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正>有一类植物,既能提取优质纤维,生产诸如麻绳、纸张、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又能制作"蜜水"饮料、酿制堪称国酒的美酒,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可谓浑身是宝,它们就是龙舌兰。龙舌兰(Agave americana)原本是指龙舌兰属(Agave)的一个种,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龙舌兰不仅仅指这一个种,而是对常见栽培的龙舌兰属植物的统称。龙舌兰属植物的家乡离我们非常遥远,远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的热带干旱及半干旱的地区。原产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龙舌兰属植物极具个性化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特征,使其成为一类充满神秘色彩的植物。  相似文献   

2.
1 植物名称 兰属植物昌宁兰[Cymbidium changningense(X.M.Xu)Z.J.Liu et S.C.Chen],又名白赤舌、白玉蝉兰。  相似文献   

3.
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y)属龙舌兰科龙舌兰属,原产美洲,现已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和西南,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一般经过十余年的营养生长之后,抽一高大花轴,顶生无数花朵,大多不育,花落后,花轴上着生很多珠芽,全株植物随即逐渐枯死。珠芽落地,另成新个体,继续繁  相似文献   

4.
血竭及其原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竭,又名麒麟竭,是名贵的传统中药,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提取血竭的原植物已知包括龙舌兰科的龙血树属(Dracaena)、棕榈科的黄藤属(Daemonoropus)、大戟科巴豆属(Crofon)、以及豆科的青龙木属(Pterocarpus)等属中的十余种植物。在国外,血竭多称为龙血(Dragon’s blood),非洲用龙舌兰科的龙血树属的树干割取血竭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而用棕榈科植物黄藤果实  相似文献   

5.
为了理清丝兰属(Yucca)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进行丝兰属植物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构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无刺龙舌兰(Y. treculean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合丝兰属现已发表的叶绿体基因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基本结构、重复序列、边界收缩与扩张以及序列变异分析等在内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基因的类型及数目相近,种间基因组结构比较保守;从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多条重复序列,其中SSR位点多是由单核苷酸、双核苷酸和四核苷酸组成,且偏好使用A、T碱基;根据核酸多态性指数π≥0.008,在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出了psbK-psbl-trnS-GCUrpl20-rps12ccsA-ndhD 3个高变异区域;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LSC+SSC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确定了6种丝兰属植物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其中无刺龙舌兰与克雷塔罗丝兰(Y. queretaro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测序获得了无刺龙舌兰叶绿体基因组,揭示了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明确了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丝兰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观察细胞白色体的材料在实验教材中都有介绍,如洋葱头、鸭跖草、白菜心、玉簪等。但大多数材料的白色体分布不集中或白色体小,不易观察。经多年摸索,我们找到了一种较理想的材料——金边龙舌兰。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 var. variegata)属龙舌兰科,生命力强,耐旱耐寒,极易栽培,在实验室窗台上栽一两盆,可随时取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植物增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北京植物志》未记录的植物计31种、3变种、1变型。其中26种、3变种为北京植物区系新记录;4个属(水龙骨属、银穗草属、珊瑚兰属、虎舌兰属)为北京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的兰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楷永 《生命世界》1993,20(2):23-23
一、兰科植物在青藏高原的种子植物中是大科之一,共有99属,474种及9变种.属占我国国产属总数的61.5%,地生型54属,附生型37属,腐生型8属.种数占我国国产种总数的46.5%,属中含超过20种的属有:虾脊兰属、羊耳蒜属、杓兰属、舌唇兰属、玉凤花属和石豆兰属,含10-20种的属有石斛属、毛兰属、角盘兰属、无柱兰属、阔蕊兰属、红门兰属、贝母兰属和对叶兰属,而仅含1种的属有43属,含2种的属有15属.兰科植物在本地区的分布是以横断山  相似文献   

