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肖沟遗址位于湖北省郧阳区安阳镇钟家河村,埋藏于丹江口库区汉江左岸第二级堆积阶地,遗址所在地三面环水,北靠低山。2010年10月-12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 m~2,出土石制品413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断片和碎块碎片等。古人类利用河流砾石,就地取材加工石制品;硬锤锤击是主要剥片方法;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边刮器为主要类型。石制品特点显示石片工业特点。石制品类型以石片类和断块类为主体,石制品拼合率近10%,是一处原地埋藏的古人类遗址。通过与丹江口库区相关旧石器遗址的比较,结合地貌地层特点,推测该遗址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水牛洼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是汉水流域一处同时具有旧石器早期与晚期文化层的重要遗址。2010年3~4月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675m2,共获石制品301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晚期。遗址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出土石制品246件,属晚更新世;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55件,处于中更新世。下文化层石制品特点显示了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特点,而上文化层却出现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泥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于山东省日照市丝山东麓的黄土台地中,2006年发现,2011、2012年进行复查和试掘,2013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50 m2。遗址文化层厚约1.2m,位于地表下3-4m处,经光释光测定,文化层的年代为54-59 kaBP。本次发掘出土有编号的石制品1876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锤、工具、断块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碎屑类石制品。石料主要为脉石英和安山岩两种,大多就地取材。石制品类型以石片、断块为主,石核有一定比例,石锤上的打击痕迹明显,工具数量较少,以简单加工的刮削器为主。石制品的剥片、加工技术均为硬锤直接打击法。初步分析表明黄泥梁遗址为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制作场所。  相似文献   

5.
石沟遗址是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北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96年。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遗址C区进行发掘,出土51件砾石、249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碎屑。石制品的大小、风化和磨蚀程度表明,遗址曾受到较弱水流的干扰后被迅速埋藏。石制品原料以白云岩、燧石和安山玢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类(完整和不完整石片)、断块、碎屑和石器类(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使用石片)。剥片和修理技术均以锤击法为主;仅发现的1件砸击石片表明可能也存在砸击技术;石器加工较为简单,显示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的技术特征。石沟遗址C区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的石器工业,探索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生存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家镇旧石器遗址1998年出土的石制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家镇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第Ⅲ级基座阶地内。1995年和1998年经过两次发掘,揭露面积456m2,出土石制品2500余件,其中1998年在B区发掘出土石制品71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古人类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运用锤击法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毛坯多为石核和完整石片,砍砸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可能与冉家路口遗址同时,处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城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碎屑(石/骨)等。遗址共有分4个文化层,包括第5,第4C,第4B和第4A文化层; 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 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 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 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 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36ka-43ka BP(未校正)之间。  相似文献   

8.
东营坊遗址位于天津蓟县境内。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m2,出土石制品90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的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剥片采用锤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文化层底部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结果,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库区宋湾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宋湾村三组, 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9年3~4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800㎡, 出土石制品353件。石制品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类和断块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 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 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中型居多; 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 刮削器是主要类型; 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两侧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面貌, 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小型刮削器和石片等北方石片工业的元素。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西沟湾1号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AMS-14C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1-3.4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点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掘面积约27 m2,出土石制品218件,其中41件可以拼合为14个拼合组,拼合成功率为18.8%;其拼合关系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大类型,其中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石核与石片、石片与石片、石片与断块以及石锤与断块四大类。石制品的打击特征以及部分拼合组的剥片序列分析显示,西沟湾1号地点剥片方法为硬锤锤击法,石核剥片主要通过台面或剥片面的转向以实现对原料的多次开发和利用,剥片程度较高;综合各拼合组的空间分布状况,较高的石制品拼合率以及大多数石制品表面和边缘较为新鲜锋利的保存状态等信息,推测该地点在埋藏过程中受到的扰动程度较小,人类行为应是遗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东坡遗址发现于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泥河湾层, 东距虎头梁村约800m。该遗址于2001年试掘了4㎡, 出土石制品32件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石片和断块居多。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层, 主要有流纹岩、石英闪长岩、燧石、石英和板岩等, 以流纹岩和石英闪长岩居多。经ESR方法测定, 遗址的年代为321±15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2.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a first-order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which enabled tracking early human evolution in East Asia. However, to fully understand how well early humans were adapted to climate change, a truly precise dating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is required. Here, we established a high-resolution astronomical timescale for the Xiantai and Donggutuo fluvio-lacustrine succession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Nihewan Basin employing low-fiel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 as a climatic indicator, aiming to further refine the ages of the Xiantai, Donggutuo and Maliang Paleolithic sites. Starting from an initial age model constrained by geomagnetic reversals, larger-scale χ cycles were firstly tuned to orbital obliquity using an automatic orbital tuning method. This first-order tuning was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ly tuning χ to both obliquity and precession. The finally tuned χ records can be correlated almost cycle-by-cycle with the quartz grain-size record of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 and the marine δ18O record. The astronomically estimated age of the Xiantai Paleolithic site is ca. 1.48 Ma, corresponding to paleosol layer S20 of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or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49, an interglacial period. The astronomical estimate for the Donggutuo Paleolithic site ranges from ~ 1.06 Ma to 1.12 Ma, corresponding to paleosol/loess layers S11-S12 or MIS 31-33, spanning both interglacial and glacial periods. The astronomically estimated age of the Maliang Paleolithic site is ~ 0.79 Ma, corresponding to loess layer L8 or MIS 20, a glacial period. This astronomical finding further implies that early humans may have permanently occupied China as far north as 40oN since at least 1.1 Ma, and before this time the occupation may be intermittent.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的开展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使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的记录方法更加多样化、提取的遗存信息更加科学化、综合化。本文以周口店遗址和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历史为主线,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变革;以东谷坨遗址的新发掘为例,介绍该遗址发掘和记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方法,呼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4.
