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灯光诱杀害虫,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而利用高压汞灯诱杀害虫则是近几年的事。进入90年代,棉铃虫持续大发生,作为一种应急防治措施,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993年河北省安灯5万余盏,山东、河南棉区也有应用。防治棉铃虫效果虽有报道[1,2],但未见试验研究资料。为此,作者将两年的试验结果予以报道。1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选择位于冀、鲁、豫棉铃虫严重发生的广平县,设相邻的东孟固乡和宋固乡为试区。其中东孟固乡为安灯区,宋固乡为非安灯对照区。两个乡耕地面积分别为1667万m2和2000万m2,均以棉花、小麦、玉米为在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aNPV)悬浮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数量的影响。作者筛选灭幼脲类似物作为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型增效剂,HaNPV 4.2ppm氟啶脲(chlorfluazuron)感染3龄初棉铃虫幼虫,感染幼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2.24d,比单用HaNPV感染幼虫的LT50缩短2.66d。含生物型增效剂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在田间应用,施药后5d,对2代和4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4%-85.2%和70.7%-82.6%,施药后7d,对2代和4代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2%-86.3%和69.6%-82.9%。棉铃虫病毒悬浮剂中的生物型增效剂对天敌数量仅有轻微影响。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不仅能有效控制害虫,而且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均具有较明显的诱杀作用,其各自的田间控制效果各不相同,且明显与棉铃虫田间实际发生的相对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发生量大的世代或年份,控制效果较好,发生量超常大时控制效果有所降低。综合分析比较该几种复合配置诱集源处理的诱蛾量、田间百株卵量、幼虫量及其对棉铃虫有效态天敌量的影响等因素,结果显示:在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中,以高压汞灯和性诱剂复配效果最好,双波灯与性诱剂的复配效果稍差。高压汞灯与性诱剂、双波灯与性诱剂复配处理区的百株卵量在160 m内分别比对照降低34.5%、28.6%。性诱剂宜设置于高压汞灯区外围80—160 m外,以形成两者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5.
几种杀虫剂对棉铃虫卵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杰  张淑练 《昆虫知识》1997,34(3):141-143
4种农药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卵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水胺硫磷、50%对硫磷对棉铃虫卵毒力较高,2000倍液田间喷雾药效分别为98.8%和99.0%;对棉铃虫初孵幼虫24小时防效分别为98.8%和98.2%;药效7天以上。防治费用较杀虫脒降低76.0%~78.4%,完全可以替代杀虫脒,适宜在陕西棉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于1991—1993年6月利用性引诱剂诱杀第1代棉铃虫雄蛾,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要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991年在河北饶阳示范3000亩,每亩棉田设诱捕器3个。一代成虫期雄蛾量减少了39~55%,雌蛾交配率下降13~31%,交配2次以上的仅占总支配雌蛾的6~26%。二代卵的孵化率为25~27%。  相似文献   

7.
2001年在江苏选择南京、盐城两地,试验观察转Bt基因抗虫棉GK22的种植,对棉田害虫及杂草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osypi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不造桥虫(Anomis flava),棉大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等虫口数量,蕾铃被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处理区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幼虫总 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92.51%,78.4%,其中: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88.3%,72.9%,蕾铃被害虫减少87.5%,90.7%,74.11%,55.85%,红铃虫虫花减少74.4%,51.64%,铃内活虫减少90%,100%,玉米螟虫口减少72.7%,100%,金钢钻,造桥虫,卷叶虫虫口减少93%以上,对刺吸式口器盲蝽象(Adelphocoris suturalis),棉蚜(Aphis gossypp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uns)等害虫,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消长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差异不显,两试对杂草种类及数量调查,抗虫棉区和对照区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樟脊网蝽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跃忠  蒋定凤 《昆虫知识》1994,31(3):170-173
樟脊网蝽是香樟的重要害虫,在上海1年发生4代。4月下旬越冬卵始孵,9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卵。成虫末见期在11月中旬。经室内饲养,樟脊网蝽第三代各龄若虫历期为:一龄61.45±7.8h,二龄48.00±7.6h,三龄43.43±7.6h,四龄51.00±8.0h,五龄70.50±7.5h,整个若虫期历期为281.92±14.8h。第三代野外雌雄比为1:4.07。第三代每雌产2~96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粒/头,孤雌可产卵。10%灭百可2000倍稀释液和50%杀螟松2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9.
孙宪阳  李炳坤 《昆虫知识》1993,30(3):149-150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番茄主要蛀果害虫,在北京1年发生4代。二代为害最重,一般年份平均蛀果损失5%左右,重发生年达10%以上,严重地块40~70%。1984年我们对棉铃虫二代卵峰期开展了测报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常州地区蝶类资源及区系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991~2002年间,笔者对江苏常州地区蠊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蠊类64种(或亚种),隶属于8科46属。其中古北种14种,东洋种10种,古北—东洋共有种37种,广布种3种,分别占总数的21.9%、15.6%、57.8%和4.7%,表明该地区蝴蝶以古北、东洋混生种类为主要成份,并且有由古北区向东洋区过渡的特征。同时还记述了各种蝴蝶的学名和寄主。调查还发现江苏省新记录1属10种.  相似文献   