9.
以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等12种植物病原菌为供试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对77种植物的95%乙醇提取物在200μg/mL下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有15种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华山姜、硬骨藤、龙舌兰、红蒜、大花哥纳香、海南草珊瑚对至少一种菌的抑制率在50%以上,版纳青梅、大果巴戟、华山姜等8种植物提取物对至少三种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红蒜提取物对百合炭疽病菌、海南草珊瑚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以及龙舌兰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1.4%、70.7%、76.6%,与阳性对照抑制率相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广西兰科植物二新记录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营  邹春玉  蒙涛 《广西植物》2018,38(11):1475-1479
该文报道了广西兰科(Orchidaceae) 2个新记录属,即鹿角兰属(Pomatocalpa Breda)和独花兰属(Changnienia S. S. Chien)。鹿角兰属植物共有13种,中国分布有2种,广西首次记录到该属的台湾鹿角兰[Pomatocalpa undulatum (Lindley) J. J. Smith subsp. acuminatum (Rolfe) S. WatthanaS. W. Chung];独花兰属为单种属,仅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S. S. Chien) 1种,该种为中国特有种,广西首次记录。该文还提供了新记录属和种的形态描述和图片。  相似文献   

11.
碳中和是指CO2"零排放",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碳汇等途径,抵消各类活动所产生的CO2的排放.微藻是含有叶绿素a的原生生物,可以利用太阳能通过浓缩机制(CCM)进行光合作用高效固定CO2、通过异养同化作用转化固定有机碳.微藻生物质可转化为生物燃料、生物材料及生物肥料等,实现对传统化石燃料、塑料及化肥等的替代....  相似文献   

12.
国外动态     
借助阳光将CO2和H2O变成生物燃料,美国杰能科尝试采用生物异戊二烯生产燃料,用生物技术改进树木性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从石蒜科龙舌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并介绍了。一些植物和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藏兰科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龙  李剑武  王程旺  金效华 《广西植物》2018,38(11):1440-1445
中国西藏东南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的交接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尤其是位于该地区的墨脱,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差,使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且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结构复杂。该文报道了西藏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属3个,即线柱兰属(Zeuxine)、爬兰属(Herpysma)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新记录种27个,即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爬兰(Herpysma longicaulis)、小花槽舌兰(Holcoglossum himalaicum)、西南齿唇兰(Anoectochilus elwesii)、窄唇蜘蛛兰(Arachnis labrosa)、短足石豆兰(Bulbophyllum stenobulbon)、尖角卷瓣兰(B. forrestii)、南方虾脊兰(Calanthe lyroglossa)、泰国牛角兰(Ceratostylis siamensis)、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格力贝母兰(Coelogyne griffithii)、云南贝母兰(C. assamica)、斑舌兰(Cymbidium tigrinum)、梳唇石斛(Dendrobium strongylanthum)、狭叶金石斛((D. angustifolium)、厚唇兰(D. mariae)、粗茎苹兰(Pinalia amica)、垂叶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绿花斑叶兰(G. viridiflora)、狭叶羊耳蒜(Liparis perpusilla)、小花羊耳蒜(L. platyrachis)、三裂羊耳蒜(L. mannii)、镰叶鸢尾兰(Oberonia falcata)、阔瓣鸢尾兰(O. latipetala)、凹唇石仙桃(Pholidota convallariae)、大苞兰(Sunipia scariosa)、滇南矮柱兰(Thelasis khasiana)。这些植物新资料的发现,对于丰富西藏植物种类以及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 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ITS和叶绿体基因片段matK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属与Stichorkis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Stichorkis属;沼兰属(Crepidium)和无耳沼兰属(Dienia)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Z.J.Liu)。  相似文献   

