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石林盲高原鳅的发现及其分类地位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石林盲高原鳅Triplophysa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sp.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四种洞穴条鳅鱼类。其鉴别特征为:眼睛完全退化;体半透明;须发达,鼻瓣延长成须状;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分枝鳍条分别为7和14根;体和尾柄较细长。在摒弃趋同演化特征后,综合形态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类似于南盘江高原鳅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滇东南一带,后来随着地下河的发育分别进入个旧卡房笆蕉箐溶洞和石林尾博邑溶洞。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高原鳅。本文还依据朱松泉的条鳅分类系统,订正了如下2个种: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 (Chu et Chen)、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  相似文献   

2.
高原特有条鳅鱼类两新种在广西的发现及其动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描述了采自广西都安县红水河水系的条鳅亚科鱼类2个新种:丽纹云南鳅yhnnanilus pulcherrimussp.nov.在侧线长度、鳞片分布、鳍条数目、尾型、吻须长度等方面与侧纹云南鳅yunnanilus pleurotaenia(Regan,1904)最为相似,但新种独特的斑纹和上下唇的长乳突可明显与之区别,二者在一些度量特征上也有区别。黄体高原鳅Triplophysa flavicorpus sp.nov.与同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并以下列特征组合与高原鳅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10根、臀鳍分枝鳍条6~7根、体被细鳞、侧线完全、具6条宽横斑和1条沿侧线的细纵纹、尾鳍深分又、尾鳍基具1半圆形黑斑、尾鳍上下叶各具2条黑色横斑、腹鳍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腋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上唇中央完全中断等。云南鳅属和高原鳅属均是高原特有类群,前者仅分布于云南东中部地区,后者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两个新种的分布地均远离这两个属的分布中心,而且呈间断分布。通过各自相近种谱系关系分析,推测这种特殊的分布格局是通过隔域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产于贵州草海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鱼类一新种,定名为草海云南鳅Y.caohaiensls 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西高原鳅属鱼类一穴居新种记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 tianeensis sp.nov.与个旧盲高原鳅T.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shilinensis、阿庐高原鳅T.aluensis和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相似;本新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6,可进一步与个旧盲高原鳅和石林盲高原鳅(腹鳍末端达到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4-15)相区别;本新种背鳍起点位于体之中点、腹鳍起点之后,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可进一步与阿庐高原鳅(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肛门距臀鳍起点仍有一段距离)相区别。本新种与同分布于红水河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riplophysa 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但二者区别明显:新种背鳍分枝鳍条7、胸鳍分枝鳍条9、腹鳍分枝鳍条6、背鳍外缘平截、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后者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0~11、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外缘凹入、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此外,新种的穴居特征更为显著:眼极度退化、头长为眼径16.8—32.8(25.0)倍、部分个体无色素斑且各鳍无斑点,而南丹高原鳅眼小、头长为眼径4.7~9.0(7.5)倍、体和头背侧密布云状斑且各鳍均具点状斑。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1992~2003年间采自云南牛栏江(属金沙江下游南侧直流)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 2新种,横斑云南鳅Y.spanisbripes sp.nov和干河云南鳅Y.ganheensis sp.nov..两新种均具不完全的侧线,应归属侧纹云南鳅组群Y.pleurotaenia group.  相似文献   

6.
1956年9月和1976年4月分别在青海省乌兰县的茶卡和西藏改则县的茶错(湖)支流采得一批鳅科(Cobitidae)鱼类,经鉴定是属于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的两新种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sp.nov.和改则高原鳅Triplophysa gerzeensis sp.nov.,后者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宣瑜同志采得。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兹将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贵州省穴居盲鳅一新种(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集于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水井湾溶洞(25°28’N,108°06’E)适应洞穴环境的鳅类1新种: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 sp.nov.。新种与之前记录的7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高原鳅(阿庐高原鳅、个旧盲高原鳅、长须盲高原鳅、巨头高原鳅、邱北盲高原鳅、石林盲高原鳅和天峨高原鳅)同属典型洞穴鱼类,都具有一系列与洞穴环境有关的适应性特征。新种与本属其它种类的区别主要为:胸鳍长,后伸达腹鳍起点;尾鳍微凹形;体表色素退化,光滑裸露无鳞;背鳍截形,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略后方;腹鳍后伸盖过泄殖孔;臀鳍截形;尾柄上下缘存在脂状鳍褶;背鳍分支鳍条8;臀鳍分支鳍条6;胸鳍分支鳍条11;脊椎骨总数4+34;眼完全退化,外观无痕迹;鳔前室被骨质鳔囊包裹,后室发达膨大呈游离膜质鳔。此外还介绍了其栖息地概况和部分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相似文献   

9.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比较研究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stewarti) 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结果表明: (1)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均由口咽腔、食道、胃、肠组成。胃“U”型, 无幽门盲囊, 肠道短, 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异尾高原鳅胃长与消化道长比值最大, 比肠长最短, 为0.51±0.07, 与西藏高原鳅比肠长0.64±0.08和细尾高原鳅比肠长0.70±0.06, 差异显著。(2)异尾高原鳅胃黏膜层相对高度大于西藏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 肌肉层相对厚度也比其他2种鱼厚。前肠黏膜层为异尾高原鳅相对高度最大, 肌肉层为西藏高原鳅相对最厚。中肠与后肠黏膜层相对厚度由大到小为异尾高原鳅>细尾高原鳅>西藏高原鳅。综上所述, 3种高原鳅的消化道结构均符合肉食性鱼类特征, 推测异尾高原鳅的结构特征适于消化更多的动物性饵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sp.n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11.
高原鳅属鱼类雄性第二性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检测了33种350余尾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雄性标本,依据吻部两颊和胸鳍的特征,将该属鱼类的雄性第2性征分为12种类型。高原鳅的雄性第2性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雄性第2性征可能存在差异,分布在不同或相同水系的同一种类的个体间雄性第2性征也可能发生变化。检视结果表明,仅依据雄性第2性征把高原鳅属划分为高原鳅亚属和赫氏鳅亚属Hedinichthys并不适合。  相似文献   

