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 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 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a180 μg 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 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水平。根据患者HBV-DNA 水平, 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 组)、非应答组(B 组),10 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 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 子HLA-DR、CD80、CD86、CD83、CD1a 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 CD83、CD1a 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 6.2 %vs 44.2± 5.5 %,67.2± 7.4%vs 37.3± 7.2 %,68.4± 3.6 %vs 42.5± 7.3 %,65.6± 6.8 %vs 43.2± 3.9 %, 49.4± 9.5 %vs 37.5± 7.9 %,(P <0.05)。应答组B7-H1 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 水平无明显变 化12.73± 3.8%vs 25.24± 2.92 %,(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可以提高 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 表达,促进HBV-DNA 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 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 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汪云  李红霞  冯涛  王媛媛  白璐  宋波  梅夏齐 《生物磁学》2014,(6):1029-1032,106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H1 的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 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高ALT 组(A 组)、高病毒载量低ALT 组(B 组)、低病毒载量组(C 组)及正常对照组(D 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 培养上清液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 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A、B、C组与D组比较分别为42.3± 4.9 %、46.7± 7.0%、52.5± 6.3 %vs 94.5± 3.5 %;34.5± 5.3 %、39.9± 6.4 %、45.6± 5.2 %vs 90.6± 6.5 %;38.2± 8.6 %、36.1± 5.4 %、42.5± 6.8 % vs87.7± 5.1 %;28.3± 6.5 %、25.6± 3.4 %、33.5± 4.3% vs 82.6± 4.8 %;32.3± 5.8 %、29.3± 5.3 %、48.3± 4.9 % vs 68.2± 5.2 % P〈0.05),B7-H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48± 21.4 %、21.83± 20.2 %、15.43± 10.32 %vs 4.23± 2.2%P〈0.05)。B7-H1 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与IL-12 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其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B7-H1 有关。B7-H1 高表达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 B7-H1 的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慢性乙型 肝炎患者肝功能、 HBV-DNA 水平, 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高 ALT 组 ( A 组) 、 高病毒载量低 ALT 组 (B 组) 、低病毒载量组 (C 组) 及正常对照组 (D 组)。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 HLA-DR、 CD80、 CD86、 CD83、 CD1a、 B7-H1 表达, 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 (ELISA ) 检测 DC 培养上清液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 IL-12、 IL-10 水平。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 状细胞膜表面分子 HLA-DR、 CD80、 CD86、 CD83、 CD1a 的表达均明显降低 (A、 B、 C 组与 D 组比较分别为 42.3± 4.9%、 46.7± 7.0 %、 52.5 ± 6.3 % vs 94.5± 3.5%; 34.5 ± 5.3%、 39.9 ± 6.4%、 45.6 ± 5.2 % vs 90.6± 6.5%; 38.2 ± 8.6%、 36.1 ± 5.4%、 42.5 ± 6.8 % vs 87.7 ± 5.1%; 28.3 ± 6.5%、 25.6 ± 3.4%、 33.5 ± 4.3% vs 82.6 ± 4.8%; 32.3 ± 5.8%、 29.3 ± 5.3%、 48.3 ± 4.9 % vs 68.2 ± 5.2 % P< 0.05), B7-H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48± 21.4%、 21.83± 20.2%、 15.43± 10.32 % vs 4.23± 2.2 % P<0.05)。B7-H1 表达水平与 ALT 呈正相关, 与 IL-12 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 其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 B7-H1 有关。 B7-H1 高表达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 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外周血Th1及Th2细胞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机体Th细胞免疫应答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12个月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22.5%,50.0%,67.5%,87.5%)显著高于对照组(5.0%,20.0%,42.5%,62.5%)(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HBV DNA转阴率(45.0%,80.0%,90.0%)显著高于对照组(17.5%,45.0%,55.0%)(P0.05),治疗6个月后HBe Ag转阴率(52.5%,72.5%)显著高于对照组(30.0%,50.0%)(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CD3~+CD4~+IFN-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D3~+CD4~+IL-4~+在治疗3个月后显著上升(P0.05),联合组则在治疗6个月后显著上升(P0.05);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CD3~+CD4~+IFN-γ~+(36.7±8.2,34.8±7.9,32.1±7.5,23.7±7.3)显著高于对照组(34.2±7.6,31.4±8.2,29.3±8.1,19.8±7.7)(P0.05),联合组治疗后6个月CD3~+CD4~+IL-4~+(0.7±0.4,1.1±0.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0.9±0.3,1.3±0.6)(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可能通过调控Th细胞免疫应答,协同抗病毒效应,从而清除HBV。  相似文献   

5.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全晓  吴广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861-1863,F0002
