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北京公园绿地夏季温湿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娇妹  李树华  杨志峰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72-1978
选取北京典型的城市园林绿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段不同覆盖率的乔-灌-草、乔-草型复层结构的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草坪型绿地作为对照,从水平和立体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测试,研究局部绿地的覆盖率、复层结构对环境的温湿效应.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时段,绿地的温度随覆盖率的增加而降低,当覆盖率达到或高于60%时,其绿地才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果;覆盖率较高的乔-灌-草复合型绿地给环境带来的温湿度的空间影响范围较大,乔-灌-草复合型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好于草坪.合理的绿化结构及植物配置能使城市园林绿地较好地发挥其夏季的降温增湿效应,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扬州古运河风光带不同绿地类型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夏季7:30至16:30,乔-草型和灌-草型绿地的气温均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最高值出现在12:00,但各时段的气温均低于对照点(园路)。绿地内的空气相对湿度随时间推移呈梯度下降的趋势,但绿地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高于对照点。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点相比,2种绿地类型均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且乔-草型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优于灌-草型绿地。此外,乔-草型绿地的垂柳(Salix babylonica L.)林中,距林地中心越远,林地的降温增湿效应越弱。  相似文献   

3.
西安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调查,将西安市片状绿地按种植结构分为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坪6种类型,并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光强、湿度、温度、噪音、空气中细菌数.结果表明,在片状绿地中,除草坪外,其他绿地均具有一定的遮荫效应,不同结构绿地遮荫效应依次为灌木>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草坪;各绿地也有明显的降温效应,降温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木>灌木>乔草>灌草>草坪;各绿地还有一定的增湿效应,增湿效应依次为乔草>乔灌草>乔木>灌木>灌草>草坪;各绿地也具有降噪效应,降噪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坪;各绿地在灭菌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灭菌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坪.相同种植结构的绿地中复层结构绿地的生态效益均大于单层结构的绿地.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65,自引:8,他引:57  
祝宁  李敏  柴一新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117-1120
将哈尔滨市的典型绿地分为片状绿地和带状绿地,按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坪等种植结构类型,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光照,温度、湿度及CO2浓度,结果表明,在片状绿地中,除草坪外,其它绿地均具有一定的遮荫效应,乔灌草、乔木、乔草和灌木结构绿地在降温、增湿和调节CO2浓度方面也均明显高于草坪,带状绿地在遮荫、降温、增温和调节CO2浓度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灌木结构地遮荫效应最强,乔灌结构绿地在降温、增湿、释氧固碳方面表现最佳,相同种植结构的绿地中片状绿地的生态效益大于带状绿地,片状绿地或带状绿地的复层结构生态效益均大于单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带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其他绿地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北京市西四环旁侧6块不同宽度带状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带状绿地宽度与温湿效益的关系,为城市带状绿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块不同宽度带状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d。结果显示:(1) 当城市绿地宽度为6m时,绿地内部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但降温效果不明显;当绿地宽度为16-27m时,绿地内部的降温增湿效果较明显;当绿地宽度为34m时,绿地内部的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当绿地宽度超过40m时,绿地内部的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且趋于稳定。经SPSS方差分析,6块绿地与对照间的温、湿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通过Duncan’S两两比较(P=0.05),认为城市园林绿地可以明显发挥温湿效益的关键宽度为34m左右(绿化覆盖率约80%),此时绿地已经表现出较佳的温湿效益;可以显著发挥温湿效益的关键宽度为42m左右(绿化覆盖率约80%)。(2)绿地对旁侧人行道的增湿降温效应存在一定影响,但由于其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规律不明显。 (3)根据3d内6块绿地平均温湿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作出夏季带状绿地温、湿度关系的回归方程Y(相对湿度)=184.721-4.038x(温度),温度每升高1.0℃ ,相对湿度降低约4.0%。  相似文献   

6.