11.
播种时间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种不同时间播种的棉田内害虫、天敌系统调查,分析和比较了播种时间对棉田害虫、天敌种群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后,可减轻或避免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加重第三代和第四代棉铃虫的为害;但不同播种日期对不同时期的棉蚜影响不同,苗蚜以迟播棉田内种群数量最高,伏蚜则以夏播棉田内种群数量最高。播种期的推后,不利于棉田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种群增长。棉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也随播种期的推后而下降.因此.应针对不同时间播种的棉田开展相应的害虫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12.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7,34(2):73-75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苏北盐垦区主要的棉花害虫常年发生量较大,尤其近年来发生量逐年加重,对棉花生产威胁极大。本人根据江苏省黄海农场1978年以来的历史资料,探讨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的发生特点,现总结如下。1发生世代与时间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常年发生4代,l代大多在棉田外为害,2~4代均在棉田内为害。特早发生年份,也有部分1代卵产于地膜棉田。1993年地膜棉田1代百株累计产卵对粒。如果8~9月份温度高,棉田内幼虫、蛹的发育进度快,也会出现不完全的5代。1994年8~9月份温度比常年高1.2℃,棉田内出现第5代棉…  相似文献   

13.
杨树枝把上诱获的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年来,我县一直把杨树枝把诱蛾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2—1974年,每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第四代是我县为害棉花的主要世代)全县64万多亩棉花,插杨树枝把的数量达1200多万把,平均每亩20把左右,从而消灭了大量的棉铃虫蛾子。仅据1972年第四代发蛾期统计,全县诱杀棉铃虫蛾子6000多万头,平均每亩92.9头。 为了进一步明确诱蛾灭卵的作用,1974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做了树枝把诱获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的试验观察。 在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8月25日至9月7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性诱剂诱杀防治不仅影响棉铃虫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 ,而且还干扰取食、扩散和隐蔽过程中的飞行行为 .大面积田间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 ,性诱剂诱杀防治区与对照区相比较 ,雄性个体减少一半 ,平均雌性个体交配次数降低 0 .6次 ,室内孵化率降低 1 9% ,田间孵化率降低 1 3.5% .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态学干扰和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军  戴志一  杨益众 《生态学报》2001,21(10):1589-1595
从生态遗传学角度和抗性机制两个方面研究了作物布局和解毒酶系对棉铃虫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的影响,通过田间采样,测定了姜堰,如皋,兴化3个地区的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作物布局对棉铃虫菊酯抗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寄主相对单一的棉花连片种植区(兴化)棉田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是棉花春玉米混栽区(如皋)棉田棉铃虫抗药性的3.5倍,在邻近春玉米种植区的稻棉区(姜堰),棉田棉铃虫的抗药性水平,是4-5km外玉米田棉铃虫的4.8倍,研究同时表明,四代棉铃虫的抗药性比3代棉铃虫的抗药性下降了2.3倍,棉铃虫离体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表明,棉铃虫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对姜堰南部棉田和如振戴庄棉田棉铃虫的活体增效试验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是抗性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重要的解毒酶系,增效醚可分别增效22.79倍和12.33倍,羧酸酯酶对抗性棉铃虫的解毒代谢也有部分贡献,磷酸三苯酯可分别增效4.41倍和3.70倍。  相似文献   

16.
甘薯主要病毒病及脱毒对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2000年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黄淮薯区1580份甘薯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SPFMV和SPLV是普遍存在的两种主要甘薯病毒,感染幅度分别达到20.8%~100%和2.1%~90%,SPMMV,SPCEM,C-6,SPTSV病毒在上述部分地区存在.SPCSV病毒首次在国内检测出,感染率达到8.9%。同期的标准对比试验表明脱毒种薯可显著提高鲜薯产量和商品率,7个品种鲜薯平均增产38.4%,增产幅度11.3%~92.0%.商品率(薯块大中薯率)提高23.05%.但脱毒对薯块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山东30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脱毒种薯随代数的增加增产幅度逐步降低,脱毒后春、夏薯产量在前3年分别平均年降低5.8%和11.7%。  相似文献   

17.
数学判别模型在预测害虫种群动态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两个总体的Fisher判别准则,建立了预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数学判别模型,对山东省惠民县1967~1977年共1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的两类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y=0.0127x1-0.023X2,对历史资料的回代验证与独立样本的预测,符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l-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为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文凤  魏文品 《昆虫知识》1996,33(6):432-435
甘蔗斑点象是云南甘蔗上另一种新的严重蛀食地下蔗头的害虫,主要以幼虫在甘蔗地下蔗头内为害,为害期8~9个月,受害蔗每666.7m2减少0.5~0.3t,并缩短了宿根年限。此虫1年发生1代,无越冬现象,有喜湿性,不能飞翔,主要通过沟河流水传播。在河川坝地、沙壤地中虫口较多,宿根年限越长受害越重。蔗稻轮作,缩短宿根年限翻蔸烧蔸,结合松蔸培土每666.7m2用3%米乐尔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4kg,防治效果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蔬菜昆虫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国仁 《昆虫知识》2000,37(1):59-64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国。199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128万hm2,总产量3.45亿吨[1],年人均占有量276kg,分别比1987年增长102%、123%和130%。我国用3.94%耕地创造的蔬菜年产值已超过2500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位居第二,蔬菜出口额122亿元,列农产品首位,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村的一项支柱性产业。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的技术保障。我国有记载的蔬菜害虫700多种[2],天敌781种[3]。其中分布广泛、危害性较重的害虫约60余种,包括小菜蛾、甜菜夜蛾、黄曲条跳甲、棉铃虫、烟青虫、温室白粉虱、美洲斑潜蝇、南美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