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徽黄山地区居民的超重/肥胖与膳食结构的关系,为当地居民超重/肥胖的膳食营养干预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黄山地区居住时间超过10年的家庭中选择200户,称重法记录包括1个休息日在内的连续3日膳食摄入情况,根据标准人日数求出平均每人每天膳食摄入量。从每个家庭中选1名40岁以上者,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及健康状况,规范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膳食因素的关系。结果:居民超重率为23.5%、肥胖率5.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蛋白质供能比过低(OR=1.325,95%CI=1.011~2.948)、脂肪供能比过高(OR=1.749,95%CI=1.064~3.69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高(OR=1.238,95%CI=1.057~2.853)以及食盐摄入量(OR=1.493,95%CI=1.270~1.755)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供能比过高(OR=1.281,95%CI=1.110~2.716)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对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腰围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布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所有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97例念珠菌血症患者入选,其中男性6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9.6±16.8)岁。包括白色念珠菌51例(52.6%),非白色念珠菌46例(47.4%),非白色念珠菌中热带念珠菌17例(17.5%)、近平滑念珠菌12例(12.4%)、光滑念珠菌7例(7.2%)、无名念珠菌4例(4.1%)、其他念珠菌6例(6.2%)。念珠菌培养阳性后30 d内死亡37例,30 d病死率为3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4,95%CI:1.041~1.170,P=0.001)、血液系统肿瘤(OR=63.256,95%CI:2.898~1380.833,P=0.008)、APACHEⅡ评分(OR=1.176,95%CI:1.053~1.313,P=0.004)、感染性休克(OR=12.032,95%CI:2.389~60.587,P=0.003)及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OR=26.016,95%CI:4.002~169.127,P=0.001)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OR=0.118,95%CI:0.025~0.559,P=0.007)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念珠菌血症患者分布科室范围广、基础疾病重、侵入性操作多。年龄、高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影响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江苏北部某村农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情况,为农村高血压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北部某村124名农民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4名非高血压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统计其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6.038,P<0.001)、高盐饮食(OR=6.167,P<0.001)、高油饮食(OR=9.626,P=0.002)、家族史(OR=8.008,P<0.001)、缺乏体育锻炼(OR=4.202,P<0.001)、吸烟(OR=3.067,P<0.001)等因素与该村农民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Exp(B)=3.931,P<0.001)、家族史(Exp(B)=6.212,P<0.001)、高盐饮食(Exp(B)=2.257,P<0.001)、缺乏体育锻炼(Exp(B)=3.393,P=0.007)、吸烟(Exp(B)=2.513,P=0.018)是该村农民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124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47.58%(59/124),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农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是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农村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一般,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接诊的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5,行宫腔镜电切术)和对照组(n=45,行宫腔镜定位诊刮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围手术期指标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P=0.04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延长(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但是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6.67%和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3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1.251,95%CI(1.013-1.537)]、年龄[OR=1.117,95%CI(1.033-1.449)]、流产次数[OR=1.219,95%CI(1.011-1.449)]、息肉数目[OR=1.320,95%CI(1.090-1.670)]以及合并子宫内膜炎[OR=1.344, 95%CI(1.110-1.902)]均是造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针对年龄较大、肥胖、流产次数过高、息肉数目过多以及合并子宫内膜炎患者建议及时进行随诊,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肥胖发生风险与膳食因素的关系,为大学生肥胖的膳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在青岛大学开展横断面调查,经纳入排除标准共5 509人纳入本次分析,所得资料采用软件STATA 12.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奶类、红肉类摄入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2,95% CI:1.04~2.00;OR=1.54,95% CI:1.09~2.18),蔬菜、适量茶摄入是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OR=0.60,95% CI:0.41~0.86;OR=0.61,95% CI:0.42~0.89)。结论:饮食对于肥胖的发生风险有一定影响,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合理的茶摄入、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减少肉类摄入量,对于预防大学生肥胖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中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37 例脑梗死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核磁共振T2WI脑室旁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别比较不同程度脑室旁白质 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患者间各个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 白质(OR 年龄=1.090,95%CI:0.073-0.099,P<0.05;OR 高血压=1.699,95%CI:0.242-0.818,P<0.05)和皮质下白质病变(OR 年龄 =1.074,95%CI:0.059-0.083,P<0.05;OR高血压=1.353,95%CI:0.017-0.588,P<0.05)共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08,95%CI: 0.001-0.015,P<0.05)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年龄、高血压是脑室旁白质病变、皮质下白质病变共 同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受试者151人主要为脑梗死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例。