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光谱学特性及其化学结构初步推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诊断试剂对纤维色素UV光谱也有影响,但并不符合黄酮类化合物对诊断试剂的反应规律,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波数是3554、3477、3414、3289、1638、1618、1386、1073、617、478cm^-1。结合化学性质鉴定,以及和已知的白色棉种皮色素比较。初步推断棕色棉色素的化学结构,认为棕色棉纤维中的色素是由单宁物质氧化形成的醌类化合物。最后解释了棕色棉纤维具有颜色是因为棉纤维发育后期缩合单宁接触空气后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 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 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 诊断试剂对纤维色素UV光谱也有影响, 但并不符合黄酮类化合物对诊断试剂的反应规律, 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波数是3 554、3 477、3 414、3 289、1 638、1 618、1 386、1 073、617、478 cm-1。结合化学性质鉴定, 以及和已知的白色棉种皮色素比较, 初步推断棕色棉色素的化学结构, 认为棕色棉纤维中的色素是由单宁物质氧化形成的醌类化合物。最后解释了棕色棉纤维 具有颜色是因为棉纤维发育后期缩合单宁接触空气后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蜀葵紫红色素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健  彭子模 《生物技术》2005,15(4):30-32
研究了蜀葵(Althaen rosea L.Cavan.)紫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理化性质。实验以蜀葵紫红色花瓣为材料,采用溶剂浸提法、硅胶柱层析法对色素进行提取纯化,效果较好。利用光谱扫描对该色素进行理化性质鉴定时发现:该色素属于花色苷类色素;色素耐光性好;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较差;对热有一定的耐受性;防腐剂及多数金属离子对色素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但Fe^3+、Fe^2+、Cu^2+、Pb^2+、Sn^2+对色素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梅水溶性红色色素的提取和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离子交换层析法,从新鲜的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果中提取红色色素。最大吸收波长是515nm。34%色素水溶液达到饱和,几乎不溶于乙醇。温度、光和pH值的改变对色素稳定性均有影响。色素对Mg^2 和Fe^3 金属离子敏感性强。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蔗糖对稳定性有影响。色素耐氧化性较弱,而耐还源性较强。色素的毒性实验表明:无毒性。  相似文献   

5.
天然彩棉棕色素稳定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阳光、温度、洗衣粉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棕色棉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pH和不同浓度的纯化色素水溶液色彩的特性,观察纯化色素液与金属离子反应,来探索彩棉棕色素的稳定性机理。实验发现棕色棉纤维色调值位于38度,饱和度为29%,亮度为53%,探明了阳光、温度、洗衣粉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棕色棉纤维色彩均产生影响以及pH和浓度对纯化色素的色彩产生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菌株HYR-08色素的提取与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菌株HYR-08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色素的成分及应用.方法:收集刚进入生长平稳期的菌株,采用丙酮-石油醚萃取法提取其色素并用0.22μm无菌滤膜纯化色素粗产品.用高效液湘色谱反相C18柱、740-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与UV型紫外吸收光谱仪对色素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用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方法检测色素对昆明小鼠的毒性.结果: UV全波段扫描结果发现在448 nm、462 nm和484nm处有3个明显的类胡萝卜素吸收峰,其中以448 nm峰最为明显.红外光谱检测发现在3027 cm'、2950 cm'、2858 cm'、1722 cm'、1649 cm'、1442 cm'和965cm'处有明显的β-胡萝卜素吸收峰.反相C18柱分离结果亦发现色素粗产品含有明显的β-胡萝卜素的特征峰.毒理实验结果发现该色素对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与口服的最小致死剂量成年鼠分别为:728.26mg/kg与2800mg/kg;幼年鼠分别为:589.65mg/kg与2489mg/kg.结论:菌株HYR-08分泌的色素主要成分为β-胡萝卜素,且毒性低.  相似文献   

7.
