegⅢy、肿瘤坏死因子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7等也是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金属硫蛋白、富半胱氨酸肠蛋白、潘氏细胞锌结合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均分布于潘氏细胞,提示潘氏细胞参与金属代谢.潘氏细胞是构成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NOD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有关.潘氏细胞化生常发生于胃、大肠的炎症与肿瘤病变,其病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肠道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小肠上皮细胞的分化对于肠道应激后的损伤修复、免疫屏障以及肠道功能的正常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肠道上皮隐窝-绒毛轴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和调控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结合本研究组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哺乳动物肠道隐窝-绒毛轴上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差异基因和蛋白表达;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对肠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营养因子对肠道细胞分化和损伤修复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在营养学和药理学方面,为干预和治疗肠道损伤及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类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类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的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探索并建立了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轮状病毒G3型709株感染4d龄昆明小鼠乳鼠模型。方法通过灌胃病毒的方式造模,观察乳鼠被病毒攻击后不同时间其临床表现、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小肠组织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在乳鼠粪便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轮状病毒在乳鼠小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d龄昆明小鼠乳鼠被轮状病毒攻击24h后出现腹泻表现和小肠组织病理改变,72h最严重,之后腹泻率下降,病理改变减轻,第7天腹泻停止,病理改变消失。乳鼠小肠上皮细胞出现糖、脂肪代谢紊乱,其粪便和小肠组织中都可以检测出轮状病毒抗原表达。结论4d龄昆明小鼠乳鼠被人轮状病毒A组G3型709株经口攻击后病毒能够在其体内复制,出现腹泻表现。该病毒感染腹泻过程具有自愈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滴剂和七味白术提取物对抗生素联合番泻叶致菌群失调小鼠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和sIgA的影响。方法小鼠经头孢曲松钠和盐酸林可霉素加冰番泻叶灌胃造成菌群失调模型。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即为自然恢复组)、七味白术散煎剂组、七味白术散滴剂组和七味白术散提取物组。治疗后,进行小鼠肠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小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和黏膜上皮细胞内sIgA的表达检测。结果小肠超微结构显示,不同剂型七味白术散组均能明显改善模型动物小肠黏膜炎症病变和促进小肠肠道sIgA的增加。结论七味白术散能有效提高小肠肠道sIgA含量,修复损伤小肠黏膜免疫组织,减轻菌群失调腹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易感小鼠及患病小鼠的病情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为预防与治疗Ⅱ型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系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病例对照组(DM组)、预防组(Y组)、低剂量治疗组(L组)和高剂量治疗组(H组),每组1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构建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CON组仅每日予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Y组造模前灌胃嗜酸乳杆菌。各组每日灌胃相应浓度药物进行治疗,CON组与DM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至造模后25 d各组的体重、空腹血糖、C肽水平、血脂谱、胰腺组织学和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1)灌胃嗜酸乳杆菌活菌制剂后,小鼠血糖降低,小鼠体重恢复至正常,C肽水平有所回升,肠道益生菌的数量有所恢复。但是某些条件致病菌在整个实验里呈递增状态。(2)STZ诱导Ⅱ型糖尿病后,小鼠TG、LDL升高,而TC与HDL变化不明显。灌胃后25 d,各组小鼠升高的TG、LDL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3)小鼠胰岛病理结构变化:Y组胰岛细胞形态接近CON组,边界较清楚,细胞排列较整齐,胰岛数及岛内细胞数多于L、H组,细胞分布均匀,核大小基本相等,少部分核固缩。结论嗜酸乳杆菌对STZ所致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STZ建立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化的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热应激对小鼠器官指数、小肠形态、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量及糖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将年龄和体重相近的18只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热应激组,分别测定心、肝、脾、肺、肾重量,小鼠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量、血浆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以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并对肝脏、十二指肠和空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热应激对小鼠器官指数无影响,可显著提高小鼠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量,降低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并造成小鼠肝脏、十二指肠和空肠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用3%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0、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结论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微七味白术散对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腹泻的疗效机制.方法 采用灌胃头孢拉啶和硫酸庆大霉素混合抗生素进行造模,然后分别灌胃七味白术散的传统汤药全量和超微汤药1/2剂量进行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等量的无菌水.结果 抗生素造模后,小鼠体重的变化量和变化率都较正常组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的小肠黏膜组织发生绒毛脱落、炎症细胞浸润、固有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病理变化;传统汤药治疗组和1/2剂量超微汤药治疗组小鼠体重的变化量和变化率都比正常组、模型组大,且1/2剂量超微汤药组的与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组小鼠的肠道组织病理情况有所改善,1/2剂量超微汤药治疗组小鼠的肠道组织恢复情况最好,传统汤药治疗组次之,模型组也稍有改善.结论 1/2剂量超微七味白术散对恢复菌群失调腹泻小鼠的小肠黏膜的结构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对小肠吸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对青年和老龄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6-羟多巴胺(6-OHDA)阻断交感神经,用石蜡组织切片和HE染色检测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及两者比值,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肠腺中的表达,用试剂盒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结果 化学性阻断交感神经,在3月龄和18月龄鼠中小肠绒毛长度、V/C比值、小肠肠上皮细胞PCNA表达水平均下降显著,小肠SOD、T-AOC降低,MDA升高。结论 交感神经均能促进3月龄和18月龄鼠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其中对3月龄小鼠的作用大于18月龄小鼠。  相似文献   

20.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小肠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肠缺血/再灌注(I/R)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Sham)组、I/R组、I/R GLP-2保护组和I/R 谷氨酰胺(GLN)阳性对照组.光镜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改变.检测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菌易位率.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部分小肠绒毛坏死脱落,绒毛高度下降,隐窝变浅(P<0 01);小肠组织DAO活性降低(P<0.01);MLN细菌易位率增加(P<0.05).与I/R组比,GLP-2组肠绒毛损害明显减轻,DAO活性回升(P<0.01),细菌易位率回降(P<0.05).结论:GLP-2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小肠的形态结构及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