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本文从繁殖群体的环境条件、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种不同生境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溪流还是静水水体池塘和农田,食蚊鱼的繁殖期均在3~12月份,繁殖群体中雌鱼占比明显高于雄鱼(Chi-Square test,P0.01)。雌鱼周年平均体长及体重,池塘生境的显著大于农田和溪流生境。农田生境中雌鱼的个体怀卵量(24.1±12.1)粒,体重相对繁殖力(57.5±31.0)粒/g,二者均明显高于溪流生境[(16.6±11.6)粒,(40.8±15.5)粒/g]与池塘生境[(18.9±16.3)粒,(35.7±19.1)粒/g],但农田生境雌鱼成熟卵子的卵径显著小于溪流和池塘生境。结果表明,在环境稳定的池塘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k-对策特性;在人为干扰较大的农田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r-对策特性。不同类型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时段采样法研究入侵物种食蚊鱼的夏季昼夜摄食节律。食蚊鱼夏季种群内有雌鱼、雄鱼和幼鱼三个不同的摄食类群,这三个类群的摄食节律差异明显。雌鱼摄食节律成双峰型,第一高峰在10:00,而最高峰在22:00,此时肠道食物团平均重量11.70±11.60mg,饱满指数为190.22±155.61。幼鱼也成双峰型,分别在6:00和18:00有两个摄食高峰,以清晨6:00为最高,肠道食物团平均重1.08±1.09mg,饱满指数为128.44±105.49。雄鱼则成单峰型,摄食高峰出现午后14:00左右,肠道食物团平均重0.71±0.96mg,饱满指数为71.80±107.65。食蚊鱼不同摄食类群间的摄食高峰交错出现,是其协调种内关系,降低种内竞争的一种有效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利用分时段采样法对广州暨南大学明湖内食蚊鱼在秋季(11月)、冬季(12—2月)、春季(3—4月)3个季节的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与湖内浮游动物群体数量动态、光照和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食蚊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对枝角类和桡足类有较强的选择性;明湖日平均水温与浮游动物日平均丰度在3个季节间有显著差异,而食蚊鱼消化道饱满指数的差异不显著;食蚊鱼消化道饱满指数在这3个季节的变化与浮游动物丰度、水温、光照在这3个季节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无论哪个季节,食蚊鱼在白天时段(10:00—18:00)的消化道饱满指数均高于夜间(22:00—6:00),表现出白天高峰型的摄食节律;光照是影响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的主要因素,而水温、浮游动物丰度的昼夜变化与食蚊鱼的昼夜摄食节律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27℃水温下,研究了少食、中食和饱食三个摄食水平对0至25日龄雌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26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摄食和生长指标、臀鳍分化、性成熟及饵料转换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到臀鳍开始分化时,饱食组雄鱼的累计摄食总能量和生长速度开始小于雌鱼,且随日龄的增加差异加大;随摄食水平的增加,0日龄仔鱼到臀鳍分化和性成熟的时间缩短。至实验结束,各摄食组的雄鱼均形成发育完善的生殖足,性腺都达到成熟状态;而雌鱼性成熟迟于雄鱼,且其性成熟更易受到摄食水平的影响,饱食组只有约50%的个体达到性成熟,少食组的卵母细胞则均处在小生长期。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雌雄鱼的体长、体重和干物质特定生长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干物质饵料转化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雌鱼的生长指标和干物质饵料转化率均大于雄鱼。以上结果表明,伴随臀鳍的分化,食蚊鱼在摄食、生长、发育、性成熟和应对食物丰度变化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浅水湖泊牛山湖和月湖均位于长江中游武汉市境内,前者水质清澈、沉水植物茂盛,属典型的草型湖泊;后者长期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水质恶劣、沉水植物稀少,属典型的藻型湖泊。文章选择这两个湖泊的共同优势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类不同湖泊环境条件下鲫种群结构和生长上的差异,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水环境改变对鱼类种群生存状况的影响。2006年春季(3—5月),于牛山湖和月湖各采集鲫种群样本713尾和641尾,研究结果表明:(1)牛山湖和月湖鲫种群的全长频数分布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但前者的分布范围(63—271 mm)大于后者(72—191 mm),前者的全长峰值(190 mm)亦大于后者(110 mm);(2)牛山湖鲫种群的年龄组成(6个年龄组)较月湖(仅3个年龄组)完整,但月湖各龄鲫的全长均显著大于牛山湖(P<0.05);(3)两个湖泊性成熟鲫的雌、雄鱼比均随全长的增长而增加,即小个体性成熟鲫以雄鱼为主,大个体性成熟鲫以雌鱼为主,该现象在月湖更为明显;(4)牛山湖和月湖鲫全长–体重回归关系(W=a Lb)分别为W=0.00001 L3.060(R2=0.989)和W=0.000006 L3.246(R2=0.971),协方差分析表明两个湖泊鲫种群的b值差异极显著(P<0.01);另一方面,月湖鲫种群各全长组雌、雄鱼的肥满度均显著大于牛山湖(P<0.05)。作者认为影响牛山湖和月湖鲫生长和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两个湖泊饵料组成和捕捞压力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我们研究了鲢、鳙在停食状况下氮、磷的排泄量及在有鱼及无鱼的水环境中鱼类及微囊藻的氮、磷释放率。