细叶小檗果色素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之红色浆果,经压榨得鲜果汁。采用醋酸铅沉淀,正丁醇提取的纯化方法,得到纯化色素。此色素在三种溶剂系统中纸层析,均显示两条不同红色谱带。酸水解后,甙元部分与标准品对照,在三种溶剂系统中进行纸层析,证明含有下面两个花青甙元:(1)天竺葵甙元(pelargonidin)、(2)矢车菊甙元(cyanidin)。纸层析制备后,在0.1%盐酸-乙醇中测定两个花青甙元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分别在532mm和547mm。配糖的测定用甲酸水解,与标准糖对照纸层析和薄层层析,证明配糖为葡萄糖和阿拉伯糖。色素经纸层析制备成两条谱带后,分别用高效薄层法直接水解,与标准糖对照层析,证明色素1配糖为葡萄糖,色素2配糖为葡萄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8.
金鱼总色素及色素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色谱和光谱两种方法对金鱼总色素和色素组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鲫、草金鱼和红龙睛等红色金鱼总色素光谱在可见光区(472nm附近)有一个吸收峰,黑鲫和黑龙睛等黑色金鱼在可见光区(450nm和472nm附近)有两个吸收峰出现,且红色金鱼所含色素组分以红色(虾青素)为主,黑色金鱼所含色素组分以杏黄色和橙色为主,其他色素组分为辅。金鱼黑色色斑形成是由于黑色素存在时,其他各色素组分的颜色被掩盖的结果;金鱼其他各种色斑的形成则是由于其体内各色素组分以不同比例相互搭配组合的结果。亲缘关系越近的金鱼其总色素组成就越相似,红鲫和黑鲫均含有四种近乎相同的色素组分,红龙睛和黑龙睛均含有六种近乎相同的色素组分,草金鱼虽也含有四种与红鲫和黑鲫相近的色素组分,但Rf值略有差异。据此推测,红鲫和黑鲫、红龙睛和黑龙睛可能分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草金鱼则可能是介于黑鲫和龙睛鱼之间,且与黑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有望为金鱼增色饵料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使金鱼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樱桃李色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桃李是我国新疆特有野生果品.依据成熟果实的颜色可分为紫、红、黄三大类型.樱桃李果汁和果渣中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其中果汁以水溶性色素为主,果渣以醇溶性色素为主.着重研究紫色果和红色果的色素稳定性,以便为相应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成品储藏条件选择提供实验依据.这些色素成分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的总体面貌基本相似,均表现为紫外光区在200 nm~400 nm之间有强吸收.可见光区在520 nm左右有最大吸收.紫色果在520 nm处的光吸收值显著大于红色果.该类色素溶液室温置于室内弥散光下数天及短时间加热不会导致外观色泽的显著变化,但紫外光谱略有改变;长时间受日光照射则明显退色.受Ca2 、Mg2 、Cu2 、Zn2 、Mn2 、Fe2 等金属离子影响较小.樱桃李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紫红色,在碱性条件下呈紫蓝色,初步推测为花青素类成分,其分子结构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0.
锦鲤总色素及色素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光谱和色谱两种方法对锦鲤的总色素和色素组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色锦鲤、乌鲤和绯写锦鲤总色素光谱在可见光区(448nm和470nm)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吸收峰,黄写锦鲤和昭和三色锦鲤总色素光谱在可见光区(445nm和472nm附近)有两个相近的吸收峰,锦鲤所含色素组分均以杏黄色或橙色为主,其他色素组分为辅。锦鲤黑色色斑是由于黑色素存在时,其他各色素组分的颜色被黑色所掩盖;锦鲤其他色斑的形成则是由于其体内各色素组分以不同比例相互搭配组合的结果。亲缘关系越近的锦鲤其总色素组分就越相似,红色锦鲤和乌鲤均含有六种相同的色素组分,绯写锦鲤除杏黄色和橙色色素组分与前二者的同色色素组分Rf值不同外,其余四种同色色素组分的Rf值均相近;黄写锦鲤与昭和三色锦鲤分别含有三种和四种色素组分且Rf值差异显著。据此推测,红色锦鲤、乌鲤和绯写锦鲤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黄写锦鲤、昭和三色锦鲤与前三者之间可能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该研究有望为锦鲤增色饵料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使锦鲤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纸层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液-质联用等技术对福建野生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Hook. et Arn.)Benth.〕果实红色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红色素主要含有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cyanidin-3-rutinoside)和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2种花色苷,呈鲜艳的红色,可作为天然保健食品的色素添加剂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深棕色棉品系‘棕86’的成熟纤维为材料,用甲醇溶液(VMeOH∶VHCl=99∶1)避光冷浸提取15d后,浓缩成浸膏.用适量蒸馏水溶解浸膏,乙酸乙酯萃取除杂,水相用HP-20大孔树脂纯化色素组分;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组分进行鉴定,为彩色棉花新色彩的分子改良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棕色棉纤维提取液中含有花色苷,且至少含有4种不同的花色苷成分.对棕色棉纤维提取液中花色苷的降解分析显示,棕色棉中的色素物质很不稳定.