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龙  赵毅强 《遗传》2021,(3):226-239
动物驯化是将野生动物改变为能够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的过程。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内容,驯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驯化不仅改变了动物的野生状态,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性和文明进程。动物驯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包含驯化祖先是谁、驯化所产生的改变及驯化时间地点等。随着高通量基因组技术和对应分析方法的发展,目前研究动物驯化一般基于群体水平,在群体遗传学的框架下研究动物驯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本文总结了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群体动态历史、选择信号、基因交流等,着重介绍了基因选择初始时间和基因交流时间两个新的拓展内容及分析方法,概述了家猪(Sus scrofa f.domestica)、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绵羊(Ovis aries)和山羊(Caprine hircus)等几种主要农业动物近期驯化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动物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  相似文献   

2.
蔡新宇  毛晓伟  赵毅强 《生物多样性》2022,30(4):21457-4733
驯化动物伴随了人类上万年的进化历程。在驯化过程中, 家养动物表型和行为特征发生巨大改变, 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相适应。研究动物驯化问题对于了解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 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为生物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专注于动物驯化的初始阶段, 首先介绍了驯化起源的时间与地点、驯化途径和驱动因、驯化后的扩散和品种选育; 其次从驯化对象的角度着重介绍了考古学、分子和群体遗传学两方面的家养动物驯化起源的研究策略、优势与不足, 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 我们综合多方面的证据, 介绍了在中国驯化的家猪(Sus domesticus)和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以及其他主要家养动物考古和分子水平上驯化起源的研究进展。本文整合多种证据为家养动物驯化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晶  张亚平 《生物多样性》2009,17(4):319-329
动物的驯化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 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向畜牧的转变。开展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人工选择下动物的进化过程, 而且有助于开展家养动物的良种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 因此该研究领域受到了人们的长期关注。近年来, 随着更多考古证据的发现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人们对于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对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家养动物的野生祖先、起源地、起源时间、建群者大小和扩散路线等问题; 第二部分则涉及家养动物驯化的条件、过程、性状改变及其遗传机制等方面。最后指出了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孙英龙 《化石》2003,(2):5-6
20 0 1年 11月 5日至 6日 ,台湾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何传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祁国琴和她的丈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三位长期从事闽台考古和台湾海峡古人类古动物研究的专家 ,到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展室” ,联手进行“闽台化石考古研究” ,经过认真鉴定研究 ,惊喜地发现在 9支鹿角化石上有人类刻砍痕迹 ,证明了 4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进行活动 ,并与这些动物共生存。同时对两岸化石进行比较研究 ,一致认为东山岛收集的各种动物化石与台湾收集的各种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5.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6.
<正>动物驯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作的重要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绵羊(Ovis aries)作为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早期的研究证据显示,现代家养绵羊驯化自亚洲摩弗伦羊(O.orientalis)[1],其驯化约在8000~11000年以前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地区完成.驯化后的绵羊随着人类活动扩散至世界各地,在不断扩散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高强度的人工选择,形成多达1400余个绵羊品种.而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对于品种内、种群间的遗传模式与基因交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因此,对于整个欧亚大陆范围内地方绵羊品种  相似文献   

7.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如动物的潜穴、钻孔、爬痕、足迹等,它不同于生物硬体全部或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实体化石。  相似文献   

8.
名犬轶事     
名犬轶事彭学彦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在西班牙阿尔卑拉发现的14000年前的岩石壁画中,除绘有原始人、牛、马、驯鹿、班羚等动物之外,还有3只外形像狗的动物。从它那平伸向后的尾巴形态来看,尚处于半驯化状态。由此可见,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就开始驯化...  相似文献   

