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种金花茶的核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汉刃  卢天玲  李福富   《广西植物》1991,11(2):157-161
<正> 金花茶是山茶属的珍稀植物,目前在我国广西南部已发现20个种和变种,但做过染色体核型研究的仅有5个种。本文首次报道凹脉金花茶(Comellia impressinervis)的核型,并结合显脉金花茶(C. euphlebia),金花茶(C. chrysantha),小金花茶(C. microcarpa)的核型作了分析比较,意在为研究金花茶的来源、分类和杂交育种提供  相似文献   

2.
茶梅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山茶属植物中,我们曾报道过金花茶和云南山茶组织培养形成胚状体和再生植株。茶梅(Camellia sasanqua)也是山茶属的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其植株矮小,花色鲜艳且具香味,除供观花外,还可做成不同造型的盆景供观赏,在园艺上也可用作茶花嫁接的砧木。茶梅组织培养通过体细胞胚状体产生植株,至今尚未见报道。现把部份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于ITS序列探讨山茶属金花茶组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绍清  施苏华  钟杨  王燕 《广西植物》2004,24(6):488-492,487
测定了分布于我国的 2 2个山茶属金花茶组的种或变种的nrDNAITS区序列 ,它们的序列长度在 476~ 496之间。GC含量都超过了 70 % ,应用Kimura2 模型计算了序列间的分化程度 ,构建了最大简约树、邻接树和最大似然树 ,分析结果表明 :( 1 )淡黄金花茶、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大样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关系较近 ;( 2 )小瓣金花茶、小花金花茶、薄叶金花茶、多瓣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的关系较近。ITS区序列分析结果与AFLP分析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云南野山茶与金花茶杂交有性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云南野山茶与金花茶种间杂交的有性过程进行了观察,得到如下结果: 1.金花茶花粉粒在野山茶柱头上于授粉后4小时开始萌发。花粉管在花柱中的伸长基本正常。 2.双受精于授粉25—30天前后发生。杂种幼胚及胚乳早期的发育较为正常,授粉后第85天杂种胚与对照相比较,在胚的分化程度和胚乳的发育方面都未见明显差异,所观察到的胚有70%以上进入了鱼雷期。 3.授粉第90天以后,幼胚胚芽开始分化,自交胚生长发育极为迅速,而杂种胚在生长和分化方面都显著地迟缓下来。这可能是杂种胚与母体组织遗传和生理上的某些不协调所致。因此适时地进行杂种幼胚的离体培养,对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山茶属金花茶组的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花朵中类黄酮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植物中检测到15种类黄酮,其中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芸香柚皮苷、圣草素和染料木苷为金花茶组首次发现;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首次发现。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三个物种主体成分;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特有,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为崇左金花茶特有;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主要存在于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木犀草素主要存在于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类黄酮类型主要为儿茶素类、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和山萘酚类;崇左金花茶中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及类黄酮总量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儿茶素类高于金花茶,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山萘酚类高于凹脉金花茶。  相似文献   

6.
槐树组织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系统研究了槐树叶片、子叶及花药的培养方法和植株再生,获得了大量的试管苗,建立了槐树二倍体和单倍体植株快速繁殖的培养程序。实验表明在MS附加高浓度比值BA/IBA或2,4-D的培养基中可诱导各种外植体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不定芽和试管苗,但同时,又诱导产生了许多超度含水态苗。在培养过程中,BA浓度先高后低,既可获得大量的试管苗,又相对降低了超度含水态苗的比率,是槐树快速繁殖程序中的重要一环。组织学观察显示,槐树子叶切块培养中形成的胚状体来自于子叶的表皮及叶肉细胞,通过单细胞起源和多细胞出芽两种方式产生。  相似文献   

7.
多效唑(Mult-Effect Triazole,MET)是一种良好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已在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中应用。本文报道了多效唑对水稻未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以及对壮苗培养的影响,为植物试管苗的正常化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化学调控措施。1.材料早粳“T53”未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绿芽;早籼87-5-0,“湘竹443”再生绿芽。多效唑由本所生理系提供。  相似文献   

8.
金花茶组是山茶属中开黄色花朵的植物类群,它们不仅是世界上珍稀的观赏植物,而且是具有一定功效的药用植物。通过广西林科所化验室,对广西产的19种和3变种金花茶的叶片元素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来看,这些植物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抗癌,抗衰老,保护心脏和细胞膜,降低胆固醇,提高机体免疫功  相似文献   