夏季城市河流宽度对绿地温湿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北京市三环至五环附近7条不同宽度城市河流对其旁侧绿地温湿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城市河流宽度是影响绿地温湿效应的重要因素.当河流宽度为8 m时,绿地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但降温效果不明显;当河流宽度为14~33 m时,绿地降温、增湿效果明显;当河流宽度超过40 m时,绿地降温、增湿效果显著且趋于稳定.7条河流旁侧绿地与各自对照间的温、湿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显著发挥温湿效益的河流宽度为44 m.河流旁侧绿地夏季温度(x)、湿度(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173.191-3.247x,相对湿度每升高1.0%,温度降低约0.3 ℃.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滨河湿地公园秋季增湿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红娟  黄华芳  王健  张聪聪  左晓明 《生态学报》2014,34(17):5077-5086
滨河湿地公园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景观资源。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2012年10月10—12日和2013年9月27—29日、10月2、3、6日晴朗无风(或风速小于0.2 m/s)的天气条件下,在石家庄市太平河滨河湿地公园,选择不同结构的下垫面——水泥路面(宽约14 m)、乔-草绿地(宽约58 m)、灌木林(宽约22 m),对距地面1.5 m高度内的大气湿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并选择了面积相近、无植被和水体等环境因素影响的裸地进行了比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秋季白天各时段增湿效应的垂向和横向变化规律,分析了各类下垫面增湿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区的增湿效应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强,其相关系数可达0.8以上。白天以10:00—14:00气温较高时段增湿效应最明显,平均较8:00高4%左右,较18:00高8%左右;2植被的增湿效应在近地面处较强,而自0.2 m高度向上各监测高度段以公差为1%—2%的数列递减;3秋季白天,不同下垫面的增湿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灌木林、乔-草林、河流、水泥路面,其中灌木林较乔-草林的增湿效应强约5%—7%;4同一绿地,当结构和郁闭度无明显变化时,其增湿效应在相同季节基本稳定;5虽然秋季绿地增湿效应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弱,但绿地增湿效应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增湿效应的垂向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结构绿地的增湿效应差异等在不同季节仍具有一致的规律。滨河湿地公园不同结构类型区域的合理配置,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不同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仲  巴成宝  李湛东 《生态科学》2012,31(5):567-571
在北京市植物园选取1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温湿度记录仪对其温湿度进行测定,分别研究郁闭度、平均冠幅、叶面积指数与降温增湿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碧桃(Prunus persica Batsch.var.duplex)、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杂种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tulipifera)、杜仲(Eucommia ulmoides)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较好,而绦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楸树(Catalpa bungei)、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相对较弱。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郁闭度与群落降温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增湿效应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平均冠幅与群落的降温效应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增湿效应的正相关并不显著;叶面积指数对群落的降温效应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增湿效应影响不大。除此之外,其他影响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的结构特征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不同植被配置类型空气负离子效应评价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南宁城区、城郊绿地及农田开发区进行负离子含量的测定,找出不同植被配置类型空气负离子效应的差别。结果表明,就空气负离子而言,城郊大规模绿地的空气质量〉农田开发区〉城区;植被配置的复层结构(乔灌草)〉简单植被配置结构(乔灌、乔草、灌草)〉单一配置结构(草坪、稀乔、稀灌草)。溪流和瀑布对增加负离子浓度的作用显著。随着海拔和郁闭度的增加,空气负离子含量有上升的趋势。空气负离子含量随季节有一定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春季城区道路不同绿地配置模式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貌  张志强  陈立欣  刘辰明  邹瑞 《生态学报》2016,36(7):2076-2083
研究城市道路不同绿地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削减作用,是提高城市绿地大气污染治理功能绿地配置模式优化的重要基础。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3条典型主干道道路为对象,选取乔木、灌木、草本、乔-灌、乔-草、乔-灌-草6种典型绿地配置模式,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以及城市植被发芽、开花、展叶完成的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采用Dustmate便携式颗粒物采样器和NK4500手持自动气象仪分1.5m和3m两个高度同步测定距污染源不同位置的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小气候因子,分析不同绿地配置模式对颗粒物削减能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配置模式比单一配置模式下空气颗粒物浓度稳定程度高,其主要受风速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大绿地对其削减作用越强;地表覆盖程度是影响不同绿地配置模式对大气颗粒物垂直削减的关键因素,地表覆盖越好垂直削减效果越好,且垂直削减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草本、灌木对大气颗粒物的垂直削减作用比其他4种配置模式更好;由于受植被郁闭度、疏透度以及配置种类的综合影响,乔-草、灌木绿地配置对大气颗粒物的水平削减作用比其他4种模式更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应,在北京市郊国道边或市区内有代表性的绿化带设置30 m宽林带23个,测试不同类型林带对实时交通噪声、模拟交通噪声、白噪声和不同频率噪声(125~8 000 Hz)的降噪值,并分析了季节和距噪声源的距离对各林带降噪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林带的降噪效果有明显差异。对于实时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最佳的是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和油松-刺柏(Pinus tabulaeformis-Juniperus formosana)混交林,最弱的是旱柳(Salix matsudana)纯林;对于模拟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最佳的是刺柏-侧柏(Juniperus formosana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纯林,最弱的是旱柳纯林和加杨(Populus×canadensis)纯林;对于白噪声,油松纯林的降噪效果较好,银杏-圆柏(Ginkgo biloba-Sabina chinensis)混交林降噪效果较差。