9.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本文是对该遗址2005—2006年出土动物化石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分析结果。灵井遗址中13%的动物骨骼表面有人工切割痕的产生, 其中切割痕位于长骨骨干部位的约占此类标本总数的98.45%; 同时,在具切割痕的长骨类化石材料中,属于食草动物上部和中部肢骨的分别为34%和41%, 属于下部肢骨的则仅为25%。此外, 灵井动物群中具敲击痕、火烧痕迹、人工使用痕迹的骨骼标本分别占全部观察例数的4.2%、1%、1.32%。总之, 通过对动物骨骼表面保留的上述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与统计分析, 并与埋藏学实验及其他考古遗址相关属性的对比, 表明古人类是这一遗址中大量脊椎动物肉食资源的初级获取者和利用者, 他们是导致这一动物群聚集形成的主要埋藏学因素。同时, 许昌人遗址中大量破碎动物骨骼的出现可能也与古人类敲骨取髓的取食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湖北郧县猿人牙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5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在湖北省郧县调查脊椎动物化石时,在该县梅铺公社杜家沟一农民家里保存的化石中发现了由龙骨洞出土的人的门齿化石一枚。同年5—7月、9—11月间,许春华等赴龙骨洞作了两次发掘,又获人类牙齿化石三枚,同时还发现了一件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石核及20多种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1.
家犬俗称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世界上饲养率最高的宠物。现代分子学研究已确认家犬由石器时代的灰狼驯化而来,是第1种被人类驯化的家养动物,并形成了繁多而丰富的品种,因此家犬的驯化和品系化一直以来都是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家犬与人类关系密切,甚至与人类有很多共患疾病,因此也成为关键的疾病研究模型。家犬不但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研究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家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都经历驯化而来,在自然和人工选择下,适应了当地环境和人类需要,形成了各类品种。驯化、自然和人工选择都会在基因组上留下选择信号。对这些选择信号研究,可以直接挖掘到功能基因,是目前最重要的功能基因筛选策略之一。当前已经对猪、鸡、牛、羊、狗等家养动物开展了选择信号研究,并挖掘了大量功能基因。本文主要概述了选择信号的种类和检测方法,简述其在家养动物中的研究,并讨论了选择信号分析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Sangshuania是真核藻类还是遗迹化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论述了产于蓟县高于庄组的盘绕带状宏观化石SangshuaniaDu,1986应是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其依据是:1)化石产于岩层内,而非层面上,有三维空间分布。2)化石多见于风化层内,许多风化产物使印痕轮廓清晰,而接近新鲜岩层则反差微弱。3)化石体系痕迹而非碳质膜,有机质成分也低,多为左型氨基酸,未形成对映异构体,受地表风化影响严重。4)化石体盘绕状,以顺时针展开为主,是动物行为习性的反映。5)局部见有横节是蠕动的遗迹,为此建新组合遗迹种Helminthoidichnitessangshuanensis,14亿年动物遗迹的确认,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4,(2)
正最早的柴达木兽化石发现于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材料稀少,并自1935年首次报道以来,一直再无此类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短吻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 brevirostrum),该项发现是相隔70多年之后的该类牛科动物的第二次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去年河北兴隆县克梨木文化站在该区一洞穴中发现了仓鼠、熊、狍、鹿、蝙蝠、鸟类以及小旋螺等化石,一些动物遗骸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据调查,兴隆境内的雾灵山发育有众多的石灰岩溶洞,这次化石的发现为今后在该区进行洞穴第四纪工作和寻找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和Theropithoan)、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sylvanas)。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非洲狒狒类(Papio和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1)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2)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3)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4)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因此,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动物和人类是怎样生病的?这不仅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而且对探讨古病理(研究古代人类和动物得病的原因和情况)以及了解古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况都可以提供十分宝贵的材料,因此古生物学、医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大自然留下的病历——病态化石。毫无疑问,许多带有病态的标本都被破坏了,但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也可以保存一些化石的病例。这些内科、外科的一系列病例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生病的现象是由来已久,而且是比较普遍的,这里仅就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中常见的病态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 ,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或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 ,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对其当前的研究焦点 ,如归属问题、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保存机制及分类命名 ,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同时 ,简要介绍了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要让死去的古人向我们说话,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呀呀说话的?人类的说话、思维等功能是否也在颅骨化石的某个地方留下了哪怕是极细微的痕迹呢?这些遥远年代的颅骨化石本身是否能告诉我们些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