研究表明,花色苷是棕色棉纤维色素中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进一步补充了彩棉色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ossypol content of various genetic types of pigment glands of cotton varieties was conducted through an optimize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on a C18 column (4.6 mm x 250 mm, 5 Μm particle) with methanol-0.5% acetic acid aqueous solution, 90 : 10 (v/v), as mobile phase, at a flow rate of 0.8 ml/min and UV detection at 254 nm. The method was shown to be highly reproducible, with precision [as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and accuracy [as relative mean error (RME)] < 10%, both intra-day and inter-day. Absolute recoveries were > 94%. The results revealed major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gland varieties or species of cotton, including the special and ordinary glandless and glandedGossypium hirsutum, G. barbadense, and displayed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f different glands of extraordinary cotton  相似文献   

14.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the optical density of the human macular pigment by the autofluorescence method takes advantage of the fluorescence of lipofuscin in the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Measuring the intensity of fluorescence above 550 nm, where macular pigment has essentially zero absorption, and stimulating the fluorescence with two wavelengths, one well absorbed by macular pigment and the other minimally absorbed by macular pigment, provides a single-pass measurement of the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 The method is implemented either by fluorometry of lipofuscin to yield the optical density of the macular pigment in a 2 degrees diameter central area, or by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to yield a high-resolution map of the macular pigment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不产氧光合细菌中,因420-425nm特征峰位于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Car)吸收区域,通常被认为是由Car积累引起,但固氮红细菌R7菌株呈现的423 nm特征峰不具备Car三指峰特征。【目的】阐明R7菌株423 nm特征吸收峰形成的物质基础及胞内定位。【方法】采用吸收光谱、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超速离心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阐明423 nm吸收峰形成原因。【结果】谷氨酸钠明显促进R7菌株活细胞呈现423 nm特征峰,色素提取液中该峰蓝移至415 nm,但其生长、细菌叶绿素(Bacteriochlorophyll,BChl)和Car含量大幅度降低,而添加酵母提取物则反之。色素组成分析表明,在检测到的色素成分中,只有镁卟啉单甲基酯Ⅸ (Magnesium Protoporphyrin Ⅸ Monomethylester,MPE)呈现415 nm特征吸收峰。MPE可定位于光合膜上并呈现出423 nm特征峰。对色素蛋白复合体(Pigment Protein Complex,PPC)的研究显示,添加谷氨酸和酵母提取物的菌体细胞虽然都检测到3种PPC组分[2个外周捕光复合体(Peripheral 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2,LH2)和1个光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RC)],但源自谷氨酸菌体细胞的RC和1个LH2则呈现423 nm特征吸收峰,表明R7菌株可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LH2,且MPE可定位于一种LH2和RC。【结论】R7菌株所呈现的423 nm特征峰不是由Car积累所致,而是由MPE积累所形成,且能与LH2和RC结合定位于光合膜上。MPE是BChl合成的中间产物,其合成受严格调控,不容易获得。MPE代谢调控的深入研究可为光合作用光氧化损伤与保护机理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樟树果实为材料,运用800~400 nm光谱扫描分析了pH值、金属离子、加热时间及温度、光照等稳定性因子对樟树果实红色素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吸收波长是517 nm,酸性条件对色素吸收光谱无明显影响,当pH为8.6的强碱性环境,红色素结构变化,最大吸收峰漂移至402 nm;100℃内,色素性质稳定,当加热时间延长至120 min,最大吸收峰在512.5 nm;红色素耐光性较好,但避光更利于保存;金属离子对红色素吸收光谱的影响强弱为:Fe3+>Al3+>Mg2+>Ca2+>Na+>K+,Fe3+短时内引起色素变色、发生沉淀,最大吸收峰漂移,浓度越高影响越大,Na+、K+对红色素吸收光谱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