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岚 《动物学研究》2002,23(4):311-314
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云南原记录有3个亚种.采自云南近中部哀牢山脉景东、双柏、新平等县境内的红头噪鹛7号成鸟标本与记录的各亚种有显著区别,并且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域.因而鉴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红头噪鹛哀牢山亚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ailaoshanensis).  相似文献   

2.
刘阳  何芬奇  危骞 《动物学杂志》2011,46(3):142-143
白点噪鹛(Ianthocincla bieti,以往一段时间内曾多用Garrulax bieti),系由法国动物学家mile Oustalet(1844~1905)于1897年依据Père Jean AndréSoulié神父得自云南西北部"Tsékou"的单一性别未定标本、以法国传教士Félix Biet的姓氏而命名,并指出它在形态上与大噪鹛(I.maxima)、眼纹噪鹛(I.ocellata)以及斑背噪鹛(I.lunulata)近似,且更相似于后者"[1]。  相似文献   

3.
杨岚 《动物学研究》2002,23(4):311-314
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云南原记录有3个亚种。采自云南近中部哀牢山脉景东、双柏、新平等县境内的红头噪鹛7号成鸟标本与记录的各亚种有显著区别,并且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域。因而鉴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红头噪鹛哀牢山亚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ailaoshanensis)。  相似文献   

4.
画眉的一新亚种—孟连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宝赉  杨岚 《动物学研究》1980,1(3):391-395
画眉(Garrulax canorus (Linnaeus))是我国噪鹛属中分布较广的一种,笔者在最近工作中,发现云南无量山以西的画眉与大陆原录的指名亚种不同,认为是一新亚种。 孟连亚种Garrulax canorus mengliensis,新亚种 正模标本:雄性成鸟(采集号620672)于1962年12月11日采自云南南部孟连(海拔940米)。 配模标本:雌性成鸟(采集号587)于1960年1月17日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海拔900米)。  相似文献   

5.
黄腹噪鹛 (Garrulaxgalbanus)为罕见的珍稀鸟种 ,1874年由英国人Godwin Austen依据其 1873年采自印度阿萨姆邦Munipur河谷的标本而定名 (Godwin Austen ,1874)。 192 3年 ,法国鸟类学会主席M .A .M啨n啨gaux将法国植物学家F .Courtois神甫 1919年 9月采自中国婺源县 (婺源县当时隶属安徽省管辖 )的标本命名为噪鹛属一新种Garrulaxcourtoisi(M啨n啨gaux ,192 3)。尽管上述两鸟种的发现地相距在 2 0 0 0km以上 ,且其间并没有任何分布记录出现 ,B…  相似文献   

6.
正在采用红外相机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进行监测时,安放的1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种噪鹛影像资料(图1)。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鸟类图鉴》(赵欣如,2018),确认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噪鹛属Garrulax的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latus(郑光美,2017; del Hoyo et al.,2018)。根据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斑背噪鹛的眼先、颊部及眼周白色形成一宽的白色眼圈,在头部极为醒目;额至头顶、颏部及喉部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徐州泉山森林公园内的两种噪鹛(留鸟)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公园内每小时大约可见到4只(6—7月)或10只(10月—翌年2月)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以及1只(6—8月)或2只(12月—翌年3月)黑脸噪鹛G.perspicillatus;两种噪鹛都有集群习性,但群体大小不同,总体上看,冬季及其前后一段时期内,两种噪鹛的群体规模大于其他时期。两种噪鹛的综合生态位宽度分别是0.790和0.649,黑脸噪鹛的海拔和坡度生态位宽度显著窄于黑领噪鹛;两种噪鹛的坡向生态位重叠度为0.8667,竞争较大(0.9855);由于食性相似,两种噪鹛在同一地点的生态位重叠度随"乔木层(0.4103)-灌木层(0.6325)-草本层(0.7864)"依次增加。建议加强林下草本和灌木的培育,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笼养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的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2015年1—12月,采用全天瞬时扫描法,在南昌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的8只蓝冠噪鹛各种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各种行为在全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繁殖期营巢、交配、卧巢、孵卵和育雏这5种繁殖行为增加,繁殖期结束,休息明显增加;全年中觅食的时间分配最高,为36.37%,其次为飞行(24.54%)、理羽(16.73%)、休息(7.75%)、社会行为(5.43%)、育雏(4.66%)、营巢(2.36%)、孵卵(1.92%)、卧巢(0.15%)和交配(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交配以外,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在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期蓝冠噪鹛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反映了其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相应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蓝冠噪鹛人工饲养和野生种群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喉噪鹛分类地位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芬奇  杨岚 《动物学杂志》2006,41(5):127-127
著名鸟类学家N.J.Coilar在英国东方鸟类学会(The Oriental Bird Club)最新一期的Forktail上发表文章,对亚洲鹛类(文中用的是Timaliidae——画眉科)中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做了厘正,涉及多个在中国有分布的种类,其中包括将黄喉噪鹛东南亚种C.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重新升格为独立种G.courtoisi.  相似文献   

