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至2009年共35例单膝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行关节镜下检查及清理术;B组13例,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改善情况。结果:关节镜治疗组22例病例中无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关节镜治疗组在Lysholm、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膝痛风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有较显著的特点,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为药物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分期及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效果。方法:将74例81膝骨性关节炎应用自行设计的关节镜下分级方法分为4级,并分别手术进行术后疗效观察。结果:1级21膝,优良率100%;2级23膝,优良率78.26%;3级25膝,优良率56%;4级12膝,优良率33.33%。结果 Wilcoxon秩检验,T=4.84,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分级,对于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差异显著。有助于手术适应症掌握,规范程序,避免手术盲目性及不必要损伤。  相似文献   

3.
冯会成  黄迅悟  孙继桐  胡明  常青 《生物磁学》2011,(10):1904-1906,1884
目的:探讨膝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至2009年共35例单膝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喀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行关节镜下检查及清理术;B组13例,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改善情况。结果:关节镜治疗组22例病例中无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关节镜治疗组在Lysholm、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膝痛风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有较显著的特点,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为药物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关节镜手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0例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常规关节镜手术,术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关节镜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LKSS评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患膝的屈肌、伸肌力进行等速测定;在术前及术后2周测定外周血及患膝关节液IL-6、TNF-α、MMP-3表达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LK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患膝伸肌PT、STW及TAE值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屈肌PT、STW及TAE值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IL-6、TNF-α及MMP-3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明显降低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关节的功能,增加患膝的伸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髁间窝撞击综合征致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患者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手术疗效的探讨。方法:2008年2月-2009年7月选择关节镜下确诊骨性关节炎伴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病人45例,对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结果:术后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明显改进,对其中42例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关节屈伸功能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48.7±13.1)分(差),术后平均(87.0±7.3()良),关节功能均获明显改善(P<0.001)。结论:髁间窝撞击综合征是导致该病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屈伸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对该病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OXFord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3例25膝。结果:23例患者(25膝)随访3-8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56.9分提高至术后93.3分。结论: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优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把握和手术技术的掌握,其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滑膜大部分切除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长期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5月.对19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大部分切除术,随访3-11年,平均随访6.5年,手术前后按Ishikawa标准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周:优良率为89.5%;术后半年:优良率为79.0%;术后6.3年:优良率为42.1%.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大部分切除治疗膝关节RA,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较差.关节镜下滑膜全部切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收治的KOA患者99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6,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和B组(n=53,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腓骨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膝关节相关角,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炎性因子变化,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低于A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则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术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相关角[股骨干与股骨双髁连线夹角(F角)、股骨胫骨角(FT角)、胫股关节间隙角(JS角)]均低于术前以及A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OA患者经关节镜下清理术、腓骨截骨术联合治疗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手术方案安全且可改善患者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OXFord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3例25膝。结果:23例患者(25膝)随访3-8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56.9分提高至术后93.3分。结论: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优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把握和手术技术的掌握,其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关节镜联合康复支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关节镜联合康复支具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VAS评分变化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7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805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1β、MMP-3、IL-6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康复支具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抑制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下有限清理与广泛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行膝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对照组行广泛清理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手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0.00%(32/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4±14.8)h及(8.9±4.3)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6±16.9)h及(15.6±6.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术后Lysholm评分为(73.2±12.3)分,与对照组的(73.7±11.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2例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研究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与广泛清理术疗效相当,但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前踝撞击征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对前踝撞击征的诊疗价值。