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合并MP感染的患儿的临床表现。方法:将79例2-14岁急性哮喘发作的患儿依据病史分做两组:第一次哮喘发作的35人(始发哮喘组),已经有哮喘病史的44人(复发哮喘组)。采用被动冷凝集法检测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结果:始发哮喘组和复发哮喘组分别有16例(45.7%)和10例(22.7%)患儿MP-IgM阳性(P0.05)。始发哮喘组与复发哮喘组MP-IgM阳性的患儿发热和肺部啰音发生率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患儿(P0.05),血清IgE水平也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患儿(P0.05)。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发作关系密切,合并MP感染的哮喘患儿发热或肺部啰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MP感染的哮喘患儿。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合并肺炎支原体(MP) 感染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探讨MP感染与HSP的体液免疫学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55例HSP患儿,检测MP-IgM抗体,分为MP-IgM阳性组20例、MP-IgM阴性组35例,并以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IgE及补体C3、C4。结果 HSP患儿MP感染阳性率达36.36%,合并MP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更严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P-IgM阴性组IgA、IgE明显增高(P<0.01),C3水平降低(P<0.05),同时IgE明显高于MP-IgM阳性组(P<0.01),IgG、IgM、C4无明显变化。MP-IgM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A增高,IgM、C3、C4水平降低,且其中IgM、C3低于MP-IgM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IgE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 在HSP儿童中有较高MP感染率,所有HSP患儿存在血清IgA增高及C3水平降低,说明体液免疫参与HSP的发病。伴MP感染的HSP患儿体液免疫功能更加紊乱,表现在C4水平下降,IgM、C3明显低于MP-IgM阴性组,IgE增高仅见于MP-IgM阴性组,提示MP感染的HSP患儿可能更多伴有低补体血症的自身免疫紊乱参与,说明MP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能在HSP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鼻病毒感染与哮喘患儿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医院治疗的4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哮喘发作组和45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为哮喘缓解组,并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组;采用PCR法对鼻病毒基因进行检测以判定患儿感染,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对T-IgE与E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鼻病毒感染14例占31.11%,明显高于对照组0例占0.00%和哮喘缓解组3例占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哮喘缓解组鼻病毒感染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血清T-IgE与EOS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哮喘发作组血清T-IgE与EOS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鼻病毒感染患儿血清T-IgE与EOS明显高于非鼻病毒感染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儿血清T-IgE与EOS无相关性(r=0.325,P0.05);哮喘发作组血清T-IgE与EOS正相关性(r=0.736,P0.05);哮喘缓解组血清T-IgE与EOS正相关性(r=0.613,P0.05);哮喘发作组鼻病毒感染患儿血清T-IgE与EOS无相关性(r=0.316,P0.05),非鼻病毒感染患儿血清T-IgE与EOS正相关性(r=0.674,P0.05)。结论:鼻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关,且患儿的血清T-IgE越高,越容易发生鼻病毒感染,导致哮喘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F-κB、IL-17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本文通过观察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NF-κB、IL-17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2月期间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共80例,包括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组,n=40)、非喘息组(肺炎组,n=20)及对照组(n=20),收集所有病例的BALF,进行细胞学分类,RT-PCR法测定BALF中细胞中NF-κB蛋白(P65mRNA)、IL-17mRNA的表达;Western法检测P65蛋白、IL-17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和肺炎组患儿的P65mRNA、IL-17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65蛋白、IL-17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哮喘组患儿的P65mRNA、IL-17mRNA水平、P65蛋白、IL-17蛋白水平较肺炎组高(P<0.05)。结论:NF-κB、IL-17在哮喘儿童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NF-κB通过调控IL-17来实现促进哮喘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F-κB、IL-17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本文通过观察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NF-κB、IL-17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2月期间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共80例,包括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组,n=40)、非喘息组(肺炎组,n=20)及对照组(n=20),收集所有病例的BALF,进行细胞学分类,RT-PCR法测定BALF中细胞中NF-κB蛋白(P65mRNA)、IL-17mRNA的表达;Western法检测P65蛋白、IL-17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和肺炎组患儿的P65mRNA、IL-17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65蛋白、IL-17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哮喘组患儿的P65mRNA、IL-17mRNA水平、P65蛋白、IL-17蛋白水平较肺炎组高(P0.05)。结论:NF-κB、IL-17在哮喘儿童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NF-κB通过调控IL-17来实现促进哮喘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进行雾化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中EOS、EC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0%(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EOS、EC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患儿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对于小儿哮喘的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患儿体内的炎症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A、D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和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0例、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0例、儿童保健门诊查体的健康患儿40例(近1年均无服用维生素AD史)作为研究对象。将毛细支气管炎组、哮喘组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口服维生素AD组)和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组)。治疗组补充口服维生素AD1粒qd,疗程共6个月。分别比较三组血清维生素A、D水平,随访6个月、1年内喘息的控制情况(喘息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咳嗽程度、有无夜间症状或夜间憋醒、有无活动受限)及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哮喘组≥4岁患儿进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评价哮喘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维生素A、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喘息发作次数、喘息发作时间、夜间症状、夜间憋醒、活动受限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FEV1、FVC、FEV1/FVC水平及C-AC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进展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A、D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和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IL-8、IL-10及INF-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正常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以及健康人(3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中IL-8、IL-10和INF-γ的水平。结果:①高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组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8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以及对照组的水平(P<0.05)。②在缓解期,高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组血清中IL-8水平仍高于正常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组和对照组的水平(P<0.05)。③在急性发作期,高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组和正常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组血清中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其在缓解期及对照组的水平(P<0.05)。④三组间血清INF-γ水平在急性期与缓解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IL-8是高体重指数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症因子,并且始终参与其中。