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钟瑛  陈贤 《蛇志》2012,24(2):129-130,148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5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组为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组,F组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保证患者睡眠、无体动。观察两组术中有无呼吸抑制、舌后坠及恶心呕吐,记录各时段生命体征及气腹时间、苏醒时间、异丙酚总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时段的MAP、HR、RR、SpO2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B组呼吸抑制、舌后坠、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P〈0.05),异丙酚总用量显著少于F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辅助腰硬联合麻醉能为妇科短时间腹腔镜手术提供安全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吕良燕 《蛇志》2010,22(3):225-226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腹腔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M组),每组30例。L组选择T12~L1点硬膜外穿刺,M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两组患者麻醉后,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两组患者CO2气腹前(T0),气腹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停气后10 min(T4)的MAP,HR,SpO2以及术后苏醒时间(TW),肛门排气恢复时间(TP)。结果 L组气腹后5 min(T1)、15 min(T2),HR明显降低(P0.05),30 min恢复到气腹前水平;M组气腹后HR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气腹后M组MAP显著升高(P0.05),至停气后10 min尚未恢复到气腹前水平;而L组整个气腹期间MAP无明显变化或略低(P0.05),与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L组患者苏醒时间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M组,L组与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均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而硬膜外麻醉对于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丙泊酚与异氟醚麻醉对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应激激素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根据麻醉用药不同,将其分为丙泊酚组、异氟醚组及实验组,每组各30例。观测患者不同时段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S)的浓度及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气腹20 min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含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气腹前,实验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及异氟醚组(P0.05);放气10 min,实验组患者肾上腺水平显著高于丙泊酚组及异氟醚组(P0.05);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气腹前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气腹20 min,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显著优于丙泊酚组及异氟醚组(P0.05);术后放气10 min,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显著优于丙泊酚组及异氟醚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显著优于丙泊酚组及异氟醚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异氟醚可有效改善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麻醉期间的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剖宫产围术期患者围术期皮质醇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皮质醇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皮质醇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前,但CSEA组低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D水平在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SEA组D-D水平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CSEA组D-D水平均低于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更好的抑制剖宫产患者术中血清皮质醇及术后血浆D-D水平的升高,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最佳适宜范围及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拟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1组、2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30例。试验1组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维持在56~65 mm Hg,试验2组PaCO_2维持在46~55 mm Hg,对照组PaCO_2维持在35~45 mm Hg。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气腹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气腹前10 min(T_1)、气腹后1 h(T_2)、气腹后2 h(T_3)、放气后15 min(T_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气道峰压,计算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记录皮下气肿、呕吐、烦躁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_2、T_3时心率(heart rate,HR)、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肺动态顺应性(lung dynamic compliance,Cdyn)均明显升高,P_(max)明显下降(P0.05);与T_1相比,试验组T_2、T_3时HR、气道峰压(Pmax)、PaO_2均升高,Cdyn下降(P0.05);与试验2组比较,试验1组HR、P_(max)明显更低,PaO_2、Cdyn明显更高(P0.05),但三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_2、T_3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Qs/Qt均升高,氢离子浓度指数(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H)、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下降;与T_1相比,试验组T_2、T_3时PaCO_2、Qs/Qt均升高,pH、MAP下降;与试验2组比较,试验1组PaCO_2、PaCO_2明显更低,pH明显更高(P0.05),但三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和1 h,试验组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以及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较对照组更低,而试验1组较试验2组明显更低(P0.05)。三组并发症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73,P=0.9954)。治疗后,试验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试验1组又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长时间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在保障氧合同时降低气道压改善肺的顺应性,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在腹腔镜结肠全系膜切除术(CME)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腹腔镜CME手术的50例结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正常气腹压力组(Ⅰ组)与超低气腹压组(Ⅱ组),每组各25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和标本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前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CO_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气腹后15、30、60、120 min时MAP、HR、PaCO_2逐渐升高,PaO2逐渐下降,其中气腹后30、60、120 min时与气腹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结束时,两组患者的MAP、HR、PaCO_2均下降,PaO2升高,Ⅱ组患者基本恢复气腹前水平,Ⅰ组患者与气腹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气腹30、60、120 min时MAP、HR、PaCO_2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而PaO2显著低于Ⅱ组(P0.05)。Ⅱ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平面、肿瘤距切缘的距离和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在腹腔镜结肠全系膜切除术(CME)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正常气腹压力CME疗效基本相同,可成为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肺疾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在老年无痛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期间共12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42例,即异丙酚组(A组),舒芬太尼+异丙酚组(B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异丙酚组(C组)。比较各组用药前、术中及苏醒后的SBP、DBP、HR、SPO2,同时比较异丙酚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和留院观察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在用药后5 min SBP、DBP、HR、SpO2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B组与C组SBP、DBP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HR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SBP、DBP、HR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异丙酚用量,恢复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无痛结肠镜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对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全麻组,每组各40例。全麻组患者术前应用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前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MMSE评分变化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均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药用量均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 h、24 h、72 h,腰硬联合麻醉组的MMSE评分均高于全麻组患者(P0.05)。术后1 d,全麻组的患者出现19例POCD,腰硬联合麻醉组出现4例,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麻醉起效快,缩短了完全阻滞时间,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麻醉药物用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与探讨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糖尿病外科手术患者262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146例,全身麻醉116例。结果:表明腰-硬联合麻醉组在术中血糖均值水平、胰岛素的平均使用剂量均少于全身麻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幅度均小于全身麻醉组,(P<0.05)。