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越冬长耳种群数量和习性的长期观察及其越冬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总督署博物馆虽地处保定闹市中心 ,但由于其建筑格局等因素影响 ,院内噪声值、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微粒的含量明显低于院外 ;博物馆院内种植有多株高大的常绿乔木 ,为长耳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隐蔽场所 ;越冬长耳种群数量的变动与温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近年来在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越冬栖息的长耳数量有较大波动 ,且有下降趋势 ,这与总督署博物馆的改建、游客数量增多、食物短缺及冬季气温升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长耳鸮越冬栖息地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越冬长耳鸮种群数量和习性的长期观察及其越冬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督署博物馆虽地处保定闹市中心,但由于其建筑格局等因素影响,院内噪声值、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微粒的含量明显低于院外;博物馆院内种植有多株高大的常绿乔木,为长耳鸮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隐蔽场所;越冬长耳鸮种群数量的变动与温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在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越冬栖息的长耳鸮数量有较大波动,且有下降趋势,这与总督署博物馆的改建、游客数量增多、食物短缺及冬季气温升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长耳又名长耳木兔、长耳猫头鹰 ,因嗜食鼠类而有益于农业 ,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长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迁徙习性 ,每年的秋季 ,离开繁殖地 (我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至新疆等地 )南迁 ,旅经华北广大地区 ,冬季几乎遍布全国。河北省东部山麓平原、平原和低平原地带都有长耳越冬种群的分布 ,其中以在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集群越冬的种群数量最大 ,1985年 12月 2 8日的集群数量曾达 2 98只。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大院是明清时代的官衙建筑 ,院内植有桧柏、侧柏、槐、洋槐和泡桐等高大乔木2 0余株 ,其中尤以明代 (1…  相似文献   

4.
长耳鸮越冬的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耳鹗又名长耳木兔、长耳猫头鹰,因嗜食鼠类而有益于农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长耳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迁徙习性,每年的秋季,离开繁殖地(我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至新疆等地)南迁,旅经华北广大地区,冬季几乎遍布全国.河北省东部山麓平原、平原和低平原地带都有长耳鹗越冬种群的分布,其中以在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集群越冬的种群数量最大,1985年12月28日的集群数量曾达298只.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纵纹腹小Xiao,雕Xiao,长耳Xiao卵壳的气孔、木册层、锥体层、乳锥体、壳膜,基底帽等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并对不同种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分类价值和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6.
Xiao形目8种鸟类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伟  文伟 《动物学报》1998,44(1):94-101
采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Xiao形目8种鸟类线粒体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间存在基因组长度多态性,短耳Xiao为23.35kb,长耳Xiao为19.78kb斑头鸺Liu为18.62kb,红鱼Xiao为17.65kb。Xiao形目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其中仓Xiao和草Xiao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0%,长耳Xiao和短耳Xiao平均为10.8%,红角Xiao和领角Xia  相似文献   

7.
不同栖居地和越冬时期长耳鸮的食物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3—2006年连续3个冬季北京城区和城郊越冬长耳鸮的食团,研究了长耳鸮食物组成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每月收集1次长耳鸮食团,通过其内容物分析长耳鸮食物中的猎物种类和数量构成。结果表明:城区和城郊两地长耳鸮3种主要猎物中蝙蝠的被捕食率分别为41.6%和43.0%,鼠类为27.5%和39.4%,鸟类为30.7%和18.9%;城区和城郊长耳鸮的食物构成在2004—2005年与2005—2006年的冬季存在显著差异,初冬和冬末的食物构成差异也呈显著水平;同区域的长耳鸮食物构成在年度间和不同越冬时期皆存在显著差异;两地越冬长耳鸮捕食猎物比例的差异与生存环境中猎物资源的可获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长耳Hao在越冬期的习性,数量及食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长耳Hao在保定市的越冬期为180天左右。10月到11月份数量逐渐增多,12月到翌年2月份数量趋于稳定,达240只以上;3、4月份数量逐渐减少,通过对1028块食物残块的分析得出其91.1%的食物为鼠类,月变动范围在85.5%到98.5%。  相似文献   

9.
河北保定市长耳鸮越冬种群及其捕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保定市长耳鸮越冬种群及其捕鼠效应曹玉萍,张建旭河北大学生物系保定07100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长耳(Asiootus)是嗜食鼠类的猛禽。此前,对长耳和其它类的生态及食性曾有报道 ̄[1-3,5]。现将我们连续9个冬季在河北省保定市对越冬的长耳种群...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区越冬期长耳鸮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越冬长耳鸮(Asio otus)的食性进行分析。3年累计收集长耳鸮食团683份,辨认出1 132只猎物。分析结果表明,长耳鸮在冬季共捕食小型哺乳类6种,鸟类2种。小家鼠(Mus musculus)是最常见的食物,占总捕食量的53.45%。小型哺乳类是长耳鸮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总频率为88.16%,以生物量计,小型哺乳类占食物构成的95.13%。长耳鸮的食物组成年度间差异显著,与当地猎物资源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密切相关,表明长耳鸮可能采用机会主义者的捕食策略。  相似文献   

