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 目的 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中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 2005年以来定期调查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根据调查和反馈的结果不断改进干预措施。积极使用计算机网络和HIS的后台管理进行干预,同时将查出问题反馈给手术医生等一系列干预措施。结果 通过连年的综合干预,围术期抗菌药物带入手术室使用率从51.19%上升到97.33%,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合格率从25.03%上升到79.68%,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平均天数I类手术从5.49天下降到1.72天,II类手术从6.29下降到3.79天。结论 多部门联动、综合干预、持续改进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2013年3月、5月医院外科手术病历728例作为非干预组;调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全院外科手术病例742例作为干预组。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31.6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9.03%,且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并未出现增长。术前0.5~2h用药率由整治前的81.59%升高至100%(P <0.05)。专项整治后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长由5.72天降至1.56天。整治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明显提高。结论 医院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某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方法对某院干预前(2012年6~8月份)出院的32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和干预后(2013年6~8月份)出院的32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得到改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由51.22%上升至68.44%。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通过药学干预达到改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至2011年12月病例1680份,抽取甲状腺/乳腺/疝气/闭合性骨折I类切口手术病历100份,分析治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病原送检率、DDDs、DUI及I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治理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分别为68.50%、49.8DDD;治理后分别为56.2%、37.8DDD,显著降低(P<0.05)。治理前有四种抗菌药物DUI>1,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唑啉>头孢呋辛;治理后有两种抗菌药物DUI>1,依次为磺苄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理后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略为下降,疗程符合率、用药合理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基本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方案》要求。但在某些方面,如I类切口使用率、疗程、用药选择上需要持续改进,应加强对I类切口的监管力度,以确保用药的经济、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探讨我们所在医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三种Ⅰ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12年6~11月出院的三种单病种255例Ⅰ类切口患者手术资料,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结果:255例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6.27%,证实我院通过整治活动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下降,用药合理性呈现持续改进的良好趋势.结论: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能够明显改善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1963例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使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研本院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眼科2008年归档病例进行围术期用药调查,用表格形式进行统计。结果:1963例进行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其中1946例(99.13%)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首次给药时间为术前0.5-2小时221例,术前24小时114例,术后当日1611例;预防性用药病例术后1-3天停药428例,4-6天停药1235例,大于等于7天停药283例。使用青霉素类293例;喹诺酮类325例;头孢3代939例;头孢4代112例。结论: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属清洁手术,围术期存在抗生素滥用和用药时间过长问题,提示眼科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管理亟待加强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 ——以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例

    

????? 目的 探讨 PDCA 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 PDCA 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干预计划、检查、总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 运用PDCA循环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PDCA 循环用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 目的 分析和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情况,研究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效果。方法 根据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的抗菌药物用药信息,对某三甲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手术预防用药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降低至6.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至49.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低至42.48;I类手术预防用药率降低至32.1﹪。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规范化应用,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2011年和2012年分别选取了241所医院进行调查。运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9月期间医院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天DDDs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从2011年至2012年,被调查医院的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整体变化不显著,联合用药情况仍普遍存在。且医院的规模与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显著关联性。结论 仍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以及对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抗菌药物使用培训等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探讨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干预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影响,为有效降低SSI的发生提供循证依据。以2013—2018年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住院的 8 916 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前 2 462 例,干预后 4 636 例,强化干预 1 818 例。采取综合性感染控制集束化管理与抗菌药物管理干预措施,分为干预前(2013—2014年)、干预后(2015—2017年)和强化干预(2018年)3个阶段,主要措施包括术前手卫生及患者准备、术中保温及围术期合理用药等。对骨科SSI情况及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实施感染控制的集束化措施与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后,手术患者SSI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58%下降至0.61%(P<0.05)。干预前、后及强化干预Ⅰ、Ⅱ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合理率分别为54.83%、79.82%和99.04%,时机合理率分别为51.99%、78.53%和89.97%,疗程合理率分别为52.98%、82.19%和91.97%,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及疗程的合理率明显改善(P<0.05),且平均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表明长期连续的综合性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护理干预。方法对502例在我院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从中抽取100例患者根据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502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38例(7.57%),共培养出病原菌35株。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最高(51.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所占的比例最低,均为2.86%,和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甲级愈合率(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0%),丙级愈合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相似文献   

12.
探讨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 826例进行分析,记录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观察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性。1 82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4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体质量指数、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层流手术室、接台手术、术中出血量、预防性抗菌药物、住院时间、术前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抗菌药物、入住ICU、营养不良、围手术期高血糖、侵袭性操作、备皮方式、术后引流、参观人员、切口分类、术前白细胞均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手术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方式、激素应用、全麻、手术季节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住院时间≥15 d、抗菌药物≥2种是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层流手术室是本院骨科无菌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0.05)。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掌握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控有助于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胆囊切除术中抗菌治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和开腹胆囊切除(OC),每组25例,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前及术后使用抗生素的例数及使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硝基咪唑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甙类.结论:根据病情发展,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的持续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的2010—2012为研究时间,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用药金额及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率、清洁手术术后24小时停药率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0.0%、64.4%和49.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73.3、58.2和37.9,抗菌药物用药金额占药费总额比例分别为21.9%、16.2%和11.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率分别为95.5%、91.0%和50.3%,清洁手术术后24小时停药率分别为11.0%、27.2%和42.0%。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9-2011年门诊用抗菌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我院HIS系统,得到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药物的消耗报表。采用用药频度分析(DDDs)及消耗金额排序比较的方法做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消耗的抗菌药物分别占门诊用药金额为17.95%、13.94%和7.99%;用药频度和消耗金额较大的有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而且排序每年有所变化。从抗菌药物DDDs排序来看,排序在前面的都是口服药,医生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给轻症感染的患者首选口服药,而对于重症感染则采取序贯疗法。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数据,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住院手术患者临床诊疗措施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该病的标准临床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平均住院日比临床路径要求的7天约高出1天,其中41.9%手术病例住院天数超出了标准住院日;约47.5%患者未在入院当天急诊手术;18个平均使用率在40%以上的检查项目中,有7个项目不在临床路径规定范围内;99.8%病例在手术中使用过全身抗感染类药,且67%的患者同时使用了2种及2种以上抗菌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实际诊疗措施和标准临床路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住院流程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住院检查检验项目和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制订更为细致且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并强化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肝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62例肝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调查。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5.81%;单用占75.00%;主要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和头孢曲松;用药途径以静脉以及口服 静脉为主;以治疗性用药为主,预防用药在住院患者中的总使用率为4.84%;细菌标本送检率仅为6.25%。结论减少预防性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可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对于复数耐药菌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提高细菌标本的送检率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十分重要;加强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知识更新和公众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8.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及住院天数,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不良反应,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来源、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给药的时机、使用的疗程、选择的种类、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等几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全院出院患者6622例的病案资料。其中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之前的患者3238例,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之后的患者3384例,分析分级管理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使用频次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降低,与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后一线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提高,二线、三线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与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分级管理后三联用药比例显著降低(P0.05),送检标本及检出阳性率较实施分级管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有效的限制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对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53例行剖宫产术的GDM患者,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血清PCT、HbA1c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和HbA1c对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253例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02%(38/253)。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年龄≥35岁、手术时间≥1 h、术中出血量≥500 mL、肛检/阴检≥3次、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比例和PCT、HbA1c高于非感染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低于非感染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 h、肛检/阴检≥3次、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PCT升高、HbA1c升高为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和HbA1c单独与联合预测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74、0.875。结论:手术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肛检/阴检、羊水污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PCT和HbA1c为GDM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PCT和HbA1c联合预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