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植物中的多倍体现象及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发展而来的,但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有的只有1个染色体组,只存在单套基因,为单倍体;有的是含2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有含3个或3个以上的染色体组,为多倍体,还有其它类型的变化。为什么自然界中,多倍体的植物比多...  相似文献   

2.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它们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自然界存在真菌超过10万种.真菌在环境有机质降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了从原核生物到植物乃至动物的共栖共存.有些真菌能转化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有的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已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利益;有些真菌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如有的引起植物麦锈病的真菌,有的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皮肤真菌病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消灭和预防有害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真菌的免疫预防,化害为利,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3.
<正> 自然界除了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外,还存在许多非蛋白质氨基酸,现据统计已测分子结构的非蛋白氨基酸已多达400多种,其中在植物中发现的约有240多种、在动物中发现50多种,其余多存在微生物中,这些天然产物大都具有芳香或杂环的结构,存在于各种细胞或组织中,有的呈游离状,有的呈结合状,但并不存在于蛋白质中,它们大多数是蛋白质中存在的α-氨基酸的衍生  相似文献   

4.
<正>硅藻,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单细胞植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个盘子,有的像个足球,还有的像条小船。这些用肉眼无法分辨的小不点喜欢三五成群连接在一起,随着水流漂浮或者附着在其他物体的表面。从南极的冰湖到热带的大洋,再到寻常人家的水族箱,硅藻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它们还拥有许多高强的本领,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丰功伟绩"。不信。请往下看!  相似文献   

5.
四倍体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植物由于自然界某些条件的变迁,促其变为四倍体。而有的则是人工诱变成的,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四倍体新类型。四倍体在形态或生理上与二倍体都有很大差异。 1962年本所由丹东农科所、黑龙江省农科院  相似文献   

6.
杨琨 《人与生物圈》2013,(Z1):76-77
棕熊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成年棕熊可达四五百千克,是一种大型猛兽。我们一般只有在动物园里或电视节目中才能看到它们。然而在汗马自然保护区里,我却有过两次与它们近距离的"亲密接触"。2003年10月,我大学一毕业便来到了汗马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我的工作是负责保护区科普宣传,把保护区内珍贵的动物、植物和自然风光拍摄下来  相似文献   

7.
植物群落     
自然界的任何地段上,植物很少单独生长,它们通常是由同种植物的个体或不同种植物个体群居在一处。在这里,各种植物的个体数量多少不一,但在这群植物之间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对生存的空间、阳光、水分及营养元素的利用以及植物分泌物的相互作用,植物之间的附生、共生和寄生的关系来体现的。同时,这群植物还受生长地环境条件的制约。由于它们的存在,也逐渐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类群居在一起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皎洁的月光下,月季含羞绽放,在朦胧如纱的幻影中,显得格外娇艳,当你有心上前攀折,却不当心被茎上着生的刺扎破了手指——尽管有着柔弱的外表,花儿也常会给不速之客一个难忘的教训。事实上,在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植物标本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植物都带有刺,这些刺有的是植物体表结构外突形成的,有的是器官变态形成的;有的刺生在茎干,有的刺生在叶柄,有的刺生在果实上;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保护植物、抵抗干旱、攀援作用、帮助传播种子等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植物刺的类型丰富多样性,也体现了带刺植物在长期进化发展中对环境的适应性。为了帮助读者认识这些带刺植物,本文根据植物刺的发育来源、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相克相生孙智敏生活在自然界的植物,各自都有新邻密友,也有冤家对头。若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几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有的和睦相处,情投意合,成为“莫逆之友”;有的互助互利,相依为命;有的则是冤家对头,势不两立,互相“残杀”,不是一方被害,...  相似文献   

10.
一朵花的花粉通过一定的媒介作用被传送到同一株或不同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异花传粉.通常所说的异花传粉主要是指异株异花间的传粉,也有人只把异株异花间的传粉叫异花传粉.在自然界中,约有95%以上的植物是异花传粉植物.在这样众多的异花传粉植物中,是由谁来充当它们的"红娘"(即传粉媒介)呢?当然主要是昆虫、风,水等等.下面主  相似文献   

