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红花檵木花和叶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花和叶中分别鉴定出26和29个化合物,其占总面积分别为92.14%和73.97%。红花檵木花与叶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花比叶明显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从槟榔发黄果皮和青果皮中分别鉴定出29和21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9.18%和71.96%,从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中分别鉴定出20和15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7.47%和70.24%,发黄果皮和青果皮有8个共有成分,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有13个共有成分,四者有5个共有成分。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纳智 《广西植物》2005,25(3):261-263
用GCMS联用技术首次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白簕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一共分离出108个峰,确认了其中的81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50%,主要是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相似文献   

4.
椿叶花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3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的99.99%。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2-壬酮,芳樟醇,β-水芹烯。  相似文献   

5.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盛花期的香花秋海棠(Begonia handelii)雄花及其变种铺地秋海棠(B. handelii var. prostrata)雌花和红毛香花秋海棠(B. handelii var. rubropilosa)雄花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铺地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50.10,其次分别为碳氢类、醛类和酸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25.39、13.87、4.34;从香花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为21种,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57.12,其次是醇类、碳氢类、杂环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17.37、15.31、4.88;从红毛香花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44 种,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38.22,其次是碳氢类、醛类和醚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34.36、16.83、6.91。铺地秋海棠和红毛香花秋海棠香气成分较接近,富含具有清香、甘甜气息的芳樟醇氧化物等物质;香花秋海棠花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具有淡焦甜香气。  相似文献   

6.
臭茉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臭茉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离出49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4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17 %.  相似文献   

7.
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枸骨叶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从枸骨叶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1.30%。化学成分主要为植酮(19.64%)、二氢猕猴桃内酯(5.38%)、壬醛(5.10%)和六氢假紫罗酮(3.94%)。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元宝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首次研究元宝草叶及果实挥发油的成分,并比较它们的化学成分。方法:元宝草的叶和果实中的挥发油分别经同时蒸馏萃取的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水蒸气蒸馏、乙酸乙酯萃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元宝草叶及果实中分别鉴定了30和44种成分,各占挥发油的总量的85.13%和63.26%。叶与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