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银喜 《昆虫学报》1981,(4):471-474
目前,主要产稻国都在研究利用水稻抗性来防治黑尾叶蝉。因为它既能防治黑尾叶蝉对水稻的直接为害,又能防治由它传毒引起的病毒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簇矮病和通格鲁病等。 农作物品种的抗虫性通常分不嗜性、耐害性和抗生作用三大类。利用抗生作用能最有效地压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媒介。 具有抗生作用的水稻品种能使饲放的黑尾叶蝉成虫和各龄若虫迅速死亡(见表1、2)。使雌成虫产卵量明显降低(见表3)。  相似文献   

2.
<正> 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hulsky)是在南北各稻区分布较广泛的水稻害虫,我省以沿江双季稻区发生较多。据国内外报道,电光叶蝉除刺吸稻叶及叶鞘的汁液,影响水稻的生长外,还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和橙叶病、东格鲁病等病毒病。我省沿江稻区七十年代以来,水稻普通矮缩病逐年扩展,为害加重。笔者在参与安徽农学院植保系对该病的主要传毒媒介黑尾叶蝉的研究的同时,还对电光叶蝉的生物学及其传毒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黑尾叶蝉对有机磷的抗性及增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刺吸稻株汁液直接危害水稻,而且还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等病毒病,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稳产高产。长期以来对黑尾叶蝉主要是应用有机磷杀虫剂1605、马拉松、乐果等防治,其中马拉松效果尤为显著。但近年来,在用药水平高的地区普遍反映防治效果下降,不少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 在日本、朝鲜和我国,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是水稻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所以,选育抗黑尾叶蝉的品种是“治虫防病”的一种有效途径。井上齐(1966)首先报道了水稻对黑尾叶蝉感受的品  相似文献   

5.
<正> 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 (Motsch.)在四川稻区分布普遍,尤以四川西北稻区、陕西省汉中等地发生数量较多,为害较重,而且逐年加重。成、若虫不但直接吸食稻株汁液,还是水稻普通矮缩病,橙叶病以及瘤矮病等病毒病的传毒媒介之一。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  相似文献   

6.
以前的文献报道我国大陆水稻黄矮病和台湾省的水稻暂黄病的病状、传毒介体和病毒形状均相似或相同,被认为是同一病害,但没有做过血清学反应的鉴定比较。本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双抗体夹心法(PAS-ELISA),对上述两病原的抗血清与黄矮病株提取液和带毒黑尾叶蝉研磨液进行了琼脂双扩散和酶联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黄矮病毒提取液与暂黄病毒抗血清的琼脂双扩散产生清晰的沉淀带,在ELISA试验中均为典型的阳性反应;黄矮病毒抗血清和暂黄病毒抗血清对生物测定虫的同一头黑尾叶蝉研磨液的测定结果,阳性虫附合率98%,病原田捕捉虫的符合率为100%。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两种抗血清同源,即中国大陆水稻黄矮病与台湾省水稻暂黄病为同一病害。  相似文献   

7.
<正> 国内发生的水稻黑尾叶蝉主要是普通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种,过去习惯于把二者当作同一黑尾叶蝉的不同生态型,认为它们之间形态及色泽的不同是由于生态环境不同而引起的。 Nasu,S.认为他们发现的三个独立种N.impicti-ceps,N.apicalis和N.cincticeps是不可能杂交的,但这不能否认在广大东洋区里有杂交的可能。井上齐得出: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70对有24%雌产生杂种,相反的组合的所有个体都不亲和产无精卵。所有的F_1雌虫和黑尾或二点雄虫回交虽产受精卵,但F_1雄虫为不妊。F_1雄成虫的主要形态的形态特征多为两亲的中间个体。 黑尾叶蝉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们又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国内对上述二种黑尾叶蝉的形态和生态作了鉴定和研究,并注意到两者传播水稻病毒病上的差异。但是以上二种黑尾叶蝉是属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还是为不同的独立种,有不同的看法。澄清这一问题,无论在对黑尾叶蝉的测报、防治以及研究水稻病毒病的种类、株系、分布及流行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稻叶蝉为湖南省五大稻虫之一,为害双季稻仅次于三化螟。某些年份局部地区稻叶蝉(公黑尾叶蝉及白翅叶蝉为主)为害晚稻的损失,超过螟虫。 关于水稻黑尾叶蝉(Nephotc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及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 Melichar)的为害状,过去国内不少书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均把水稻叶片上的白色斑点或白色波浪条斑看作是黑尾叶蝉  相似文献   