11.
在风和日丽的早春天气里,竞相开放的花朵可能会遇到霜冻;在骄阳似火的盛夏中,昂首挺胸的麦子可能会遇上狂风暴雨的袭击;在高温潮湿的气侯下,植物还可能遭遇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或土壤养分或水分的胁迫。总之,在植物的一生中,时刻都可能受到不同环境的胁迫。但在植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它们却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一谈起植物的运动,有些人就感到奇怪,因为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它们不总是固定生长在某一地方吗?怎么还会运动呢?的确,与能随意运动、到处捕食和逃避危险的动物相比,植物不论遇到何种危险或恶劣的气候条件,它们也不能像动物那样自由地迁移到安全的地方,以避免受到伤害。因此,植物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静止不动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不难想象,如果植物果真没有任何运动能力,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因为自然界出现对它们不利的严酷生存环境而被淘汰甚至灭绝,现在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如此生意盎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界,能发光的生物有某些细菌、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和鱼类,但能发光的植物却不多见。基因工程的发展使科学家了解到,生物冷光也是由DNA分子中的基因协调控制的基因工程学家已能把发光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培育出夜晚能发磷光或萤光的植物。  相似文献   

14.
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命元素来自自然界。迄今,人们已经确认约三十种生命必需元素,它们主要分布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及第五周期的钼和碘。此外,地球表面还存在六十多种天然元素,虽然按目前概念,它们属生命非必需元素(non-essential elements),但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生物效应。根据非必需元素对生物的不同效应,分为有益元素(benefitional elements)、沾染元素(contaminant elements)和沾染元素(或有毒元素)(toxic or polluting elements)三类。有益元素是指对生物有营养作用或能促进生物生长的元素,其中有的可能是必需元素。而在体内浓度不恒定,且生理效应尚未确定的元素,暂且定为(冫占)染元素。至于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叫做同位素二、同位素应用干植物营养研究中的意义三、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一些成就四、应用同位素时应有的一些认识一、什么叫做同位素自然界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环绕着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質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在原子核里質子和中子的总数就等于原子的質量数,各种不同的原子就形成了自然界中种元素。但是有的元素的原子質量完全相同,它们具有同等的电荷和相同的質  相似文献   

16.
治虫植物与植物农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由于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能驱避或杀灭农业害虫,被称之为治虫植物。例如万寿菊的根部分泌出一种根渗出液,对线虫有毒害作用,因而它能控制土壤线虫的危害。又如从印度谏枝叶和种子中提取出来的汁液,既可消灭200多种有害昆虫,又可杀灭一些螨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因此有人把它称之为杀虫治病的“能手”。科学研究证明,某些植物之所以能杀灭害虫,是因为它们的根、茎、叶、花或果实内含有一定量的杀虫物质。这些天然杀虫剂,有的是一种化合物,有的是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糖着类、有毒蛋白…  相似文献   

17.
自从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M.W.Beijerinck)首先提出病毒(virus)概念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微小、最简单的病原体。然而,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植物病理学家在探求一些植物疑难疾病的病因时,却令人欣喜地寻到了一类比病毒更  相似文献   

18.
植物的正常营养器官根、茎、叶,都有它自己形态和构造上的特征,学生一般比较容易辨认。可是,在自然界里,有些植物的营养器官却发生了变态,如枝卷须和叶卷须;枝刺和叶刺;块茎和块根等则容易混淆。针对上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组织学生按植物的器官变态种类和它们不同的生长季节,不失时机地先到野外观察、并采集标本,同时做好记录。然后进行整理、保存备用,以便进行研究、分析和鉴别。根据实地观察和采集的标本,可见到多种多样的变态器官,归纳起来有:刺、皮刺、卷须、根茎、块茎、鳞茎、各种花卉及捕虫器等等。依  相似文献   

19.
性决定是指个体的性通过基因或环境决定的机制。性分化指雌性或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它是由个体的基因修饰所决定。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统一的性决定机制,即性决定具有多样性:有的是由染色体系统决定;有的是由卵子受精与否决定;有的是由基因差别、体内激素,或环境因素决定等。  相似文献   

20.
理论开花期     
自然界很少有事物比植物在幼苗顶部的开花更简单的了,但是探索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困惑了植物生物学家将近6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