将所有受试对象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选,找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相关的因素。结果年龄及吸烟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6(OR=1.08,95%CI 1.02-1.14)和0.01(OR=5.09,95%CI 1.47-17.61);年龄、吸烟同样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6(ORn=n1.06,95%CI 1.06-1.11)和0.04(ORn=2.97,95%CI 1.04-8.50),收缩压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P=0.04(OR=1.03,95%CI 1.00-1.05),舒张压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P=0.04(OR=0.96,95%CI 0.92-1.00)。结论随年龄的增大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增加,吸烟者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比率高于不吸烟者;收缩压增加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增加,舒张压增加斑块患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贲门癌患者102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将患者分成营养风险组(n=45)、无营养风险组(n=57),分析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NRS2002评分与SF-36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102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4.12%。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914,95%CI:1.718-8.917)、术前血红蛋白异常(OR=2.522,95%CI:1.124-5.65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3.447,95%CI:1.519-7.822)、家庭月收入≤1000元(OR=2.974,95%CI:1.415-6.251)均是贲门癌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941,95%CI:0.897-0.987)、家庭月收入>5000元(OR=0.947,95%CI:0.901-0.995)均是其营养风险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营养风险组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NRS2002评分与情绪角色功能(r=-0.811)、心理健康(r=-0.627)、躯体功能(r=-0.524)、躯体疼痛(r=-0.619)、躯体角色功能(r=-0.587)、总体健康(r=-0.718)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贲门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存在关联,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需尽早对患者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991—2015年我国18~64岁成年农民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人口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间9轮队列研究的基本信息、社会经济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18~64岁职业为“农民、渔民或猎人(以下简称农民)”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的体质指数(BMI)切点值判定肥胖程度。应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人口经济因素对肥胖发生危险性的影响。结果:1991—2015年间,我国农民超重和肥胖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超重率从11.42%上升至35.80%,肥胖率从1.37%上升至13.92%。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超重肥胖危险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超重肥胖危险性明显增加,35~49岁、50~64岁年龄组肥胖危险性高于18~34岁年龄组。北方及中部地区农民超重肥胖危险性高于南方地区。高收入水平的农民超重肥胖危险性高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超重肥胖危险性高于小学及以下组。结论: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地理位置是农民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根据分布特征,将优质资源集中到中部、北方地区,并加强对中老年人进行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同时也要关注高收入地区及男性农民的超重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中国0~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招募0~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459对为调查对象,在婴儿6~8、12~14、18~20、24~26月龄随访。通过问卷调查0~6月龄纯母乳喂养、7~24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3月龄内、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4.4%和14.1%,基本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61.6%和55.6%;12~14、18~20、24~26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9.1%、32.2%、19.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报母乳充足(OR=3.155,95%CI:1.146~8.687)和自然分娩(OR=0.486,95%CI:0.239~0.986)是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促进因素,奶瓶喂养是不利因素(OR=0.486,95%CI:0.239~0.986)。自报母乳充足是12~14月龄(OR=2.144,95%CI:1.311~3.507)和18~20月龄(OR=0.596,95%CI:1.041~3.163)继续母乳喂养有利因素。奶瓶喂养(OR=0.405,95%CI:0.214~0.766)和健康食物禁忌(OR=0.447,95%CI:0.229~0.870)是24~26月龄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结论:城市婴幼儿0~24月龄母乳喂养率随月龄增加不断降低,尤其12月龄后明显减少;母亲剖宫产、母乳分泌不足、健康食物禁忌和奶瓶喂养是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应作为母乳喂养促进重点干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绝经女性中冠脉钙化积分(CACS)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1918名社区人群筛选出546名无冠心病病史并可以进行CACS检查的绝经女性为样本,对其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实验室指标检测、ba PWV及CACS测量。