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南大港农场2002年夏蝗发生特点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入 90年代以来 ,南大港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大发生 6次 ,2 0 0 1年夏秋蝗发生面积达 2 6万hm2 ,5龄蝗蝻最高密度为 1 0 0 0 0头 m2 。 2 0 0 2年形势更为严峻 ,仅夏蝗发生面积超过 2万hm2 ;分别造成 1 3 0 0hm2 和 2 70 0hm2 的芦苇被吃成光杆和被啃食的严重破叶。出土时间早、孵化时间长、龄期悬殊大是今年夏蝗发生的主要特点。主要原因是去年越冬卵块基数大 ,其次是受气候条件和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皖西南土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南地区发生的土蝗有12种,其分布与植被类型有关。优势种中华稻蝗是水稻上重要害虫,岳西大别山一季稻区1年发生1代,为害高峰6月下旬;沿江丘陵圩坂双季稻区1年发生两代,有3次为害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两代区发生最大,危害重。防治上应采取冬、春灭卵;夏初、秋初灭蝗蝻;沿江双季稻区还应增加盛夏灭成虫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自中国西藏网翅蝗科拟康蝗属Kangacrisoides Wang et al.,2006 1新种:江达拟康蝗Kangacrisoides jiangdaensis sp. nov.。新种同霍城拟康蝗K. huochengensis Wang, Zheng & Niu, 2006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头背面具中隆线;雄性头侧窝长为宽的2.5–3倍,而雌性为3倍;雌性前翅在背面狭分开,而雄性刚刚相连;雄性前翅顶到达第5–6腹节背板,而雌性到达第4腹节背板;雄性中脉域为肘脉域宽2倍,而雌性为3倍;后足胫节内侧之上、下距近等长;鼓膜孔宽卵形;雌性下生殖板后缘角形突出。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东亚飞蝗持续大发生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任春光 《昆虫知识》2001,38(2):128-130
进入 90年代以来 ,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持续大发生 4次 ,是50年来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 ,主要受白洋淀水位变化的影响 ,其中 8月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翌年夏蝗发生程度 ,其次是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鸣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自重庆市万盛地区鸣蝗属一新种。重庆鸣蝗Mongolotettix chongqingensis sp.nov.,新种近似于异翅鸣蝗Mongolotettix anomopterus(Caud.)。主要区别为雌性前翅顶端具凹口;雄性前翅达后足股节膝部;雄性得部末节北板具圆形尾片。  相似文献   

6.
沿海蝗区东亚飞蝗产卵选择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沿海蝗区南大港水库为研究区域,通过2年野外调查旨在掌握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产卵场所的选择。结果表明,飞蝗产卵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5cm含水量分别为0~30%、0.09%~1.99%和10.0%~20.0%,当植被覆盖度>7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不再适合飞蝗产卵。土壤有机质和pH值不是影响飞蝗产卵选择的主要因素。与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飞蝗产卵时对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的耐受范围拓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瑞丽地区蝗虫新属龙川蝗属Longchuanacris gen.nov.及新种巨尾片龙川蝗 L.macrofurculus sp.nov.该新属近似于 Pseudogerunda Bey-Bienko.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侧片后缘极凹入;前翅到达第一腹节背板的后缘;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刺状:后足附节第3节长度为第1、2节长度之和;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尾片。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中国湖南的蹦蝗属Sinopodisma Chang,1940一新种。新种湖南蹦蝗Sinopodisma hunanensis sp.nov.同笋子山蹦蝗S.sunzishanensis Zheng,Shi et Chen,1994近似,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沟前区为沟后区长的2.3倍;中胸腹板中隔长为最狭处的2倍;前翅超出腹部第1节背板的后缘;后足股节黄褐色;阳茎基背片锚状突高于前突。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梁铭球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91,34(3):331-332
本文报告采自西藏的蝗虫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室。 工布雏蝗 Chorthippus gongbuensis 新种(图1—4) 雄虫 体小。触角丝状,到达后足股节基部,中段一节长为宽的3.7倍。颜面倾斜与头顶成锐角。颜面隆起具深纵沟,两侧自上而下微展开。头侧窝长方形,长为宽的4倍。复眼卵形,纵径为横径的1.47倍,眼下沟与横径等长。前胸背板前缘略呈弧形,后缘宽圆形;中隆线明显,侧隆线在沟前区呈弧形弯曲;后横沟明显,位于前胸背板中部。中胸  相似文献   

