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鸟类时空格局影响下鸟类种群生态位的变化是认识鸟类环境适应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冬春季节5种优势鸟类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时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更替,5种优势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麻雀(Passer montanus)、白骨顶鸡(Fulicaatra)的最高值出现在1月分别为1.601、1.415、1.627、1.771,大白鹭(Ardea alba)的最高值出现在3月为0.556;不同月份间鸟类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存在差异,3月、11月生态位的重叠值最大,1月份最小;优势鸟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湿地公园时间尺度上的鸟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差异与湿地食物资源及隐蔽条件、鸟类群体迁徙规律、鸟类种间的竞争密切相关,反应了湿地鸟类适应生境变化的可塑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四川邛海湖湿地鸟类种群多样性及邛海湖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定点取样,统计与分析采集数据,于1988年、1999年及2006年冬季至2007年春先后对四川西昌邛海湖及其湖周湿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湖区鸟类进行调查统计,记录鸟类25种,隶属6目6科,该湿地鸟类的多样性变化较为明显,物种稳定性差,这表明邛海湖湿地鸟类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邛海湿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不断萎缩退化,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邛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孙勇;鲁长虎;王征;潘扬;罗芳 《四川动物》2015,34(4):541-547
2012年4月—2013年3月,逐月对江苏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鸟类61种,隶属13目30科,雀形目鸟类占主要地位,其中留鸟、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分别占总种数的34.42%、24.59%、29.51%和11.48%。鸟类区系以广布种和古北界种为主,兼有东洋界种,具有南北过渡的明显特征。全年优势种有6种,分别为小、黑水鸡、白头鹎、八哥、棕头鸦雀、麻雀。从季节动态变化上看,鸟种数表现为春季> 秋季> 冬季> 夏季;数量表现为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春季> 夏季> 冬季> 秋季;均匀度指数为夏季> 冬季> 春季> 秋季;优势度指数为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夏季与秋季鸟类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最大,夏季与冬季的相似性指数最小。同时对湿地公园鸟类适宜度作出总体评价,并且对公园后续建设及管理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处于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重要的迁徙路线,近些年,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区生境破碎化问题愈发突出,直接威胁着本地鸟种和过境迁徙鸟类的生存。为达到保护鸟类多样性的目的,需开展相应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不同生态类群的鸟类对栖息地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同鸟种在不同空间、季节和生活期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鸟类栖息地恢复应针对目标鸟种根据其繁殖特点、巢位空间分布、食性特点、活动空间特点等进行规划营造。以北京房山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项目所在区域的鸟类分布特征,确定目标恢复鸟种,结合项目区现场条件,围绕目标鸟种对于栖息地水系、植被等方面的需求,从岸线重塑、水深设计、植物配置、生态鸟岛等方面规划设计鸟类栖息地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2年10月—2013年9月,对红海子湿地公园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鸟类116种,隶属于16目36科,其中,夏候鸟49种,冬候鸟9种,留鸟24种,旅鸟34种;鸟类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依据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在调查区选择了湿地、林地、草地和居民区4种生境,其中,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3.042)和均匀度指数(0.687)最高,居民区多样性指数(0.599)和均匀度指数(0.227)最低,优势度指数湿地最低(0.079),居民区最高(0.766),相似性指数林地和草地最高(0.667),湿地和居民区最低(0.204);本文对该湿地主要优势鸟种与环境的关系、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较前几年增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推测出水质变化可能是导致鸟类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8.
浅水通江湖泊的湿地景观格局由于受到自然水文节律规律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为了阐明景观格局变化对鸟类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于丰水期(2019年8-10月)和枯水期(2019年11月—2020年1月)对安徽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布进行调查,基于同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景观要素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城市化发展,许多公园鸟类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导致当前的鸟类多样性与历史上的和周边的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从项目区域的当前-周边-历史三者间在鸟类物种及其栖息地上的落差分析入手,以此确定目标物种及其栖息地,并加以归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设计。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常德柳叶湖螺湾湿地公园开展的鸟类多样性提升设计中,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查阅,记录到项目区域16种,周边79种,历史上146种鸟类,运用三者间的物种落差分析法确定主要的21种可恢复目标物种和4种栖息地类型,结合项目区域及周边空间特点,将项目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在各区域内设计并营建相应的栖息地,再配套采用多种鸟类招引措施。至2017年3月,项目区鸟类已可实地观察到39种,并于2017年12月吸引到超过2000只的野鸭群来此越冬。以上实际效果表明,设计有效地提升了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且增加了景观要素,可充分发挥生物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定量分析法, 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千家坪地区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现生栖息地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 分析了优势树种生态位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存的影响。结果如下:1) 在64000m2的样方中, 木本植物255种, 隶属于44科105属, 其中乔木23科51属129种, 灌木22科49属113种, 木质藤本7科9属13种。优势科主要有蔷薇科、樟科、槭树科、忍冬科、壳斗科和四照花科等。2) 生态位宽度在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中最高的为红桦 (Betula albo-sinensis) (5.261), 华山松 (Pinus armandii) (4.545) 、巴山冷杉 (Abiesfargesii) (4.289) 和糙皮桦 (Betula utilis) (3.256) 次之;灌木层中最高的为红晕杜鹃 (Rhododendron erubescens) (2.245), 多枝柳 (Salixpolyclona) (2.064) 、华中山楂 (Crataegus wilsonii) (1.508) 和陇东海棠 (Malus kansuensis) (1.453) 次之。3) 主要树种生态位宽度大于1的有30种, 占总数的11.67%, 其中21种是川金丝猴食源植物, 占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总数的10.40%;重要值排名前25位的树种中, 18种为食源植物, 占重要值总和的74.50%。4) 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4以上的有7对种群;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值在0~0.3之间, 占全部种对的83.82%。结果表明,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组成复杂, 优势种多为食源植物;优势种的生境高度相似、生态位多有重叠、种间竞争较为激烈, 将导致现有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及植物组成发生变化, 食源植物短缺, 甚至栖息地面积缩减等现象, 这些都会影响川金丝猴的生存。因此, 加强保护神农架千家坪川金丝猴现生栖息地森林为川金丝猴创造适宜生存空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其植被特征对鸟类集团存在显著影响。在通过分析植被特征对陆生鸟类集团的作用,从而为公园合理配置植被来提高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理论基础。