10.
婺源靛冠噪鹛生物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靛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由原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复又被]剥离出来的一独立鸟种并由此而为中国南方之特有种,具两个地理上相互分离/分立的亚种,其指名亚种于中国东南、亚种simaoensis于中国西南;因其对繁殖生境之狭选性且群体数量之稀缺而被列为极危物种(CR)。十余年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其指名亚种于繁殖季节几乎仅见于江西婺源,营巢于低地村落乡镇的林木间,为典型合作繁殖鸟种。统计结果显示,在婺源靛冠噪鹛各繁殖群体中,其每年的营巢数量从未超过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3,接近1/3已是很好年景;若首批卵和/或雏鸟遭天敌捕杀,二次所筑之巢的数目则充其量不及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5,且二次筑巢通常在首批卵和/或雏鸟遭捕杀后月余方才开始;野外未见婺源靛冠噪鹛在一年之内有第三次筑巢的现象。若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离开其繁殖地即视其繁殖期成功结束,则从未记录到当年幼鸟的数量有达到该繁殖群成鸟数量1/4的例子,能够接近或达到1/5已属上乘;作为另一方面,婺源靛冠噪鹛的某个或某几个繁殖群由于巢卵遭捕食而在个别年份中无幼鸟问世却并不罕见。目前已能确定婺源靛冠噪鹛有9个繁殖群体,个体总量逾300只,且在过去的5年中其数量略呈增长趋势。另外,尽管10余年来野外找寻simaoensis亚种的努力从未间断,但无论在已知原产地并周边地带却一直未能[再]发现该亚种。  相似文献   

11.
大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Gould)和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igerus(Hodg-son)是鹟科画眉亚科中的一对亲缘种。两者形态非常相似,其彼此间的区别特征,就国内所获得的各亚种进行对比,可列示如表1。  相似文献   

12.
画眉科鸟类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记录在中国有分布的鹛类计142种,占世界鹛类纪录种总数284种的50%.由于该类群的种类繁多,形态和生态习性多样,其分类问题历来受分类学者的关注,且争议较大.本文尝试以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解决传统分类中遗留的问题.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共有20属59种鹛类作为内群、14个相关物种作为外群,分子标记分别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ty 6,846 bp)和核内重组引导基因(RAG-1,870 bp),以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画眉科鸟类明显被分为2大支系,一支由噪鹛Garrulax、希鹛Minla、薮鹛Liocichla、相思鸟Leiothrix、奇鹛Heterophasia、穗鹛Stachyris、钩嘴鹛Pomatorhinus、凤鹛Yuhina、及部分雀鹛Alcippe等属的种类构成,另一支由鸦雀属Paradoxornis和山鹛Rhopophilus pekinensis、及部分雀鹛属的种类构成,2支都有相当高的支持率;各个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致得到解决,传统分类体系中噪鹛属、雀鹛属、鸦雀属、凤鹛属、穗鹛属的单系性不能成立;证实绣眼鸟属Zosteropidae、山鹛和林莺属Sylvia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而白腹凤鹛Yuhina.zantholeuca、鹏鹛属Pteruthius和文须雀Panurus biarmicus与鹛类的亲缘关系较远;并提出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有可能不是画眉科种类,其分类地位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0月26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巴玉村恰青臧布河谷的落叶阔叶林中(30°21′03.54″N,94°50′47.68″E,海拔2 473 m)发现一具亚成体鸦嘴卷尾(Dicrurus annectans)尸体,标本号XZBM001,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标本馆。附近还发现有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黄腹扇尾鹟(Rhipidura  相似文献   