目的:观察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探讨利用imDC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Ak健康供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联合培养4d,诱导其分化成imDC;培养7d,分化成mDC。并通过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采用MLR方法,构建GVHD发生机制的模型,比较供者imDC和m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1)培养4天后细胞具有典型的imDC特征,CDla、CD83和双抗分别表达为55.79%、64、67%和46、67%,成熟标志CD83表达较低;培养7天后具有典型mDC特征,CDla、CD83和双抗表达分别为61.56%、82.40%和64.12%,成熟标志CD83表达较高。(2)MLR法共孵育72小时后,加入CCK-8检测OD值,imD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SI〈1.00);mDC组与对照组、imDC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能够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SI〉2.00)。结论:供者imDC能够诱导自体T细胞低反应,有望用来防治GVHD。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所选120例患者分为两组:PegIFNa-2a联合拉米夫定组(A组)和单用PegIFNa-2a组(B组)。分别在治疗12周、24周、治疗52周停药及停药后随访26周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B组治疗结束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6.7%(52/60)、53.3%(32/60);ALT复常率88.3%(53/60)、60%(36/60);HBeAg阴转率70%(42/60)、38.3%(23/60);HBsAg阴转率26.7%(16/60)、11.7%(7/60);抗-HBs阳转率分别为23.3%(14/60)、8.3%(5/60);抗-HBeAb阳转率分别为65.0%(39/60)、35.0%(21/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PegIFNa-2a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用Peg IFNa-2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CD4+CD25+Treg细胞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对35例HCV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各抽取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4+CD25+Treg细胞,并体外诱导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DCs);将CD4+CD25+Treg细胞与DC共培养5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CD83、CD80、HLADR的表达,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和TGF-β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患者CD83、CD80和HLA-DR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组患者CD4+CD25+Treg分泌IL-10和TGF-β的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 HC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能够抑制DC的成熟,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应答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ICOS表达及血清IFN-γ、IL-4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8例,常规治疗24例,另征集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周的患者外周血,以FCM检测ICOS^+CD4^+T细胞在PBMC中的频数变化;以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FN-γ、IL-4的水平变化;以Realtime—PCR检测患者HBV—DNA载量变化。结果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IC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01),干扰素治疗者48周时ICOS表达水平低于常规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干扰素治疗后,患者Th1细胞因子IFN-γ水平升高,与常规治疗者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逐渐降低,与常规治疗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扰素治疗者ICOS、HBV-DNA载量变化值同IFN-γ水平的变化值呈负相关(P〈0.001),而与IL4水平的变化值则为正相关(P〈0.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紊乱,干扰素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纠正患者体内的Th2偏移,降低CD4^+T细胞上ICOS的表达,促进IFN-γ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e抗原(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2a(peg-2a)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加用胸腺五肽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HBe Ag仍为阳性,且HLA-A2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分为两组。一组原方案延长联合治疗作为对照,另一组在原方案基础上再加用胸腺五肽治疗(10 mg/次,2次/周,共24周)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至96周。并做体外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HBV specific CTL)培养增殖,通过Elispot技术分析其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介素-10)的功能。结果:HBe Ag转阴率,治疗96周时联合胸腺五肽组为44.4%(4/9),原方案对照组为22.2%(2/9)。HBs Ag滴度,48周时,HBs Ag为4571±3772 IU/m:;96周时,联合胸腺五肽组为1962±2869 IU/m L,转阴1人,原方案对照组为3490±3124 IU/m L,P=0.093。HBV特异性CTL培养增殖,96周时联合胸腺五肽组高于原方案对照组,且联合胸腺五肽组TNF-的分泌也高于原方案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五肽显著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特异性CTL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人浓缩白细胞来源的CD14 单核细胞为前体,建立体外快速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MACS磁珠分选系统,收集高纯度的CD14 单核细胞;以rGM-CSF、rIL-4联合分化2天诱导不成熟DC,再将分化后的细胞以rTNF-α、IL-1β、IL-6、PGE2共同活化2天得到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分化2天的不成熟DC具有吞噬能力,且表型HLA-DR、CD40、CD80表达在80%以上,CD83、CD86基本小表达,成熟后的DC能够激活T细胞增殖,HLA-DR表达增高,CD83、CD86表达占8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503例患者HBV.DNA载量和HBV血清标志物。根据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分为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比较各组间HBV—DNA的阳性率及定量值。结果:在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65.1%、65.2%、2.0%,HBV—DNA的定量结果(10gHBV—DNA)别为6.32±1.96、2.01±1.68、3.48+2.52f抗体阳性及全阴组阳性例数过低,不纳入统计)。