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样线法对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进行鸟类调查,利用主成分分析划分鸟类集团,用高度定义植被层次,用卡方检验分析鸟类行为在植被层次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滨江森林公园陆生鸟类群落在乔木层的栖息行为和运动行为频次显著多于其在灌木层和地被层的行为频次,在地被层的取食行为频次显著多于其在乔木层和灌木层的行为频次。陆生鸟类可划分为8个鸟类集团,鸟类集团之间存在栖息、运动和取食空间生态位的重叠。食虫拾取集团、杂食拾取集团、食肉飞取集团和植食拾取集团在栖息、运动和取食空间生态位上均存在较高的重叠度,其通过食性分离各自空间生态位。食虫探取集团和食虫飞取集团互为栖息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最高集团,其通过取食方式的不同来实现生态位的分离。根据公园植被特征对鸟类集团的影响结果对上海市公园绿地植被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水文情势改变会引起土壤盐分变化,直接影响到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基于对57个样地、171个样方植物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的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两个环境因子,将其划分为6个梯度等级,测度分析了敦煌西湖植被群落中15个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了解不同物种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对维持和科学保育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在土壤pH值和电导率梯度两个资源维上,多枝柽柳和芦苇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说明这两个物种适应能力强能够较好地利用环境资源,分布范围大且均匀。它们作为敦煌西湖植被群落中的广域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其次生态位较宽的疏叶骆驼刺、胡杨和苏枸杞对环境因子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两个土壤因子梯度下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如泡泡刺、蒙古沙枣在土壤pH值梯度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值远大于在土壤电导率梯度资源维上,但尖叶盐爪爪和甘蒙柽柳在土壤电导率梯度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较大,表现出较强的耐盐能力,从而说明这些物种对不同土壤因子的利用能力和适应性不完全相同。(3)在两个资源维上优势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的种对均为61对,占总种对的58.10%,因此生态位重叠值整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物种在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两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分化明显。(4)敦煌西湖优势物种间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关联,表明物种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不大且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台州玉环北部沿岸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6年11月(秋季)和2017年4月(春季)在玉环北部沿岸海域渔业调查所获的数据资料,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X2 检验、联结系数(AC)、Jaccard指数(JI)、点相关系数(Φ)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主要游泳动物物种间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经济种类刀鲚与长蛸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小,处于弱势竞争地位.该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多样化所致.总体联结性分析表明,本海域物种之间呈不显著负关联. X2检验、AC、JI结果均与总体联结性的结果一致且物种之间趋于独立.Φ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显示,正联结的种对多于负联结的种对,可能是由于所捕获的大个体海鳗对其他物种产生空间排斥,使得其余14个物种组成的种对间多呈现正联结所致.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5个物种分为5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各物种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要求;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之间则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的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间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明辨竞争对手,采取科学竞争策略,是目前许多旅游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尝试运用生态位重叠理论和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旅游城市竞争关系判断框架,并以浙江省11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11个城市间旅游生态位重叠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彼此之间竞争压力比较大。11个旅游城市中,杭州、宁波和温州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居前三位,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舟山、湖州、衢州分别居倒数前三位,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错位、生态位扩充等理论,针对每个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和自身旅游综合生态位的大小,提出了相对应的基本竞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predicts that coexistence is facilitated by resource partitioning mechanisms that are influenced by abiotic and biotic interactions. Alternative hypotheses suggest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species may become phenotypically similar and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which invokes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mechanisms, such as habitat filtering processes.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we examined the coexistence of the giant redfin Pseudobarbus skeltoni, a newly described freshwater fish, together with its congener Pseudobabus burchelli and an anabantid Sandelia capensis by assessing their scenopoetic and bionomic patterns. We found high habitat and isotope niche overlaps between the two redfins, rendering niche partitioning a less plausible sole mechanism that drives their coexistence. By comparison, environment–trait relationship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making habitat filtering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less likely alternatives. Based on P. skeltoni's high habitat niche overlap with other species, and its large isotope niche width, we inferred the likelihood of differenti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t trophic level as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that distinguished it from its congener. In comparison, its congener P. burchelli appeared to have a relatively small trophic niche, suggesting that its trophic niche was more conserved despite being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By contrast, S. capensis was distinguished by occupying a higher trophic position and by having a trophic niche that had a low probability of overlapping onto those of redfins. Therefore, trophic niche partitioning appeared to influence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S. capensis and redfi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oexistence of these fishes appears to be promoted by their differences in niche adaptation mechanisms that are probably shaped by historic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