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36例卵巢癌组织手术标本,32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手术标本,12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Nu-cleostemin基因及相应蛋白的表达,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对比3组样本中N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对定量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检测NS基因的表达是否与临床病理分级及血清CA125存在关联。结果:①卵巢癌组织中NS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②卵巢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NS的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③临床分期Ⅲ期组的表达水平高于ⅠB期组;④中、低分化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高分化组。结论:卵巢癌组织中存在NS基因的高表达,其表达量与组织类型无关,而与临床TNM分期及组织分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以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各30例,采用多聚腺苷酸加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A)-RT-qPCR]检测其CCR3的表达,并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3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组和正常卵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3的表达与患者的分期、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CCR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及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P与β-HCG进行检测,并与追踪到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血清P值>25 ng/ml、血β-HCG>50 mIU/ml患者66例占19.4%,经绝对卧床休息,未用药治疗,均胚胎发育正常;血清P值在15.94~25ng/ml、血β-HCG 10~50 mIU/ml患者170例占50%,经口服黄体酮与HCG针保胎治疗后均胚胎发育正常;血清P值<15.94 ng/ml、血β-HCG<10mIU/ml患者78例占22.9%,终止妊娠者均可见清除宫内组织物中几乎不见新鲜绒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陈旧性出血;血清孕酮与β-HCG上升不同步患者26例占7.6%,均最终难免流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孕酮与β-HCG可以预测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预及经济负担,又能起到提高保胎治疗的成功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伍口服天然黄体酮治疗由黄体功能不全引发的早期先兆流产,均能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且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RHI和P130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状况,同时分析两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80 例子 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80 例及同时期因子宫肌瘤切除的40 例正常的子宫内膜的详细病例及高质量切片,设计分组 并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RHI 蛋白和pRb2/P130的表达状况,并探究此两因子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性。结果:ARHI蛋白阳 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97.5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组(53.75%)和子宫内膜癌组中(38.75%)三组中依次递减,组间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HI蛋白阳性表达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的恶性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 癌的类型无关(P>0.05)。Rb2/p130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三组中逐渐降低,在正常子宫内膜组(10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组 (56.25 %)及子宫内膜癌组(36.2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2/P130 的阳性表达率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 恶性程度,手术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同时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ARHI蛋白和Rb2/p130 蛋白表达在子 宫内膜癌中为正相关,r=0.435。结论:ARHI蛋白和Rb2/p130 的阳性表达率降低或缺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子宫内膜癌的产生 和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培养后分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以125μg/m L浓度的莪术油作用48 h,对照组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置。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0 h处理后实验组、对照组划痕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8 h后实验组划痕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划痕宽度(4.33±0.58 m vs 2.17±0.29 m,P0.05)。实验组48 h后的穿透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6.2±1.3个vs 62.2±2.3个,P0.05)。结论:莪术油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HO-8910细胞分为四组:(1)对照组;(2)水飞蓟宾低浓度组;(3)水飞蓟宾中浓度组;(4)水飞蓟宾高浓度组。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值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染色观查细胞核凋亡,Western-blot检测bax及bcl-2表达。结果: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低、中、高浓度组的抑制率(83.00±5.51%、65.33±3.48%、56.67±4.37%)与对照组(97.33±4.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低、中、高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6.93±2.34%、26.20±2.21%和37.93±1.98%,与对照组(1.43±0.7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低、中、高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2.56±2.55%、25.73±2.05%和39.14±3.69%,与对照组(0.54±0.6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水飞蓟宾可以升高bax基因表达水平,降低bcl-2基因表达平。结论:水飞蓟宾能明显抑制HO-8910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通过改变凋亡因子表达诱导卵巢癌HO-8910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 N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及两者间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7年我院卵巢石蜡标本60例,其中卵巢肿瘤5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S与HDAC1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年龄、肿瘤分期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30例卵巢恶性肿瘤、1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1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NS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40%、20%,HDAC1的阳性率分别为90%、60%、20%。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NS及HDAC1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组中,NS和HDAC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6, P0.05),且均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76, P0.001; r=-0.53, P0.01),而与患者年龄、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结论:NS和HDAC1倾向于卵巢恶性肿瘤中表达,且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阴道内有需氧菌和厌氧菌寄居形成阴道正常菌群.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因此并不致病。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即可导致炎症的发生。长期应用抗生素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亦可使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引起炎症。大量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曾被命名为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已成为生育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卵巢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哈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院及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卵巢癌术后复发患者(均为术后化疗6-8个疗程盆腔复发),将其随机分为热疗联合放疗组(实验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6-8个周期以上,实验组在放疗结束后2小时内进行热疗,2次/周,共6-8周。通过影像学检查治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术后3年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完全缓解率(CR)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白细胞计数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1、2年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疗联合放疗可提高晚期卵巢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在妊娠期主要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产生,在非妊娠情况下,机体内含量极微.目前发现几乎所有组织,尤其是肿瘤包括乳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膀胱癌等均可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胎盘和生殖细胞起源的滋养细胞肿瘤是一个非常敏感和特殊的肿瘤标志物.很多非滋养细胞肿瘤只产生3hCG,而这是侵袭性疾病的标志,血清中提高的3hCG水平是和肿瘤的不良预后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