通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麻醉效果的因素除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均与麻醉效果有高度相关性(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手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与腰麻对剖宫产术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术的81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产妇在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观察组的41例产妇在剖宫产术中采用全身麻醉。记录两组的切皮至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值和神经行为评分;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结果:两组的切皮至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胎儿娩出之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的二氧化碳分压、pH值、氧分压、红细胞压积以及血氧饱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d、3 d和5 d的神经行为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两组产妇切皮时和取出胎儿时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产妇切皮时和取出胎儿时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腰麻都适用于剖宫产手术,全身麻醉不仅可以维持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而且对新生儿Apgar评分、动脉血气分析和神经行为评分无明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术前后注射帕瑞昔布钠对脑膜瘤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0例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组、术后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术前组在麻醉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所有患者行麻醉诱导(咪达唑仑+异丙酚+罗库溴铵+舒芬太尼)静脉注射,维持麻醉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行脑膜瘤切除术术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停用异丙酚、瑞芬太尼术后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注生理盐水2mL。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血清皮质醇(cortisol)水平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组、术后组患者术后1 h的VAS评分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组相比术前组患者的术后1 h的VAS评分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组患者的术后1 h、术后24h MMSE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组、术后组患者术后1 h以及术后24 h的皮质醇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组相比术前组患者的皮质醇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注射帕瑞昔布钠的镇痛效果较术后注射更好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镇静程度指标,探讨不同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全凭静脉麻醉中丙泊酚用量,术中重要时点血液动力学及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根据DEX输注速率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D1、D2、D3和D4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四组均给予负荷剂量DEX0.5μg·kg-1,10min输注完毕,继而四组分别以0.2、0.4、0.6和0.8μg·kg^-1·h^-1输注速度持续输注至冲洗腹腔。四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记录入室用药前(T0)、DEX负荷量输注后(T1)、气腹即刻(T2)、气腹后5min(T3)、气腹后30min(T4)、解除气腹后5min(T5)、拔喉罩即刻(T6)、拔喉罩后1min(T7)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丙泊酚平均用量、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拔喉罩后15rainOAA/s评分、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D2、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1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比较,Tl~T2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T3~T4时D3、D4组SBP、DBP、HR降低(P〈0.05),D1、D2组SBP、DBP无明显变化(P〉0.05),T5~T7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D3、D4组在T3~T4时SBP、DBP较D1、D2组明显降低(P〈O.05),D1、D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D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4组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较Dlq组明显延长(P〈0.05),D4组OAA/s评分较D1-3组明显降低(P〈0.05)。④D4组使用阿托品次数较D1-3组明显增多(P〈0.05),四组术中使用麻黄碱次数和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寒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DEX作为全身麻醉辅助用药,负荷剂量0.5μg·kg-1,术中持续输注速率0.4μg·kg-1·h-1可以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使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不延长苏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选择对老年肺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肺肿瘤患者,分别有62例用全凭静脉麻醉和61例用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记录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评定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出麻醉室时及1、3、5天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判断患者的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1天比较,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出麻醉恢复室时、术后1 d时MMSE评分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在术后3天和7天时MMSE评分恢复正常(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MMSE认知功能评分在术前、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麻醉恢复室时,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POCD24例(39.34%),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25例(40.32%),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3天、7天两组分别POCD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用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 年6 月-2015 年6 月在两家医院 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 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照组给予 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药物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研究组麻醉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择期行腰椎全麻手术患者9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于麻醉诱导前给予观察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给予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术后均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1 min(T1)、插管5 min(T2)、拔管后1 h(T3)及术毕(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疼痛及镇静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吗啡使用剂量。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时刻SBP、DBP水平较T0明显下降,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刻DBP、SBP水平高于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刻观察组H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而Ramas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吗啡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镇痛、镇静效果显著,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2 min MA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与气腹前相比,气腹10 min、20 min及60min的PaCO2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其他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给予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减轻插管应激心血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效果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妇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38例和开腹组37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及术后48h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自动血细胞技术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结果:①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前24h及术后48h血浆PT、APTT、TT、FIB、PLT、D-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病人术后24h血浆PT、APTT均缩短,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2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T及PLT在术前24h及术后24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FIB、D-D两组术后24h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特殊的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头低臀高的膀胱截石位,气管插管的全麻协同作用,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流速度减慢,同开腹手术一样,均可使患者术后血液呈现不同程度高凝状态,从而均可增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实施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在BIS监测下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在BIS监测下给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5min、10min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入室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给药后5min、1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的临床检查过程中,在BIS监测下行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能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