9.
不同组织培养途径对小麦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在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和有苗头的新品系中选用10个小麦基因型品种进行组织培养,从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等方面比较了幼穗培养、花药培养、幼胚培养三种培养方式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幼胚培养效果最好,基因型间差异小,都能获得足够数量的再生植株。幼穗的培养效果最差,愈伤组织分化生根和绿芽十分容易,但分化成完整植株则较为困难。花药培养在基因型间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有较多白化苗。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影响小麦再生能力的因素,建立了一套高效、可靠的小麦组培再生系统,为小麦的转基因技术提供优良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对于植物的快速繁殖是非常有效的。和其它一些松果类硬木植物一样,火炬松的体外培养成功率却一直很低。本工作研究了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低温条件对于火炬松J-56, S-1003, and E-440等三个品系的成熟合子胚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成苗的影响。在不同的基本培养基条件下芽分化的程度差异很大。合子胚经过9-12周培养,开始分化,形成具有器官发生的愈伤组织(Fig.2a)。分化后3周,开始诱导出芽(Fig.2b),芽的生长快慢不同(Fig.2c,d)。同一个愈伤组织上会生出几个芽来(Fig.2e)。在添加有IBA和BA的TE培养基上芽生长最快(Fig.1)。低温条件持续 15天,能增加芽的数量和分化的程度(Table1)。上述培养基中增加GA3时表明,GA3对于根的诱导有决定性的作用。将98株再生苗转移到特殊的混合土壤上;成活了75株苗(Fig.2f)。以这三种火炬松的再生苗尖为材料制备DNA。用20个引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种火炬松苗的扩增产物是相同的(Fig.2g,h&i)。这说明:用愈伤组织克隆植株的过程中没有引起植物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β多样性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群落高度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新前各米槠林样地均有7个高度级,cody指数(βc)和共有种数随高度级增大迅速减小;更新期各样地的高度级均减少,但随更新期延长高度级有所增加,低(第1至第3)高度级的物种数也有所增加。物种周转主要发生在第1至第3高度级。更新前各样地低(第1至第3)高度级间非共有种数和共有种数均较多,相异性系数较小并随高度级差异增加而增大;但受到干扰(皆伐)后相异性系数急剧增大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择伐更新导致米槠群落高度级减少但可逐步恢复;天然更新样地中米槠生长很快,在12年更新期内已进入第6高度级;人工更新样地中米槠已不能生存,人工种植的杉木[Cunninghamialan ceolata(Lamb.)Hook.]成为优势种。总体上看,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后米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但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属轻、中度干扰,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而人工更新为重度干扰,导致群落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速率和总物种周转速率均大幅下降,使群落演替方向大幅改变。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 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C-带。该地区的红山茶植物以四倍体为主,个别居群为二倍体或六倍体。居群间的C-带差异明显,C-带多出现在染色体端部。在四倍体和六倍体的C-带带型中,只能找到2条显相同C-带的同源染色体,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红山茶植物进行比较,发现红山茶组植物的倍性从华东,华南经贵州,四川向云南逐渐增高,显C-带的染色体与染色体总数之比随信性增加而减少。文中指出华东或华南可能是红山茶组植物的起源地,而金沙江中游地区是其现代分化中心,这一地区红山茶的多倍体类群可能是异源起源的。  相似文献   

