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转cry1Ab/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HH1)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及其2种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方法】试验分HH1处理组、亲本明恢63(MH63)组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块试验田,定期调查不同处理田块内的褐飞虱及其2种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数量。【结果】转基因水稻HH1对褐飞虱、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种群动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整个水稻生育期的试验结果显示,与亲本对照水稻MH63相比,转基因抗虫水稻HH1对上述3种非靶标昆虫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转cry1Ab/Ac基因水稻HH1的种植不会对褐飞虱及蜘蛛、黑肩绿盲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稻田氮肥施用量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 Reuter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褐飞虱蜜露和水稻伤流液对其捕食 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和若虫的捕食量均与寄主植物的含氮量呈显著 负相关。黑肩绿盲蝽在相同氮肥施用量的稻株上连续饲养2代后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没有改变 。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方程,其参数瞬时发现率(a)和处置时间(Th)只与寄主含氮量有关,而与黑肩绿盲蝽种群和褐飞虱卵的来源无关。 在高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对褐飞虱卵的瞬时发现率(a)下降导致了功能反应的减弱, 而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之间的捕食功能没有明显差异。黑肩绿盲蝽成虫取食水 稻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时寿命明显延长,取食高氮稻株的褐飞虱分泌的蜜露对延长黑肩绿盲蝽 雌成虫寿命的作用最大。但是,在高氮稻株上褐飞虱蜜露显著降低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能力。这 些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自然控制作用的下降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增加的 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集团内捕食是影响农业系统广食性天敌对靶标害虫控制作用的重要因素,全面揭示稻田广食性天敌对稻飞虱重要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和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St?l)(半翅目:盲蝽科)的集团内捕食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方法】建立以两种盲蝽为猎物对象的种特异性二重定量PCR系统,检测比较不同抗性品种穗期田间主要捕食者对两种盲蝽的集团内捕食作用。【结果】(1)本研究建立的二重定量PCR具有的物种专化性,两种检测靶标灵敏度高且相似,可用于田间捕食者猎物分析;(2)感虫水稻品种上捕食者对盲蝽的捕食强度高于抗性水稻品种;不同种类捕食者对盲蝽的集团内捕食强度有显著差异;捕食者对黑肩绿盲蝽集团内捕食强度显著高于中华淡翅盲蝽。【结论】捕食性盲蝽在稻田生态系统遭遇集团内捕食,其集团内捕食强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捕食者种类和猎物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黑肩绿盲蝽捕食褐飞虱卵的功能与数值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林茂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0,30(15):4187-4195
褐飞虱作为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至今未见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报道。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及低龄若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为评价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控害能力,研究了黑肩绿盲蝽若虫各虫期和雌雄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若虫的捕食能力大于成虫;四龄若虫理论捕食量最大,为104.2粒卵/d。数值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褐飞虱卵密度对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繁殖有着显著影响。随着猎物密度增大,黑肩绿盲蝽若虫发育速率、雌虫产卵量、孵化率及雌性比增大,成虫寿命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猎物密度1、3、5卵/d分别是黑肩绿盲蝽若虫存活、成虫羽化及维持种群最低繁殖力的临界值。在天敌控害潜能的研究过程中,数值反应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依赖程度,探明能引起捕食者种群衰退的猎物密度临界值,为大田释放捕食者时增补替代寄主,增强捕食者持续控害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研究了水稻品种和氮肥水平对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嗜好性的影响 ,及其与水稻挥发物的关系。双向选择试验表明 ,黑肩绿盲蝽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的褐飞虱卵有着不同的嗜好性 ,但对不同氮肥水平稻株上褐飞虱卵的嗜好性无明显差异。嗅觉试验表明 ,黑肩绿盲蝽对水稻健康苗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地强于空白对照 ,对褐飞虱若虫为害苗挥发物的趋性强于健康苗 ,对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苗的趋性又强于若虫为害苗。不同品种的水稻挥发物对黑肩绿盲蝽的引诱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但不同氮肥水平的水稻挥发物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水稻挥发物在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就如何改进水稻特性和栽培措施以增强天敌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7.
中稻田三种飞虱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优0923非防治的中稻田白背飞虱、灰飞虱和褐飞虱与其天敌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对盆拍法调查的3种飞虱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种天敌对应的关联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等参数标准化后的密切指数相加,按照密切指数值之和大小排序,评判3种飞虱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并用同样方法分析常规防治田农药对飞虱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药,科学保护和利用天敌优势种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是,非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四点亮腹蛛和黑肩绿盲蝽.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拟水狼蛛、四点亮腹蛛和草间小黑蛛;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拟水狼蛛和四点亮腹蛛.盆拍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完全相同,灰飞虱没有相同天敌,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和四点亮腹蛛.飞虱与天敌在时间和数量关系上,扫网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和四点亮腹蛛,灰飞虱完全相同,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和条纹影虎.两种稻田的差异主要是农药杀伤了飞虱,使飞虱数量减少,并对天敌有一定杀伤力,进而影响到天敌的发生规律.非防治田的盆拍法和扫网法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相同的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的也是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防治田两调查方法结果之间,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和褐飞虱前3位天敌中没有相同天敌,其差异主要是两法调查稻株的部位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诱集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对水稻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为湖北地区新型绿色农事操作技术防控田间害虫、天敌保育和稻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水稻抽穗期,采用目测法、扫网法、盆拍法、剥查法对3种农事操作稻田(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内害虫(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虫)和天敌进行搜集和统计。【结果】香根草诱集田内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田(P0.05),常规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数量(P0.05);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Crytorrhinuslividipennis和青翅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为主。其中,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作田(P0.05)。【结论】香根草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间稻叶蝉、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用于防治稻飞虱的“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靶标作物水稻、载体植物秕谷草和靶标害虫褐飞虱、替代猎物伪褐飞虱组合对中华淡翅盲蝽成虫形态、种群增长参数、产卵选择性和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淡翅盲蝽水稻种群(取食褐飞虱卵)的雌雄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秕谷草种群(取食伪褐飞虱卵).取食褐飞虱卵的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增长参数单雌产卵量、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明显高于取食伪褐飞虱卵的种群,但取食伪褐飞虱卵也有较高的种群增长能力,足以扩繁种群.对于靶标作物水稻和载体植物秕谷草,无论是水稻种群还是秕谷草种群均偏好在水稻上产卵.同时,2个种群的雌虫、雄虫和若虫对褐飞虱卵和伪褐飞虱卵捕食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在田间建立“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转cry1Ab/Ac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研究"赣绿1号"对褐飞虱的抗性;利用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研究"赣绿1号"对褐飞虱取食、产卵行为的影响;用"赣绿1号"连续饲养褐飞虱5代,研究对褐飞虱生长发育(若虫发育历期、成虫体重)和繁殖(孵化子代若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赣绿1号"与非转基因亲本对褐飞虱均表现为中抗;褐飞虱于"赣绿1号"上取食、产卵选择与非转基因亲本均无显著差异;除取食"赣绿1号"第2代褐飞虱第3龄龄期显著短于取食非转基因亲本水稻的褐飞虱外,第2代和第5代若虫各龄龄期均无显著差异,褐飞虱雌雄成虫体重和孵化若虫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对照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的苗期抗性、取食、产卵行为及生长发育等无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