冬季不同林带对不同噪声的衰减效果总体上小于夏季,其中,针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纯林在夏、冬季对实时交通噪声和模拟交通噪声或白噪声的降噪效果接近。10 m宽林带的降噪值随距噪声源距离的变化而差异明显,离噪声源越近降噪效果越好。不同林带对中低频率(2 000 Hz以下)噪声的整体降噪效果优于对高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其中对500 Hz噪声的降噪值最大,对5 000和8 000 Hz噪声的降噪值最小。为了充分发挥绿化带的降噪功能,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公路绿化带建设中应优先选用针叶混交林或分枝高度较低且分枝多、叶片小而密集的树种;绿化带的宽度至少10 m且应规则种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绿化带结构对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将为城市道路绿化带格局提供依据。利用遮荫网模拟10、20、30 m隔离的道路绿化带,并模拟了3种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分别对各类道路微气候条件(风)及SO2、NOx、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风速小于2 m/s时,10 m和20 m间隔的道路绿化带会产生"微峡谷效应",使绿化带间隔内风速增加。10 m间隔的绿化带较其它两种绿化带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百分率更明显,且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大多正相关显著。12.5 m的模拟绿化带与10 m的间隔交替的绿化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非机动车道的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净化百分率与风速也大多正相关显著。不同结构道路绿化带会影响道路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非机动车道污染物浓度。城市道路绿带存在合理的绿带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带模式有效改善城市非机动车道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绿化带降噪机理及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目前绿化带降噪机理及不同配置模式的绿化带降噪效果的研究进展。从单变量和多变量两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绿化带降噪模型,普适性较差,精确性较低是目前已有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绿化带降噪模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可以使用非线性生态模型找出影响绿化带降噪量的主要参数,并分析主要参数与降噪量的关系,最终拟合出不同绿化带降噪量的非线性预测模型,从而指导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绿带作为管理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多个国家得以成功实践。首先对绿带的发展进行了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法兰克福绿带体系规划历程为研究内容,紧密结合绿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探索法兰克福不同城市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绿带规划方法。介绍以绿带促进城市转型、保护历史遗产的成功经验和以绿带控制城市扩张、构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多功能城市服务的规划策略。通过分析法兰克福绿带的发展过程与成功经验,认识到中国绿带建设的不足,为中国已有绿带更新和新的绿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上海不同城市空间尺度绿地的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焕然  王伟  樊正球  王祥荣 《生态学报》2011,31(19):5607-5615
基于CITYgreen模型,通过对1987、2000、2004和2008年4a的TM影像分析,从上海城市空间大尺度(上海市外环内整体)、中尺度(上海市外环内各行政区)和小尺度(上海市外环内各镇及街道)计算绿地年固碳和空气污染物去除两项生态效益,其中大尺度绿地的生态效益为:1987年为16722.58万元,2000年为8546.36万元,2004年为8161.48万元,2008年为968.47万元。继而利用基础统计学以及ArcGIS地统计分析扩展模块对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大尺度上分析,1987年至2008年,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拓展的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中尺度上分析,不同行政区绿地生态效益的浮动范围与变化趋势均不相同,中心城区外围的浦东区、宝山区、普陀区等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动幅度较大,而中心城区一直处于较低状态;(3)小尺度上分析,基于克里格插值的曲面拟合分析表明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出现回升。旨在通过模型拟合分析,完善上海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并为特大型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水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中心城区典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水库库容、常数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总库容偏低,但就整个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蓄积水量可观,达1.88×107 m3;土壤水分现存量较高,占总库容的75.7%,土壤剩余蓄水空间偏低;绿地土壤滞洪库容和有效库容分别占土壤总库容的31.6%和27.2%;而土壤死库容占总库容的44.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库存在差异:其中,乔木和灌木地土壤总库容、剩余蓄水空间均显著高于草地;灌木地土壤滞洪库容、有效库容均显著高于乔木地、草地;但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现存量、死库容差异不显著.建议通过降低土壤压实、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优化绿地植物配置来提高城市绿地土壤水库库容.  相似文献   

17.
边缘效应带促进红松生长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文杰  祖元刚  杨逢建  王慧梅  王非 《生态学报》2003,23(11):2318-2326
以一个经过12a边缘效应带处理的14年生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种宽度(4m,6m,8m)边缘效应带及保留带内红松幼树的光合日进程、碳素日积累量及相关生理生态学因子(光照、气孔导度、小枝木质部水势、叶片温度、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的研究,探讨了造成不同效应带和保留带内红松生长差异的光合生理生态学原因。结果:4m效应带光照不足引起的碳素日积累量过低导致红松生长较差,8m效应带气孔导度过低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导致了碳素日积累量低、红松生长较差。8m效应带引起气孔导度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过强光照引起叶片温度较高、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较大以及小枝木质部水势过低。研究认为,太宽的8m带和太窄的4m带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光合生理生态学的不适应,导致生长水平下降,6m宽度的边缘效应带是人工促进红松生长的最佳边缘效应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