12.
Yang J  Wu TJ  Lan JH 《动物学研究》2011,32(5):566-571
2007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川山镇乐衣村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盲鳅类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一新种,被命名为环江高原鳅(Triplophysa huangjiangensis)。该新种以以下组合特征与高原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相区别:无眼;通体无鳞;尾鳍分叉;尾柄上、下叶具发达的软鳍褶;背鳍后缘平截;背鳍起点距尾鳍基的距离短于距吻端的距离;背鳍分枝鳍条数为8~9;胸鳍分枝鳍条数为10~11;腹鳍分枝鳍条数为6~7;臀鳍分枝鳍条数为6;尾鳍分枝数为13~14;胸鳍长为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距的52.3%~70.7%;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下方;外侧吻须最长,为侧面头长的47.0%~73.8%;前鼻孔位于一短管中,末端延长呈须状;鳔后室发达,末端可伸达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13.
云南怒江高原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7月和2004年7月,分别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保山市怒江干流采集到一批高原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怒江高原鳅Triplophysa(Triplophysa)nujiangensa sp.nov.在形态特征和食性方面与唐古拉高原鳅、斯氏高原鳅、粗唇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较为相似。本新种身体相对短圆,头部近圆筒形,吻端钝圆,颊部正常,吻部在鼻孔之前明显向下倾斜,下颌铲状,边缘锐利而水平,上唇缘无突起,下唇中央中断,后部无突起,眼间隔稍隆起,眼问距为尾柄高0.6~0.8倍,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0~19,肠绕折3个环,前背长为体长71.1%~77.2%,体长为头长4.6.5.5倍,偶鳍短圆,背鳍分枝鳍条8根,胸鳍分枝鳍条10~11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高度向尾鳍方向不明显降低,尾柄起点处的宽小于该处的高,尾柄长为尾柄高1.6~2.8倍,胸鳍长为胸腹鳍起点间距47.5%~63.5%,尾鳍内凹。本文列出了中国高原鳅属5种铲状下颌种类的检索表,本新种可藉之与这些相似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的研究:Ⅱ.高原鳅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端华 《四川动物》1990,9(2):15-18
本文系四川地区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鱼类的分类研究。根据过去的记录结合标本比较分析了分布于四川的高原鳅属鱼类,整理出13种和亚种,对部分种类作了校订和补充。其中粗壮高原鳅TriplophysarobustaKessler和黑体高原鳅TriplophysaobscuraWang为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云南高原鳅属洞穴盲鱼一新种——邱北盲高原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和2006年,在云南省邱北县腻脚村一喀斯特洞穴深处各采到一批盲鳅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记录的新种--邱北盲高原鳅。新种具有的特殊头形及可数性状等特征,与中国已记录的穴居高原鳅均不同,而与分布于金沙江水系的前鳍高原鳅(T.anterodorsalis Cao et Zhu)相近,但新种有下列特征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眼正常;2)背鳍分枝鳍条7vs.8-9;3)尾叉形vs.尾微凹。新种与同水系(南盘江)的大斑高原鳅(T.macromaculata Yang)也较相近,但可与之相区别:1)无眼vs.有眼;2)无色素vs.有斑;3)尾叉形vs.尾微凹。  相似文献   

16.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nov.)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Li,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vs.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vs.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vs.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vs.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vs.0.8-1.1)。  相似文献   

17.
短尾高原鳅繁殖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的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雌性个体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雄性。雌性繁殖群体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028~5 508粒,平均为2 804粒±1 282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42粒/mm±16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 006粒/g±292粒/g。短尾高原鳅的绝对繁殖力分别与体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体长相对繁殖力分别与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这些生物学参数均不相关。在雌性短尾高原鳅性腺中,卵径的分布呈"单峰型",推测短尾高原鳅属不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以高原鳅(Triplophysa)属鱼类8个种群共75个个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为标记,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高原鳅属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全长1 140bp的Cytb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527个多态位点,界定了61个单倍型,A+T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2%).8个种群单倍型多样度(Hd)范围在0.667~1.000之间,核苷酸多样度(Pi)在0.001~0.089之间,其中似鲶高原鳅(T.siluroides)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d=1.000,Pi=0.089),壮体高原鳅(T.robusta)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Hd=0.667,Pi=0.001);叶尔羌高原鳅(T.yarkandensis)与黄河高原鳅(T.pappenheimi)间的遗传距离最远(D=0.243),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与壮体高原鳅间的遗传距离最近(D)=0.086);遗传分化系数表明:8个高原鳅种间存在着高度遗传分化(Fst>0.25),并且种群之间基因流较弱(Nm<1);分子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尾高原鳅与西藏高原鳅聚为一支,黄河高原鳅、似鲶高原鳅、壮体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四大种群聚为一支,贝氏高原鳅与叶尔羌高原鳅聚为一支.本研究为进一步对高原鳅属鱼类系统分类研究提供资料,以及对高原鳅保护措施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条鳅亚科鱼类三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鳅科、条鳅亚科鱼类三个新种的形态和鉴别特征,它们是分别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上游的阿勒泰须鳅、乌鲁木齐河的暗色高原鳅和黄河中游支流的合阳高原鳅。  相似文献   

20.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 nov.) 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 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 nigromaculatus (Regan)]、钝吻云南鳅(Y. 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 longidorsalis Li, 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 bajingensis 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 (vs. 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 (vs. 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 (vs. 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 (vs. 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 vs. 0.8—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