10.
本文了剑角蝗科窝蝗属1新种:郑氏窝蝗Foveolatacris zhengi,sp.nov。,采自甘肃省南县宝瓶河牧场;并据此对属征作了必要的修订,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采自中国台湾剑角蝗科佛蝗亚科佛蝗属Phlaeoba Stal,1860的1新种南投佛蝗Phlaeoba nantou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台湾佛蝗Phlaeoba formosana(Shiraki,1910),区别特征为前翅较长,超过第3腹节背板的后缘;触角中段一节的长为宽的4倍;肛上板中纵沟深,两侧平行。模式标本保存于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台中。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及未来灾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以来 ,尤其进入 90年代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出现了暴发频次增加、发生期提前、秋蝗发生加重、潜在和隐伏蝗区突发等特点。作者分析了 5 0年来影响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 5种因素 :气象因素、生态因素、湖库水位因素、河泛流量因素、人为因素等。并对河北省东亚飞蝗未来灾变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自中国山东的驼笨蝗属Humphaplotropis Xiao,Yin et Yin 1新种:徂徕山驼笨蝗H.culaishan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泰山驼笨蝗Humphaplotropis taishanensis Xiao,Yin et Yin,2013,雄性区别特征为颜面隆起两侧隆线明显,向下张开,不到达唇基;雄性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呈尖角形突出,其顶端不到达复眼的后缘;前胸背板中隆线隆起较低,侧面观其高出头顶水平线的高度为全高的1/5;前翅较长,其顶端超过第1腹节的后缘。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及其变化对飞蝗发生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渤海2类典型蝗区飞蝗发生期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对不同蝗区气候变化和飞蝗发生期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沿海蝗区和洼淀蝗区气候的差异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差异的重要因素,影响飞蝗发生期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沿海蝗区3、4月气温偏低0.2 ℃~0.4℃,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前飞蝗发生期比洼淀蝗区偏晚2~3 d,沿海蝗区其他月份气温偏高,气温的累积效应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后发生期偏早;秋蝗发生期变化幅度小于夏蝗,与入夏后气温变异系数小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2类蝗区气温变化幅度不同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变化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且夏蝗发生期早晚与3、4月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滇西北横断山地区云南蝗属1新种,即郑氏云南蝗Yuannanites zheng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系;编写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另记述中甸拟澜沧蝗的雌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描述了采自辽宁省金色蝗属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标本室。山间金色蝗Chrysacris montanis Zhang et Zheng,新种(图1-5) 新种与秦岭金色蝗Ch.qinlingensis相似,但有以下区别:1)前胸背板侧隆线中部向内弯曲;2)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长大于其最狭处的1.7倍;3)产卵瓣及下生殖板形状不同。 正模,辽宁铁岭龙首山(N42°18′,E123°16′),海拔60m,1990-Ⅵ-26,张凤岭、郑一平、张庆云采。  相似文献   

19.
首次报道禅邦丽足蝗Habrocnemis shanensis Uvarov,1942的雄性及其在中国的分布。该种雄性区别于属模式种中华丽足蝗H.sinensis Uvarov,1930的主要特征是:第10腹节背板阔,尾片近三角形,顶端钝;肛上板较短,顶端近直角形;尾须锥形,端部直。研究标本采自云南省澜沧县,保存于大理大学生物科学馆(BMDU)。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云南省稻蝗属1新种,即三斑稻蝗Oxya trimaculata sp.nov.。新种近似于小稻蝗O.intricata(Stl,1861)和暗纹稻蝗O.fuscovittata(Marschall,1836),但以下特征区别于后二者:雄性尾须明显侧扁,向端部逐渐趋狭,侧观长三角形,近端部明显或略呈二分支,背支短,端部钝,腹支较长,端部较尖锐;雄性肛上板的三角形后突明显较大;后足股节内侧具3个黑色斑。另外,新种体型较小稻蝗大。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学院生物科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