16.
根据11a的野外实验对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42种植物的能量含量(含灰分)及其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不同植物种地上部分的能量含量在(13156±1141)J/g和(18141±527)J/g之间变动,所有物种的平均能量含量为(16899±840)J/g,种间变异系数4.9%。小叶锦鸡儿具有最高的能量含量。禾草的平均能量含量高于杂草。根据生活型和生长型,草本物种被进一步分组,能量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高禾草(17717±92)J/g〉豆科植物(17228±433)J/g〉矮禾草(17250±218)J/g〉其余杂草(16784±529)J/g〉半灌木(16719±69)J/g〉1、2年生植物(15911±1759)J/g。42种植物的能量含量和它们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它们在群落中的构成比例进行分组,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为权重,各组能量含量依次为:优势种(17740J/g)〉伴生种(17244J/g。)〉偶见种(16653J/g)。高能量含量的植物更具竞争力,在群落中通常占据优势地位,而低能量含量的植物竞争力通常较弱,构成草原群落的伴生种或偶见种。  相似文献   

17.
高黎贡山兰花的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黎贡山兰科植物的生物地理学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兰科是高黎贡山种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包括75属265种。2.高黎贡山兰花起源于新、旧世界的热带和温带, 热带属占60%(45属),温带属占38.67%(29属),包括2个云南特有属。但是,高黎贡山兰科植物与地中海地区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十分微弱。3.高黎贡山的兰花以地生兰为主。这里,57.33%(43属)为地生兰,而附生兰和腐生兰仅分别为31属和3属。4.兰花物种的分布区式样表明高黎贡山兰花以温带兰为主 温带兰占总种数的69.43%(184种),包括东亚成分即滇西高黎贡山-东喜马拉雅分布的种和中国西南部特有种,它们是高黎贡山兰花区系的核心。5.高黎贡山兰科的特有现象在于1)具有云南二个特有属蜂腰兰Bulleyia和反唇兰Smithorchis;2)有高黎贡山特有种21个,如泸水兜兰Paphiopedilum markianum,贡山风兰Cymbidium gongshanense,贡山贝母兰Coelogyne gongshanense,热带附生兰——万带兰亚科在高黎贡山没有形成特有种;3)高黎贡山北段的特有种比南段丰富贡山有14种,腾冲仅有4种; 海拔1800~2100 m的梯度带特有种最多(13种);4)高黎贡山有云南特有种10种,其中小花槽舌兰Holcoglossum junceum是一个热带种,因为板块位移而来到了亚热带地域;5)高黎贡山的兰科植物中有19.25%(51种)是中国特有种,它们出现在高黎贡山,分布在云南其他地区和西南的一些省区。高黎贡山特有种,分布到高黎贡山的云南特有种和分布到高黎贡山的中国特有种一共为82种,占高黎贡山兰科总种数的30.91%, 兰科在高黎贡山是一个特有化程度很高的类群。  相似文献   

18.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 IT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 mat K 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 属与 Stichorkis 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 Stichorkis 属;沼兰属(Cre-pidium )和无耳沼兰属(Dienia )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 & 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 &Z.J.Liu).  相似文献   

19.
1 植物名称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 var. luteomarginata)。 2 材料类别茎段。 3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1/2MS(大量元素减半)。添加170 mg/L NaH_2PO_4。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培养基为:(1)BA 1.0 mg/L(单位  相似文献   

20.
生物黑炭对旱地土壤CO2、CH4、N2O排放及其环境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德才  张蕾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田昌 《生态学报》2015,35(11):3615-3624
采用土柱室内模拟的方法,通过添加0%、0.5%、2%、4%、6%、8%生物黑炭于土壤中,测定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探讨生物黑炭对旱地土壤CO2、CH4、N2O排放及其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模拟土柱培养期内,施用生物黑炭能显著增加CO2排放,且生物黑炭添加百分数(x)与CO2累积排放量(y)之间满足线性方程:y=12.591x+235.02(R2=0.834,n=24);当生物黑炭添加量达到2%及以上时,基本抑制了CH4的排放和显著减少土壤N2O排放,并显著减少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当其达到4%以上时,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降幅更大并趋于稳定,但施用少量生物黑炭(0.5%)可显著促进N2O排放,对减少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并无明显效果。生物黑炭表观分解率随其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少,生物黑炭添加比例越高,积累于土壤中的碳越多,从投入生物黑炭量与固碳量和减排比角度综合考虑,农业生产中推荐生物黑炭施用量为20 t/hm2,其固碳减排效果俱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