泥河湾盆地因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湖相地层、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而广受关注。盆地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被学术界称为“东方奥杜韦(Olduvai)峡谷”。由于缺乏合适的年代测定方法,许多重要的遗址,尤其是中更新世时间段的遗址缺乏年龄数据,如三棵树遗址,使得旧石器遗址研究少了时间轴合理的年代学框架。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年技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地质学界的广泛认可。对于中更新世遗址年龄的测定,ESR测年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石英Ti-Li心ESR法对三棵树遗址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独立年代测定,得到三棵树遗址文化层的年龄为599±70 kaBP。该年龄对于了解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Nihewan Basin of China preserv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ccessions of Paleolithic archeological sites in Eurasia. Stratified archeological sites and mammalian fossils, first reported in the 1920s, continue to be recovered in large‐scale excavation projects. Here, we review key findings from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Nihewan Basin ranging from ~1.66 Ma to 11.7 ka. We 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changes in stone tool technology over the long term. Though Pleistocene lithic industries from East Asia are often described as simple in character, re‐evaluation of the stone tool evidence from the Nihewan Basi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though periodic, innovations and vari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through time, indicating adaptive and technological flexibility on the part of hominins. Synthesis of paleoenvironmental and archeological data indicate changes in hominin occupation frequency in the Nihewan Basin, with chronological gaps suggesting that continuous presence in high, seasonal latitudes was not possible prior to th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6.
王法岗 《人类学学报》2016,35(3):331-342
南山边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北缘,于2013年的旧石器调查中发现。随后的试掘中,出土石制品38件,动物化石3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残片、断块等,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主工业类型。石制品位于泥河湾层中下部,根据地层对比,与大长梁地点、小长梁遗址、照坡遗址、葡萄园遗址等属于同一层位,时代相同,由此在台地北缘形成一处面积广阔、时代接近、分布集中的遗址区,为探讨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活动范围、栖居模式、遗址功能分析等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7.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1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107万年 ,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8.
泥河湾盆地东端的岑家湾台地西北缘是盆地内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2007年春夏, 笔者在该地区方圆5km2的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在许家坡至水草湾、麻地沟以及官厅村至钱家沙洼等处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 获得石制品68件, 动物碎骨47件。石制品个体较小, 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从地层发育和对比判断,麻地沟一带地点大致与东谷坨文化层同期, 官厅村西南地点则与后沟文化期相当。其中庙梁沟、沙梁、麻地沟E2和E3地点具备进一步发掘前景。此次调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东端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对探讨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的生存方式和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石制品原料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水生 《人类学学报》2003,22(2):121-130
本文通过对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诸遗址中石料产地的调查和石制品颜色、质地及表面状况的分析后认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人类选择石料方式变化主要发生在旧石器晚期的早段和晚段之间,在此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选择石料主要在遗址附近,各遗址的石料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但遗址中的一些优质石料可能来源于10多公里之外的地区;而在旧石器晚期早段,在基本继承这一特点的前提下,仅有很少量的石料输送距离达数10km;石料被带到遗址之前一般并不进行粗选,多是直接进行打片。在此之后,人类对石料的选择则表现出刻意的追求,优质石料大量被输送到数10公里之外,而且石料在输入到遗址之前一般要经过精心选择,与前一阶段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20.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谢飞 《人类学学报》1991,10(4):324-332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异常丰富,在约180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各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三十余处,这些发现为该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的科学资料。盆地内小石器文化传统贯穿始终,从早到晚旧石器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存在细石器技术传统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