方法:采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平均39岁(18~72岁)。左踝16例,右踝17例。病史6个月至20年,有运动损伤史13例,踝关节扭伤病史17例,踝关节骨折史3例。临床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和下蹲活动受限。X线片显示胫骨前唇和距骨骨质增生,MRI显示距骨软骨损伤,踝关节腔内积液。采用局麻关节镜下骨赘磨削,滑膜切除,踝关节清理术。结果:随访33例,平均时间35个月(4个月-6年)。术后踝关节背伸活动功能正常,按照McGuire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前平均55分,术后平均80分,术后提高了25分。优13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8%。结论:局麻下踝关节镜骨赘切除、滑膜刨削和软骨修整可有效解除踝关节撞击症状,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于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7~45岁,平均22.3岁;右膝6例,左膝5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前交叉韧带(ACL)和外侧副韧带(LCL)。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于2周后I期愈合。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24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2.2±3.5,升至84.5±6.2分,其中A级9例,B级1例,C级0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有术前的41.7±6.5分,升至82.3±10.3分。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膝关节稳定和活动范围,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保留韧带残端对ACL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3月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ACL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163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103例为非保留残端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前、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膝关节患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检测时间点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保留残端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低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中保留残端可加快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速度,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Altered joint motion has been thought to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osteoarthritis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quantified knee kinematics after ACL injury and reconstruction, there is limited in vivo data characterizing the effects of altered knee motion on cartilage thickness distributions. Thu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artilage thickness distributions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L reconstruction: one group in which subjects received a non-anatomic reconstruction that resulted in abnormal joint motion and another group in which subjects received an anatomically placed graft that more closely restored normal knee motion. Ten patients with anatomic graft placement (mean follow-up: 20 months) and 12 patients with non-anatomic graft placement (mean follow-up: 18 months) were scanned using 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 These images were used to generate 3D mesh models of both knees of each patient. The operative and contralateral knee models were registered to each other and a grid sampling system was used to make site-specific comparisons of cartilage thickness. Patients in the non-anatomic graft placement group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artilage thickness along the medial intercondylar notch in the operative knee relative to the intact knee (8%). In the anatomic graft placement group,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storing normal knee motion after ACL injury may help to slow the progression of degeneration. Therefore, graft placement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arthritis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凋亡酶的半胱天冬酶3 (Caspase 3)、促炎细胞因子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酶-13 (MMP-13)的表达水平,来说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软骨细胞的软骨变性和骨性关节炎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通过探讨软骨降解程度与损伤时间或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常人(n=5)和ACL破裂患者(n=42)软骨细胞中IL-1β、IL-6和MMP-1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13和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分别得出MMP-13、IL-6、IL-1β基因表达与软骨缺损分级,MMP-13、IL-6、IL-1β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软骨降解程度与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正常相比,ACL损伤的软骨细胞中,MMP-13、IL-6、IL-1β和Caspase 3的表达水平有显著上调。在ACL缺陷患者中,与ACL缺陷未到18个月的患者相比,在超过18个月的患者中发现MMP-13明显上调,而超过10月的患者软骨细胞中IL-6和IL-1β表达水平要高于未到10个月的ACL缺陷患者。同时,IL-1β、IL-6和MMP-13表达水平和软骨损伤或病人的年龄之间没有关联。研究发现,软骨细胞凋亡、炎症和分解代谢因子水平的升高与损伤时间有关,并可能导致ACL损伤后软骨退变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因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入院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4例,行UKA手术,对照组45例,采用TKA手术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术后膝关节疼痛均明显改善,组间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3,P=0.250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HSS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111.2±18.8)度高于对照组的(98.6±14.7)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87.6±13.7)分高于对照组的(73.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膝关节屈曲至90度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303,P=0.024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UKA与TKA均能取得一定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但UKA临床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予以保守治疗以及外科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治疗效果,以探讨其合理的干预方法。方法:选 取我院2009 年1 月-2013 年12 月间收治的50 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患者,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 为保守治疗组17 例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组33 例,手术方法为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后的KSS 评分情况,HSS评分、膝关节优良率。 结果: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的KS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外科手术组患者的HSS 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保守治 疗组,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了100 %(33/33),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35.29 %(6/17)的优良率,组间比较有统 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保守治疗可能不会对疾病的进展起到干预作用,而明确诊断的患者行全 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