11.
长耳在保定市的越冬期为180天左右。10月到11月份数量逐渐增多;12月到翌年2月份数量趋于稳定,达240只以上;3、4月份数量逐渐减少。通过对1028块食物残块的分析得出其91.0%的食物为鼠类,月变动范围在85.5%到98.5%。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区越冬长耳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采用食团分析法对北京市区内天坛生物制药厂和国子监公园内栖息越冬的长耳鸮(Asiootu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天坛生物制药厂长耳鸮的食物中啮齿类占41.0%,翼手类占29.5%,鸟类占29.3%,食虫类占0.2%;国子监长耳鸮的食物组成中翼手类占53.8%,啮齿类占21.5%,鸟类占24.7%。翼手目主要种类有山蝠(Nyctalus noctula)和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等。长耳鸮三类主要食物所占比例的逐月变化显示,翼手类所占百分比不断上升,啮齿类所占比例先上升而到翌年1、2月开始下降,鸟类所占百分比一直在下降。蝙蝠大量出现于温带冬季鸮类的食物中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鵟)(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的血象、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正常值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其健康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纽巴氏法、沙利氏比色法、离心法、瑞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大鵟和长耳鸮的血象,利用全自动血液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了两种鸟的19项血液生化指标,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其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鵟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凝血细胞数量均高于长耳鹗,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两种鸟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理生化检测中,大(鵟)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长耳鸮,且大(鵟)的无机离子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也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肌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尿酸和葡萄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鵟)和长耳鸮的血细胞形态相似.种属不同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鸟类血液生理常值差别及显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采样时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及测试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6年至1998年夏季,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Hao(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喜鹊(Pica pica)巢址是长耳Hao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占发展总巢数的83%。在长耳Hao所利用的20棵喜鹊巢树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Hao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Hao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山地次生林长耳鴞对喜鹊巢址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至 1 998年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 ( 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喜鹊 ( Pica pica)巢址是长耳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 ,占发现总巢数的 83%。在长耳所利用的 2 0棵喜鹊巢树中 ,蒙古栎 ( Quercus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狂鸟)(Buteohemilasius)、长耳鸮(Asiootus)的血象、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正常值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其健康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纽巴氏法、沙利氏比色法、离心法、瑞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象,利用全自动血液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了两种鸟的19项血液生化指标,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其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狂鸟)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凝血细胞数量均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两种鸟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理生化检测中,大(狂鸟)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长耳鸮,且大(狂鸟)的无机离子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也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肌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尿酸和葡萄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细胞形态相似。种属不同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鸟类血液生理常值差别及显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采样时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及测试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0年,该研究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在鄱阳湖区64个湖泊开展了越冬白鹤种群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越冬白鹤种群,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108±849)只,2002年冬季达到最大值4004只;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区越冬白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共有46个湖泊被记录到有白鹤活动。其中,达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1%标准以上的湖泊达25个;白鹤数量接近或超过全球白鹤种群数量的40%,即1280只个体以上的湖泊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汊池、蚌湖和蚕豆湖,以及保护区外的南湖。自然保护区涵盖了越冬白鹤的主要聚集湖泊。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占鄱阳湖区越冬白鹤种群总数量的(66±27.3)%。保护区外分布的白鹤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海南山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光  梁传精 《生态学报》2000,20(4):611-614
在海南岛橡胶林内,每月观测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种群数量Ba,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气象因子对海南山6种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每年海南山蛭种群数量不同,6a间影响海南山蛭种群数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X1(月雨量)、X3(月雨日)和X5(月有露日数);2)海南岛5~10月份为雨季,海南山蛭这种群数量明显增大,影响山蛭种群数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X5和X16(月最大风速和)和  相似文献   

20.
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资料追踪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深入研究了有资料记载以来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初,丹顶鹤越冬种群广泛分布于苏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内陆湖泊、沼泽及江苏沿海滩涂湿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丹顶鹤分布区域逐渐向沿海滩涂湿地转移,主要分布于盐城市的射阳县境内;进入21世纪,丹顶鹤分布区域集中于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核心区。与此同时,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也经历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过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数量减少50%以上。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人为干扰有关,栖息地面积丧失和景观破碎化是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