IL-10可能是支气管哮喘的抑炎因子,其缺乏可能是导致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探讨穴位贴敷疗法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4年2月,我院共收治5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2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药内服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对照组患者只应用中药内服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哮喘的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哮喘的发作次数要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治疗中,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患者哮喘的发作次数,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近来,每年都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散发和不同程度的流行。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目前,肺炎支原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8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CVA组: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及随访的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防治常规的诊断标准[1],并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治疗组45 0.61±0.22 6.2±1.5对照组43 0.83±0.38 9.1±1.3P值<0.05<0.05(日本富士株式会社生产,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MP-IgM,MP-IgM≥1∶…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69例为观察组,其中,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58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1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69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中中度、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Fe NO表达水平、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aximum expiratory flow as a percentage of expected value,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s a percentage of expected valu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与对照组健康儿童的差异,并对观察组患儿Fe NO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Fe NO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患儿的Fe N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PEF%、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患儿的PEF%、FEV1%、FVC水平均高于中度组(P<0.05);观察组患儿Fe NO表达水平与FVC、PEF%、FEV1%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r=-0.503、-0.551、-0.532,P均<0.05)。结论: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Fe NO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成负相关,可通过监测 Fe NO 水平间接判断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70例处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5例。A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并复查肺功能。结果:B组总有效率90.59%显著优于A组总有效率69.4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1.912P0.05);治疗后,B组各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可迅速缓解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且有助于改善肺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对儿童血常规数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以60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名MP-IgM阴性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血常规参数和CRP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均数或中位数升高,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LY)、淋巴细胞比计数(LY#)、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均数或中位数降低;观察组患儿的CRP水平中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感染与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计数降低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MP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参数和CRP水平均发生变化,临床医生应对这些参数给予关注和连续监测,从而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1-磷酸鞘氨醇(S1P)、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7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PDCD5、S1P、OPN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水平的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1.25%,P0.05);两组血清PDCD5、S1P、OPN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EV1、FVC、FEV1/FV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哮鸣音及胸闷气短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布地奈德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改善患者血清PDCD5、S1P、OP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生素D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维生素D。比较两组的喘憋症状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和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的最大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变异率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36/40),较对照组[78.05%(32/41)]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喘憋症状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和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EF变异率和ACT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EF变异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CT评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PEF变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CT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相比,维生素D联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更优,且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沙丁胺醇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过氧化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使用沙丁胺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清ECP、LPO、FeNO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2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第治疗后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ECP、LPO、FeN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沙丁胺醇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沙丁胺醇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ECP、LPO、Fe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布地奈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9.17%)(P0.05);观察组血清IL-5含量治疗后低于对照组,而IL-1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g E含量治疗后低于对照组,而Ig A、Ig M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和FVC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显著,且作用可能与改善细胞因子、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罗氟司特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第六派驻门诊部收治的11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罗氟司特片,每次5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联合服用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比较两组的临床控制率,治疗前后两组诱导痰中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控制率为70.91%(39/55),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22/55)](P<0.05);两组的CD4+、CD4+/CD8+和CD3+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CD4+、CD4+/CD8+和CD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FeNO、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诱导痰中的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诱导痰中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4、FeNO、IL-1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诱导痰中的IFN-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罗氟司特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和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