9.
1963年10月间,我们在浙江省平阳县良种繁育场四周的苦楝树上,发现有黑尾叶蝉集聚为害。未见在杂草上有黑尾叶蝉。 黑尾叶蝉为害苦楝树,为害状与水稻一样,形成白色斑点,连结成条状,并使叶子形成黄驳斑,提早衰落。根据文献记载:浙江省黑尾叶蝉在紫云英和杂草上越冬,在苦楝树上还未发现;现根据我站的观测,10月间在水稻黄熟期,平均每张苦槐树叶片有5—8只成、若虫。11月初,随着苦楝树的叶子枯黄,紫云英的发芽出土,苦楝树上虫口下降,平均每张叶片为2—3只,紫云英上虫口逐日增加。因此,我们认为,黑尾叶蝉在苦楝树上是一种中间寄主,是水稻黄熟期到紫云英出土前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带毒率。用戊二醛二步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抗血清丙种球蛋白的结合物,用ELISA法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黑尾叶蝉388头,测定结果与常规生物接种测定比较,其符合率为92.7%。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带毒率。用戊二醛二步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抗血清丙种球蛋白的结合物,用ELISA法检测水稻普通矮缩病传毒昆虫——黑尾叶蝉388头,测定结果与常规生物接种测定比较,其符合率为92.7%。  相似文献   

12.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是我省水稻上的两种主要害虫。前者主要为害晚稻,如防治不善,会严重威胁水稻的  相似文献   

13.
黄岩地区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灭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us Failén)、褐飞虱(Nilaparvata oryzae Matsumura)和白背飞虱(Sogata, furcifera Horvath)。早稻以灰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稻叶蝉种类繁多,共中为害较重的有黑尾叶蝉(Nephote-  相似文献   

14.
<正> 黑尾叶蝉是水稻害虫。全世界计有10多种,但各地所发生的种并不一致。过去仅根据外形、体色进行鉴定,未采用雄性外生殖器作为判别依据,因而长期来造成种类错乱,种名混淆,变更不一,难以确定。 近年来国内有人在黑尾叶蝉种和型的问题上提出看法,即认为目前世界上有二个公认的种,实为一个种的二个生态型,引起了大家注意和研究。据我们研究发现,黑尾叶蝉在某些体色特征上常有变化,不能作为鉴别种的重要标志,这些是在种类问题上带来的新内容。综合上述两方面情况,根据国际研究进展,将我国至目前已发现的4种黑尾叶蝉的学名加以明确;为4个种的鉴别提供资料;并为种型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5.
黑尾浮尘子,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直接危害水稻,同时还传播水稻病毒病(如黄矮病、普通矮缩病),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我所从1973年下半年起,学习外地应用微生物灭虫的先进经验,开始用白僵菌防治水稻黑尾浮尘子的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用的菌种主要是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的“208”和我所在本地分离的“洪52”菌株等。 白僵菌对黑尾浮尘于的寄生效果,在室内经多次反复试验,一般都在83.3—100%。  相似文献   

16.
荧光物示踪检测主要稻虫对水稻危害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主要稻虫在水稻的秧茵、分蘖、壮苞3个不同生育期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6种质量浓度15,10,5,1,0.5,0.1mg/L中,所测稻虫荧光物含量(μg)/鲜质量(g)在15,0.5,0.1mg/L下有显著较高的数值,与水稻荧光和吸收曲线相符,4种稻虫在水稻3个生育期的荧光示踪摄食量比较发现,稻给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荧光示踪摄食量分蘖期显著高于秧苗期;壮苞期的褐飞虱显著高于分蘖期的白背飞虱。在水稻秧苗期,稻纵卷叶螟幼虫蒌光示踪摄食量显著高于黑尾叶蝉;分蘖期稻纵卷叶螟幼虫与白背飞虱,黑尾叶蝉与白背飞虱荧光示踪摄食量均有显著差异,而稻纵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其大小顺序依次为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7.
为害水稻的几种叶蝉、飞虱卵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条黑尾叶蝉N.apicalis Mots.、大白叶蝉Tettigo-niella spectra(Distant)、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Mots.、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 Mots.、褐稻虱Nilaprvata lugens St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Fall.)等均为水稻重要害虫,有些还是传播病毒的媒介,造成水稻病害和损失。 为便于基层植保员在调查测报中,对上述几种虫卵的比较识别,现将其产卵部位、产卵痕迹、卵粒排列等情况列表及图如下: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个用氯仿处理,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提纯净化水稻普通矮缩病病毒的简便方法。纯化的制剂免疫兔子后获得的抗血清用环状沉淀法测定,一般效价在1:4000~1:16000。应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测定经卵传毒黑尾叶蝉的带毒率,与生物测定结果相比,符合率约86%。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个用氯仿处理,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提纯净化水稻普通矮缩病病毒的简便方法。纯化的制剂免疫兔子后获得的抗血清用环状沉淀法测定,一般效价在1∶4000~1∶16000。应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测定经卵传毒黑尾叶蝉的带毒率,与生物测定结果相比,符合率约86%。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 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 XS110)对稻叶蝉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蝉类主要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frons (Stål)和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chulsky组成, 其中黑尾叶蝉是优势种。虽然3种叶蝉的种群密度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有所不同, 但是转基因水稻对3种叶蝉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年份, 黑尾叶蝉成虫、 若虫及其两者总密度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存在差异, 大多数年份, 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 (P>0.05)。另外, 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种群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也相似。综合评价认为, 本供试转基因水稻品系G6H1对稻田稻叶蝉种群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