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脏囊性包虫病患者分为两组:143例行内囊摘除术,83例行外囊完整剥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全囊摘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明显少于内囊摘除组(P均<0.05)。结论:外囊完整剥除术是一种安全、方便、损伤小的根治性术式,有利于降低包虫复发和胆瘘等并发症,关键在选择适应征及正确认知和处理包虫外囊周围管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包虫病患者合并术后胆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103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行内囊摘除术,n=26例)、B组(行外囊完整剥除术,n=28例)、C组(行外囊次全切除术,n=25例)、D组(行肝部分切除术,n=24例)。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并比较四组患者手术后胆漏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C组、D组,B组和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D组(P0.05);A组的术后带管时间明显多于B组、C组、D组,D组的术后带管时间明显多于B组、C组(P0.05);D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A组、B组、C组,A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B组、C组(P0.05)。A组的术后胆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P0.05)。四组的膈下感染、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残腔感染、残腔积液发生率高于B组、C组、D组(P0.05);D组的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方式,四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对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102例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按囊肿大小分成两组,直径大于3.5cm且颌面部畸形明显的37例为甲组,全部采用开窗减压术;直径小于3.5cm的65例为乙组,其中27例(乙组A)采用开窗减压或开髓引流术,38例(乙组B)采用一次性手术切除.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及颌骨变化情况,记录曲面断层片上囊腔影像面积变化,术后6月视情况采取Ⅱ期手术治疗.结果:甲组开窗减压术后囊肿逐步缩小,骨质再生情况良好,颌面部外形改善,未出现神经及周围重要结构损伤症状,6月后囊肿面积平均缩小75.03%,与术前囊腔面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有效率100%,Ⅱ期手术完成治疗;乙组A开窗减压或开髓引流组6月后有效率70.37%,大多采用二次手术治疗;乙组B一次手术切除治疗组囊腔愈合良好,6月后颌骨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100%,与乙组A有显著差异(P<0.05).全部病例观察3至6年未见复发.结论:开窗减压术对大型颌骨囊性病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小型牙源性囊性病变最好选择一次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豚鼠卵巢囊及卵巢囊淋巴孔的结构,并探讨了卵巢囊及其淋巴孔的种属差异.实验结果首次报道豚鼠卵巢囊内、外层上皮均存在淋巴孔;豚鼠卵巢囊结构在输卵管走行、囊闭合程度及囊表面超微结构等方面与金仓鼠存在差异.结果提示豚鼠卵巢囊内、外层淋巴孔是沟通卵巢囊腔、卵巢囊淋巴系及腹膜腔的形态基础,可能是三者间物质转运的重要途径.卵巢囊淋巴孔可能影响物种的繁殖并参与囊腔内局部免疫反应.卵巢囊结构和发育程度与对应的输卵管伞端等结构及其他生殖特点相适应,研究结果丰富了生殖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测。于术前、术后2周检测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计算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测,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降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低于观察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比,超声乳化术能在短期内更快的提升患者视力,且对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小,但两种手术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基本一致,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梁大全 《蛇志》2011,23(2):174-175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眼病之一,长期流泪、流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临床上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而导致的,其治疗原则是重新建立鼻内引流通道,解除阻塞,消除感染[1].传统术式经鼻外内眦部行泪囊鼻腔吻合的创伤大.我院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49例(192眼),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5尾不同体长顶鼻康吉鳗标本嗅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顶鼻康吉鳗嗅囊近卵圆型;嗅囊长径与眼径的比值为1.3~1.6;单个嗅囊的嗅板数为82~122片;嗅板厚度约100μm;嗅板垂直对称地排列于嗅轴两侧,不同部位的嗅板大小和形状不一致;嗅板从嗅轴向两侧分出,至嗅囊腔顶部几乎相互接触;嗅板远离嗅轴端和向嗅囊腔一侧游离,其余部分与嗅囊膜相连;嗅板向嗅囊腔的游离缘分布有许多嗅孔;未观察到次级嗅板,但在嗅板的表面具有脊状隆起和凹陷;嗅板表面密被纤毛,包括非感觉纤毛、感觉纤毛和微绒毛,嗅板远离嗅轴的端部还观察到一种大型的杆状纤毛。嗅板表面存在大量纤毛表明,顶鼻康吉鳗嗅囊的水动力机制应属纤毛摆动型(isosmates)。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蜡切片和薄切片方法对芸香料14属23种和1变种植物幼茎中分泌囊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芸香科植物茎中,靠近表皮的皮层中分布一轮分泌囊,分泌均由鞘细胞和一层上皮细胞围绕圆形腔隙构成,上皮细胞扁平,细胞壁薄,完整。鞘细胞1-5层。在不同亚科、不同属之间,分泌囊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分泌腔的大小和鞘细胞的层数方面。一般草本类型属植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大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联合鼻内窥镜辅助下拔除低位埋藏智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例大型颌骨含牙囊肿患者,自磨牙或磨牙后区或者磨牙后外侧前庭沟处开窗形成引流通道,在鼻内窥镜下联通各个囊腔并拔除因被囊肿挤压而低位埋藏的第三磨牙,术后以阻塞器维持开窗口并保持日常冲洗治疗,观察术后囊肿大小及囊壁周围骨质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9例含牙囊肿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为100%。术后复查对比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再生,囊腔皆有明显缩小,局部畸形及损伤也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3例均未行II期刮治术,无复发。结论:颌骨囊肿的开窗治疗保留了颌骨的形态及功能,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同时,鼻内窥镜在颌骨大型囊肿中引导连通各个囊腔以及拔除因囊肿移位的牙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