大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大三阳组、小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与少见模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抗体阳性及全阴组(P〈0.01)。HBsAg、HBeAg阳性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HB—sAg、HBeAg阴性组(P〈0.01)。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均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结论:HBV—DNA的阳性率与HBeAg、HBsAg相关;HBV—DNA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晓颜  康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11):1268-1271,1274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乙肝HBe Ag阳性﹑HBe Ab阳性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分析MDSC与HBV-DNA的动态关系。方法 (1)选取乙肝两对半符合HBe Ag阳性﹑HBe Ab阳性表型的患者60例,将这些标本分为HBe Ag阳性组、HBe Ab阳性组。分析MDSC在这两组间的表达差别。(2)将患者分为HBV-DNA阳性组和HBV-DNA阴性组,分析HBV-DNA的复制水平与MDSC表达的相关性。(3)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以CD33^+CD11b^+HLA-DR^-为特征的MDSC占外周血粒细胞的百分比。(4)结合患者的其他指标(ALT、AST、GGT),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MDSC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它的临床意义。结果乙肝(HBe Ag阳性)MDSC表达水平(10.85±4.21)(n=22)(t=12.091)高于HBe Ab阳性组(5.88±2.95)(n=38)(t=12.281)(P〈0.01),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DNA阳性组中MDSC表达水平(9.30±4.44)(n=30)(t=11.473)显著高于DNA阴性组(6.10±3.29)(n=30)(t=10.161)(P〈0.01);乙肝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表达水平与ALT、AST、GGT成正相关。结论乙肝HBe Ag阳性、HBe Ab阳性阳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表达水平可能与乙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DSC的表达水平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外周血MDSC表达水平可作为乙肝患者临床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可溶性B7-H4(sB7-H4)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夹心法检测4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前血清sB7-H4的水平及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血清sB7-H4的水平,同时选取30例体检健康妇女血清sB7-H4水平作为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为(36.23±5.67)μg/L,体检健康者血清sB7-H4水平为(31.24±4.56)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为(36.23±5.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2.54±4.27)μg/L(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sB7-H4水平与CA12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1,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B7-H4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检测血清中可溶性B7-H4水平对内异症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集本科室初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肿大淋巴结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A(rAd-p53-DC)、对照组A(rAd-DC)、空白对照组A(N-DC),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B(rAd-p53-DC)、对照组B(rAd-DC)、空白对照组B(N-DC),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S,流式检测DCS免疫表型,用Western-blotting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测定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S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结果: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blotting可检测到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具有明显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结果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A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实验组B,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MRD、DC免疫耐受等问题上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6例,46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其余60例加用阿德福韦酯片(观察组).比较两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LB和TBiL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阴转率为56.67%(3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5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现与服用阿德福韦酯片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PG)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形态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了解双歧杆菌WPG对DC分化、成熟及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并为益生菌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离正常孕妇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实验组在培养的第7天分别加入两歧双歧杆菌WPG(5μg/ml)、两歧双歧杆菌全菌(100μg/ml),阳性对照组加入脂多糖(LPS),阴性对照组仅加入培养基。倒置显微镜在培养各期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CD83及CD1a的表达,NLR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能力,ELISA法测定DCs培养上清中IL-12p70、IL-10的分泌。结果脐血单核细胞在双歧杆菌WPG与GM-CSF、IL-4协同诱导作用下,能成为形态上具有典型树突状突起的DCs;诱导后的CB-MD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分泌IL-12:p70、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细胞表面标志物CD83及CD1a的表达增加。结论(1)双歧杆菌WPG能影响CB-MDDCs的成熟状态。(2)双歧杆菌WPG对CB-MDDCs成熟程度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强于双歧杆菌全菌,说明WPG是双歧杆菌主要免疫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