根据CACS将研究对象分为CACS=0组和CACS0组,并根据ba PWV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钙化与ba PWV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人群中CACS0组87例(15.9%),CACS=0组459例(84.1%)。其中CACS0组在年龄、BMI、高血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糖尿病方面均高于CACS=0组。同时,CACS0组ba PWV比CACS=0组高(27.6%vs.24.2%,35.6%vs.23.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并且Logistic回归发现,绝经女性年龄(OR=1.094,95%CI 1.039-1.152,P0.001)、高血压(OR=1.933,95%CI 1.092-3.422,P=0.024)、ba PWV第三分位数(OR=2.435,95%CI1.141-5.196,P=0.021)、ba PWV第四分位数(OR=3.323,95%CI 1.594-6.930,P=0.001)是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女性ba PWV升高与CACS相关,ba PWV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冠脉钙化程度和心血管风险的有效手段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中老年肩痛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抽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于我院门诊就诊的2010名中老年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患者进行筛查、复查、确诊、随访等。并对所搜集信息进行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恢复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15.274, P<0.001)、性别(x2=10.401, P=0.001)、病程(x2=16.410, P<0.001)和是否进行功能锻炼(x2=6.293, P=0.012)为影响中老年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年龄≥70岁(OR=1.292, 95%CI 0.953-1.750)、女性(OR=1.672, 95%CI 1.348-2.074)、病程>1个月(OR=1.470, 95%CI 1.021-2.116)和未进行功能锻炼(OR=1.844, 95%CI 1.175-2.894)为影响中老年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女性、病程>1个月和未进行功能锻炼为影响中老年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尽早快速甄别高风险患者,及早给予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新诊断标准下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新诊断标准下国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发病情况,分析影响GDM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新标准下国内GDM孕妇临床早期管理、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接受产前建卡检查的所有孕妇1152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回顾性研究,排除孕前糖尿病患者16例,采用GDM诊断新标准进行"一步法"诊断,收集包括年龄、孕产次、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糖尿病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13种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综合分析。结果:新标准下GDM检出率为10.39%(118/1136)2)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35岁(X2=10.2814,P=0.0013)、肥胖(孕前BMI≥28kg/m2()X2=36.2384,P<0.0001)、多囊卵巢综合征(X2=20.6725,P<0.0001)、糖尿病家族史(X2=7.8783,P=0.0050)在GDM组与非GDM组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OR=7.546 95%CI=2.356~20.129 P=0.0002)、多囊卵巢综合征(OR=6.342 95%CI=1.783~16.329,P=0.0019)、年龄(OR=3.021 95%CI=0.983~6.459 P=0.0108)、糖尿病家族史(OR=2.43895%CI=0.612~5.231 P=0.0256)为GDM的高危因素。结论:新标准下报告GDM检出率为10.39%。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为影响GDM发生的高危因素。加强GDM筛查并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妊娠期妇女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管理可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徐州学龄期儿童的肥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肥胖原因,以期找到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徐州市学龄期儿童1021例,采用自理调查量表收集儿童及其父母的基本情况,统计儿童肥胖发生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男童肥胖率为11.15%(58/520),女童肥胖率为5.79%(29/501),男童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肥胖危险因素有家族肥胖史(OR=3.647)、食欲(OR=2.065)、垃圾食品(OR=3.032)、甜食(OR=2.937),保护因素为周末运动时间(OR=-0.865)、体育特长(OR=-0.641)。结论:徐州学龄期儿童肥胖情况较为严重,应当控制肥胖儿童卡路里的摄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从各方面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腹内压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0例SAP患者,均经三腔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统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内压对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预测价值。结果:80例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53.75%(43/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679,95%CI:1.549~23.078,P=0.026)、肠内营养开始时间≥72 h(OR=7.069,95%CI:1.700~29.395,P=0.007)、腹内压≥15 mmHg(OR=4.495,95%CI:1.137~17.770,P=0.032)为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3 5 g/L(OR=0.264,95%CI:0.073~0.956,P=0.042)、添加膳食纤维(OR=0.178,95%CI:0.048~0.662,P=0.010)是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腹内压预测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95%CI:0.706~0.888),敏感性为79.07%,特异性为72.97%。结论: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与年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腹内压、白蛋白水平、是否添加膳食纤维有关,腹内压对SAP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MDRAb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97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将111例MDRAb感染者作为病例组,86例非MDRAb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感染前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将病例组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分析其病死危险因素。