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55%的乙醇分别回流提取凤仙花的茎、叶、花中的活性物质,采用比色法测定各部位的多酚及总黄酮含量,测定各提取物对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等抗氧化活性指标。结果表明,凤仙花各部位的多酚(以没食子酸计)、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凤仙花的叶、花、茎,多酚含量分别为72.81、66.07、33.07 mg/m L,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2.13、108.06、30.62 mg/m L。各种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提取物浓度存在量效关系,其中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以及还原力均最高,本研究为凤仙花作为低毒高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花粗提物和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和各项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花不同极性的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差别,其总抗氧化能力与溶剂极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其它抗氧化活性与溶剂极性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一极性黄酮组分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差别。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为乙酸乙酯层(EC50=0.11 mg/mL),其次是二氯甲烷层(EC50=0.38 mg/mL)和乙醇粗提物(EC50=0.56 mg/mL)。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强的为水层,在1 mg/mL时为1.482个T-AOC能力单位。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正己烷层和乙醇粗提物,在3.57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86.23%、66.04%和64.63%。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乙醇粗提物,在1 mg/mL时其清除率分别相当于0.15 mg/mL Vc清除率的336.17%和318.20%。可见,小叶锦鸡儿花的粗提物和不同极性黄酮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提取、制备抗氧化特性和作用不同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淫羊藿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后,考察黄酮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性能及对·OH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体积分数70%的乙醇、料液比(g/mL) 1:30、超声提取时间30 min、超声温度50℃时为最佳条件,得到淫羊藿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246%.淫羊藿总黄酮对·OH清除效果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对油脂氧化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种药用植物花总黄酮类物质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4种药用植物花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氧化性。方法:利用邻二氮菲-Fe2+-H2O2体系,研究其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用普鲁士蓝法对其还原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大蓟刺儿菜花总黄酮含量最高,夏至草花总黄酮含量最低,4种药用植物花提取物均有不同抗氧化能力。结论:药用植物花抗氧化能力与黄酮含量、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石榴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性.方法:利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探讨了提取条件对石榴叶中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并采用Fenton体系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评价了该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0%的乙醇、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问4h,即A3B1 C3D2,此条件下提取的总黄酮含量为0.4281%;石榴叶总黄酮清除·OH和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能力均略高于VC.结论:实验表明石榴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红车轴草总黄酮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Fenton 反应产生·OH,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O·-2模型,研究了红车轴草总黄酮体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结果显示红车轴草总黄酮在6.25~200 mg/mL范围内具有清除Fenton 反应产生·OH的作用,在6.25~100 mg/mL浓度范围内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O·-2具有清除作用,二者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对·OH和O·-2半数清除浓度分别为44.06 和54.57 mg/mL.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纤维素酶超声提取油菜蜂花粉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以及总黄酮分级萃取物抗氧化活性,以油菜蜂花粉为材料,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超声功率、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为单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超声提取油菜蜂花粉总黄酮工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提取并分级萃取得到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萃取物,探究其抗氧化作用强弱.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150 W,乙醇浓度82%,超声时间10min,料液比1∶46,油菜蜂花粉总黄酮得率为(7.36±0.19)%.4种萃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但表现出不同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乙醇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PPH·和ABTS+清除作用最强,正丁醇萃取物对O2-·清除作用最强,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旨在为油菜蜂花粉的高效利用及其在抗氧化功能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纤维素酶超声提取油菜蜂花粉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以及总黄酮分级萃取物抗氧化活性,以油菜蜂花粉为材料,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超声功率、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为单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超声提取油菜蜂花粉总黄酮工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提取并分级萃取得到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萃取物,探究其抗氧化作用强弱.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150 W,乙醇浓度82%,超声时间10min,料液比1∶46,油菜蜂花粉总黄酮得率为(7.36±0.19)%.4种萃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但表现出不同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乙醇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PPH·和ABTS+清除作用最强,正丁醇萃取物对O2-·清除作用最强,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旨在为油菜蜂花粉的高效利用及其在抗氧化功能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甘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甘草(LF),甘草粗提物(LF0)通过AB-8吸附树脂纯化制取甘草精提物(LF1),对LF0和LF1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分别采用DPPH法、2-脱氧-D-核糖法和NBT-NADH-PMS体系、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测定LF0和LF1对1,1-二苯基-2-苦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以及LF0和LF1的总抗氧化能力;通过对LF0和LF1还原能力的测定分析LF0和LF1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LF0和LF1能有效清除.O2-、DPPH.和OH.,具有良好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还原能力,且LF1的作用比LF0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大孔树脂吸附法从中华补血草[ 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根、根茎、叶和花中获得多酚提取物,并对它们的得率和组成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能力.实验数据表明:中华补血草根、根茎、叶和花多酚提取物的得率分别为12.42%、5.98%、5.27%和3.98%,差异明显;多酚提取物中总酚、原花色素、黄烷醇和总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51.87% ~61.60%、5.62%~39.47%、3.69%~12.46%和2.53% ~35.97%;其中,总酚、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均以根多酚提取物最高,总黄酮含量以花多酚提取物最高,均与其他部位多酚提取物有显著差异.随质量浓度提高,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总体上逐渐增大;其中根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作用最强,半数清除质量浓度(ρSC50)为38.52 μg·L-1,显著低于阳性对照芦丁和BHT(ρSC50分别为67.40和74.25 μg·L-1);花多酚提取物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最强,ρSC50分别为53.51和74.00 μg·L-1,均低于芦丁;总体上,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根、根茎、叶、花,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花、根、叶、根茎.结果显示:中华补血草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根和花多酚提取物中高含量的原花色素和黄酮类成分分别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Ibis》1930,72(S1):458-461
A part from considerations as to where it is best wedged into the linear sequence, the brachyptera group is defined in general terms as a compact group of four small or very small species which resemble one another in many important specific characters and the other thirty-six species classified here as Cisticola in so many ways of form, coloration and behaviour as to make them best understood by classifying them also under that generic name.  相似文献   

14.
《Ibis》1930,72(S1):411-413
T he two giants of the genus-that is so far as the cock birds are concerned, but, as with chiniana and a few others, their hens are so much smaller that even when in the field the two sexes are seen in company one may often doubt their being a pair of the same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