14.
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是中国特有种鸟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数量稀少(雷富民,卢汰春,2006).丽色噪鹛Garrulax formosus分布于我国中部至越南北部,国内罕见于四川中部及西部、云南北部及广西,常结群栖息于海拔900~3000 m的山区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约翰·马敬能等,2000).目前关于这2种噪鹛的野外繁殖资料非常匮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近期曾梳理赤尾噪鹛指名亚种(Garrulax milnei milnei)自戴维神父1874年命名以来的相关报道,揭示出该鸟近数十年来在野外的高稀缺性。为此,2015年3月至10月,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展开专项野外调查达20余次,并在保护区海拔1 700 m以上地带29个位点安放了57台红外触发相机,以期发现该鸟的现存证据。遗憾的是,无论是野外调查还是本次红外触发相机的照片/录像记录,并扩延至保护区自2009年10月以来300余台红外触发相机的全部记录,均未能发现或甄别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的存在。据此,作者提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当前的受胁程度当在极危(CR)与野外(功能性)灭绝(EW)之间。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山噪鹛繁殖巢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光美 《动物学杂志》2016,51(5):832-832
正山噪鹛(Garrulax davidi)是我国分布繁殖最为靠北的特有噪鹛属鸟类,在北京地区分布的为G.d.chinganicus亚种。笔者于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地区发现山噪鹛繁殖巢2个,现记录如下。巢1于1962年7月20日在北京市延庆县下花园村周边山坡的灌丛基部发现,已产3卵,卵色为蓝绿色,巢内壁纯为禾本科植物细根,外壁为干禾本科草及细枝。巢内径7.0 cm×8.5 cm,外径11 cm×12 cm,巢高7.5 cm,巢深2.5 cm。其中2枚卵的量度分别为27.2 mm×20.0 mm和27.3 mm×19.4 mm,1枚卵的重量为5.4 g。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月3日,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24日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在非繁殖季节时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鹛在非繁殖季节集5~14只的群体,6~8只最多(58.82%),在日出前(25.69±8.17)min苏醒开始活动,日落后(40.23±4.16)min进入树上夜栖;在行为节律上,白颊噪鹛的觅食、运动、警戒、保养、社会行为等5种行为均具有极显著的节律性变化;时间分配方面,白颊噪鹛用于觅食的时间最多(52.04±6.10)%,其余时间为运动(13.43±1.84)%,保养(13.11±3.39)%,社会行为(10.89±2.26)%和警戒(10.53±1.23)%。集群生活以及提高警戒频次和保持集群内高强度的联系可能是白颊噪鹛适应城市高干扰环境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12—2013年繁殖季节,在成都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结果显示:(1)白颊噪鹛巢材选择广泛,可就地利用多种材料,包括各种生活垃圾;(2)白颊噪鹛在市区主要营巢于高大乔木树种上,在市郊营巢于竹林或较低矮乔木树种;(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胸径、巢位高度、树高;(4)孵卵时间为11~12 d,较1950年代(15~17 d)明显缩短;(5)育雏时间为12 d,但市区白颊噪鹛在卵质量、育雏期日喂食频次、出巢日雏鸟体质量和体长上均高于市郊;(6)市区白颊噪鹛繁殖成功率(73.3%)高于市郊(23.1%)。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区白颊噪鹛较市郊个体产生了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这些行为变化是其成为城市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灰腹噪鹛(Garrulax henrici)是中国的特有鸟种,也是噪鹛属中繁殖行为研究较少的物种之一。2016年4—7月,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内进行了灰腹噪鹛的繁殖生态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其求偶期日行为节律,用红外相机监测孵卵期3巢和育雏期2巢灰腹噪鹛的行为。结果表明:灰腹噪鹛4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2~3枚,卵长径29.6±0.4mm,短径20.3±0.17 mm,卵重6.66±0.12 g;灰腹噪鹛75.0%的巢树为针叶树,12.5%为阔叶树,8.3%为灌木,4.2%为禾本科;灰腹噪鹛营巢成功率为86.7%,孵化成功率为60%,繁殖成功率为43.3%,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因素是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求偶期灰腹噪鹛觅食行为占总时间的32.03%,移动占29.27%,上午觅食、移动及鸣唱行为达到高峰,下午休憩行为偏多;孵卵期的主要行为是卧巢孵卵,占总时间的85.31%,翻卵占5.02%;育雏期亲鸟理巢行为占39.74%,卧巢占35.92%,喂食频率平均为2.95次·h-1,灰腹噪鹛单亲喂食频次多于双亲共同喂食。  相似文献   

20.
2016年9月-2017年2月、2018年4-8月对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位分析了园内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3种优势鸟类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3种鸟类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整体相近,分别为0.862 1、0.793 7和0.866 7,从季节来看,黄臀鹎较平稳,麻雀夏季最宽、冬季最窄,白颊噪鹛夏季最窄、秋季最宽。空间生态位宽度为:黄臀鹎(0.604 9)>白颊噪鹛(0.387 6)>麻雀(0.215 8),它们在人工生境中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3种鸟类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高,在时间上,白颊噪鹛和麻雀重叠度最高,达到了0.985 3,在空间上,黄臀鹎和麻雀重叠度最高(0.873 2),其次为黄臀鹎和白颊噪鹛(0.831 6),最低的为麻雀和白颊噪鹛(0.481 1)。3种鸟类均为城市适应种,在不同维度的生态位上通过行为空间、食性、巢址选择、生境垂直和水平分布分离等多种方式形成系统的生态位分离,增强群落的稳定性以达到共存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