结果 MDRAb检出率为56.3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ICU停留时间、使用抗生素7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和胃管插管可能是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7d(OR=2.338,95%CI:1.252~4.368)、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OR=3.703,95%CI:1.665~8.234)、有创通气(OR=4.356,95%CI:1.695~11.192)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可能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5.185,95%CI:2.012~13.361)、血红蛋白量(OR=0.976,95%CI:0.957~0.996)和昏迷(OR=4.061,95%CI:1.517~10.873)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抗生素7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病理确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发生脑转移与未发生脑转移两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诊断时转移器官数、NSE、LDH、一线化疗周期数、一线化疗疗效、是否接受预防性全脑放疗与患者是否发生肺癌脑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器官数、NSE、一线化疗周期数与接受预防性全脑放疗是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转移器官数≥2[OR:4.53,(95%CI:1.19~17.26),P=0.027]和NSE大于正常值4倍[OR:2.70,(95%CI:1.05~6.94),P=0.039]是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一线化疗周期数≥6个周期[OR:0.28,(95%CI:0.11~0.68),P=0.005]与接受预防性全脑放疗[OR:0.49,(95%CI:0.01~0.42),P=0.006]是脑转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经病理确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10例(病例组)资料,另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1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病人临床分型以肿块型(46.36%)为主,初诊主要症状为单纯肿块39例(35.45%),乳房红肿伴肿块37例(33.64%)。两组在生育次数、肥胖、初育年龄、平均哺乳时间、主动/被动吸烟、乳头内陷、失眠/焦虑、服用避孕药、乳头溢液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头内陷(OR=5.29,95%CI 2.12~13.25,P=0.000)、失眠/焦虑(OR=4.20,95%CI 1.68~10.48,P=0.002)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高危因素,而生育次数(OR=0.42,95%CI 0.27~0.64,P=0.001)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失眠、焦虑及乳头内陷增加该病发病风险,生育次数多可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内皮素1(ET-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36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水平将患者分为非OSAHS组(48例)、轻度OSAHS组(31例)、中度OSAHS组(29例)和重度OSAHS组(28例)。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清NT-proBNP、ET-1、GDF-15、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VFS、LVEF、NT-proBNP、ET-1、GDF-15与AHI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OSAHS的影响因素。结果:(1)四组患者LVFS、LVEF比较,重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轻度OSAHS组<非OSAHS组(P<0.05);(2)四组患者NT-proBNP、ET-1、GDF-15水平比较,重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轻度OSAHS组>非OSAHS组(P<0.05);(3)四组患者CK、CK-MB、LDH、α-HBDH水平比较,重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轻度OSAHS组>非OSAHS组(P<0.05)。(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MI患者LVFS、LVEF与AHI均呈负相关(r=-0.632、-0.573,P<0.05),NT-proBNP、ET-1、GDF-15水平与AHI均呈正相关(r=0.596、0.542、0.517,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FS(OR=6.379,95%CI:3.215~9.543)、LVEF(OR=3.016,95%CI:1.364~4.668)、NT-proBNP(OR=5.171,95%CI:2.316~8.025)、ET-1(OR=2.751,95%CI:1.334~4.168)、GDF-15(OR=2.447,95%CI:1.143~3.752)、CK(OR=4.108,95%CI:1.615~6.602)、CK-MB(OR=4.500,95%CI:1.860~7.139)、LDH(OR=3.435,95%CI:1.407~5.463)是影响AMI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OSAHS病情进展可能加重AMI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损伤程度,血清NT-proBNP、ET-1、GDF-15水平升高可能是影响AMI患者并发OSAH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心脏外科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病情不确定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选取100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运用自编问卷调查心脏外科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脏外科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外科患者Mishel量表总分(99.23±13.56),处于中等病情不确定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医疗付费、合并慢性疾病、婚姻状况、工作情况、心脏手术史、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年龄、术前焦虑患者的Mishel量表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手术史(OR=2.675, 95%CI为0.876~10.843)、家庭年收入≤19 999元(OR=2.754, 95%CI为0.785~10.665)、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OR=2.221, 95%CI为0.598~9.214)、年龄70岁(OR=3.043, 95%CI为0.855~12.634)、术前焦虑(OR=2.657, 95%CI为0.844~9.987)是心脏外科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心脏外科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应重视有心脏手术史和术前焦虑,且家庭年收入低、文化水平低和年龄70岁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