13.
山茶属(Camellia)植物集茶叶、茶油及茶花三大特色为一身。近年来,该属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Sect. Eriandria)植物随着野生资源在束花茶花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为在未来山茶的开发应用中进一步利用两组资源,本文重点总结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的植物资源、观赏性及适应性、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山茶属主要包括闵天禄、张宏达及Sealy三个分类系统研究,按照张宏达分类系统,连蕊茶组资源48种,毛蕊茶组15种;闵天禄分类学系统连蕊茶组19种,毛蕊茶组9种。2)两组资源具开花繁密,叶形较小的特点;花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醇、芳樟醇、柏木醇为主。3)在应用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束花茶花的育种,连蕊茶组植物10余种,毛蕊茶组1~2种已用于种质创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两组资源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亟需结合经典分类及现代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展全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的基础上,聚焦抗逆性及观赏性的种质创新,不断丰富该类资源在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的订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5.
Golden Camellias have recently been used as a food, cosmetic,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and Vietnam. Forty-two species have natural distribution in Vietnam, of which thirty-two species were considered endemic species of this country. The morphology of leaves and flowers of these species were similar; therefore, their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usually needed experts and the authentication has often been confused among species. Our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ix species Camellia phanii, Camellia tamdaoensis, Camellia tienii, Camellia flava, Camellia petelotii and Camellia euphlebia by using three chloroplast DNA-barcodes: matK, rbcL and trnH-psbA. We also clarifi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dvein and blade of their leaves, which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to use these criteria in taxonomy. In addition, preliminary chemical profiles of the methanolic extracts of leaves from six Golden Camellias such as total phenolic content (TPC),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TFC), total anthocyanin content (TAC) and chlorogenic acids content (TCGAs) also showed the diversity among them. Interestingly, the discrimination on the catechins profile among six species followed the same tendency with the genetic distance on the phylogeny tree suggesting that catechins (i. e., discriminative catechins) can be biomarkers for the chemotaxonomy of these six Golden Camellias.  相似文献   

16.
叶创兴   《广西植物》1993,13(4):306-310
作者通过比较认为山茶属金花茶组的模式和古茶组的模式不是同一分类单位,因而取消金花茶组是不恰当的。金花茶组是一个自然的集合体。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山茶属内演化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苞被不分化、大型、宿存、子房5室、心皮部分分离;第二阶段演化出苞被宿存和苞被脱落两个类群,前者较为原始的代表是离蕊茶织和短蕊茶组,较为进化的代表是管蕊茶组;后者较为原始的代表是半宿萼茶组、瘤果茶组、糙果茶组,较为进化的代表是油茶组、短柱茶组、红山茶组;第三阶段是苞被分化为小苞片和萼片的类群,金花茶组和长柄茶组是较为原始而茶组、超长柄茶组则是较为进化的代表;第四阶段的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苞萼小型化且宿存,的代表,雌、雄蕊均高度连合,子房室不完全发育 它们只能由第三阶段具有多数小苞片的原始类群发展出来,认为把山茶属划分为四个亚属的系统是合理的。 作者还认为,花的颜色以及其他相似性状的集合是划分山茶属次级分类单位的重要依据;分类系统的自然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分类学家始终应该追随的目标,混淆不同差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作者认为山茶属没有真正的顶生花。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花茶组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宗明  莫新礼   《广西植物》1988,(1):75-81
世界产金花茶组植物22种,其中我国20种,特有18种,仅产广西。其分布区在北纬21°30′—23°40′,东经106°40′—108°35′,北界基本上与广西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北界吻合。该组植物分布于石灰(岩)土的13种,红壤的7种。它们出现的地段比较固定,天然林下,沟谷或溪边处,相对高度10—15米;峰丛圆洼地底部和荫蔽的坡面下部。该组植物个体最多的地区(几何中心)一个在防城县,一个在龙州县;种类最多的地区(最大变异中心)一个也在龙州县,9种,一个在扶绥县,7种。该分布区从南到北分化成六个小分区。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700米以下。水平分布种的更替表现为:北纬21°31′为小瓣金花茶等五种;北纬22°10′—22°45′为鼻岗金花茶等八种更替;北纬22°50′为顶生金花茶等三种更替;北纬23°40′为平果金花茶更替。金花茶分布幅度最宽,可由北纬21°31′到22°55′。在土山,东西以东经107°30′为界,以东为金花茶等四种,以西为小瓣金花茶等二种。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植物区系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通过两年多的野外考察,对收集到的3500号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和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香港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自然条件与植被。对香港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属的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作了分析并进行了区系比较,并对香港的濒危植物和最近两年多发现的新记录植物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落瓣油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甫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5,(4):363-368
<正> 山茶属植物约220种,其中报道过:染色体计数的约50种,报道过染色体核型的近10种。作者继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白花南山茶C.semiserrata var.albiflora Hu et Huang)和茶梨C.octopetala Hu)之后,对落瓣油茶(C.kissii Wall.)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旨在为油茶育种工作和探索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光涛  梁涛   《广西植物》1990,10(2):127-137+191
本文对已报道的(包括作者的研究)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作一简单的讨论,结合地理分布情况,提出由二倍体向多倍体进化可能是山茶属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多为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表明山茶属植物是一个较原始的种系。本文中12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