结合有关参数进行换算,从量的方面评价了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①鲢、鳙摄食过程加速了水体氮、磷释放进程(有鱼水体氮、磷释放率分别为无鱼水体的1.88和1.41倍),但其释放量(粪便的氮、磷释放量分别为水体氮、磷总含量的11.45%和3.4%)不足以左右东湖水体初级生产量的变动;②鲢、鳙摄食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对初级生产量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却通过鱼体积贮从水体中移出大量氮(52.20吨)、磷(11.36吨),分别占水体浮游物总氮、磷的3.01%和5.28%;③鲢、鳙大量摄食浮游动物,降低了被摄食种群的密度,缩短被摄食种群生物量周转期(1982年被摄食种群的生产量为1981年的1.05倍,鲢、鳙放养量为1981年的7倍;这两年鱼摄食量分别占其被摄食种群产量的31.73%及0.63%,被摄食种群的ρ/B系数分别为67.92及48.01);这样水体中浮游动物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就促使浮游植物产量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年,作者对分布于北京市怀柔水库上游入库河流怀沙河和怀九河宽鳍鱲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宽鳍鱲年龄组成较小,雄鱼最大3龄,雌鱼最大2龄。体长和体重相关关系式为:W=9×10-6L3.1947(r=0.9784),其种群呈异速增长。1龄组雌雄鱼体长和体重无显著差异,2龄组雄鱼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雌鱼,可能与雌鱼性成熟后生长速度减慢有关。雄鱼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21.56×(1-e-0.3718(t 0.6272)),最大体长121.56mm;Wt=41.16×(1-e-0.3718(t 0.6272))3,最大体重41.16g;生长拐点tr=2.41龄;雌鱼最大为2龄,未能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丰满度和饱食指数均呈周年变化,这可能与水温变化和繁殖期的影响有关。北京地区的宽鳍鱲为植食性,主要摄食硅藻,取食具选择性,且获得的食物量与藻类的多度一定程度上正相关。雌雄性比接近1∶1,1冬龄性成熟;繁殖期5-7月,5月份成熟系数最高。与嘉陵江种群相比,北京种群体长、体重均小于嘉陵江种群;食性上,前人研究认为嘉陵江种群为肉食性,但经我们重新鉴定,嘉陵江种群也为植食性,个别肉食性食物成分可能是随摄食的藻类带入的;在年龄组成、种群增长方式、性比及繁殖特性上,未发现二者有明显差异。基于北京地区宽鳍鱲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点,我们建议通过控制捕捞数量、选择最适捕捞时间、保护原有生境来维持北京地区宽鳍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691-697
应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卵黄蛋白原(VTGa)基因和雌/雄激素受体(ERa/ARa)基因转录水平为指标, 评价广东东莞寒溪河受雌/雄激素物质污染的现状。结果显示, 与对照点从化流溪河(LX)相比, 寒溪河松山湖(SM)、杨屋村(YW)、横沥镇(HL)、樟村污水处理厂上游(ZU)和樟村污水处理厂下游(ZC)各采样点雄性成年食蚊鱼肝脏中的VTG转录水平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升高(p0.05和p0.001), 分别为7.67、169.43、148.69、152.01和98.12倍; 而较之对照点, 雄鱼臀鳍的雌激素受体ER转录水平仅HL位点有显著性升高(p0.05), 其余位点则不明显(p0.05)。此外, 寒溪河SM、YW、HL、ZU和ZC各采样点雌鱼臀鳍雄激素受体AR转录水平分别是对照点从化流溪河(LX)的1.21、0.82、0.34、0.41和0.89倍, 但是只有HL和ZU点有显著性减小(p0.05), 其余各点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 生活在东莞寒溪河中的食蚊鱼受雌/雄激素物质干扰明显, 普遍出现显著的雌激素效应, 表明寒溪河水体受雌激素物质污染更严重。此外证明, 鱼类肝脏VTGa基因相对于臀鳍ERa/ARa基因转录水平更适合作为监测水体环境雌/雄激素物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将体质健壮的4月龄斑马鱼(Danio rerio)亲鱼[雄鱼(0.36±0.05) g/尾, 雌鱼(0.59±0.06) g/尾]雌雄各180尾, 随机平均分配在室内斑马鱼循环系统的18个养殖缸中。在斑马鱼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7 g/kg n-3HUFA (高不饱和脂肪酸, 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组)及10 g/kg MCFA (中链脂肪酸, Medium chain fatty acid)(MCFA组), 制成3组等氮等脂饲料, 饲养90d后, 探究不同链长脂肪酸对斑马鱼的性腺脂肪酸组成、繁殖力和仔鱼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3组雌鱼性腺的脂肪酸组成均受到所饲喂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其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HUFA组雌鱼性腺中EPA和DHA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MCFA组及对照组(P<0.05), 而MCFA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HUFA组油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MCFA组及对照组(P<0.05), 而MCFA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HUFA组及MCFA组亚麻酸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但MCFA组显著高于HUFA组(P<0.05)。(2)HUFA组及MCFA组雌鱼的成熟系数、绝对繁殖力、体重与体长的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同时在雌鱼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上, HUFA组显著高于MCFA组(P<0.05)。(3)将对照组雄鱼与各组雌鱼配对繁殖的结果显示, 分别与HUFA组及MCFA组雌鱼配对繁殖后的雌鱼的绝对产卵量、相对产卵量和仔鱼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雌鱼的配对, 同时以上指标HUFA组雌鱼均显著高于MCFA组雌鱼(P<0.05)。将对照组雌鱼与各组雄鱼配对繁殖的结果表明, 与HUFA组雄鱼配对后其受精率均显著高于与MCFA组及对照组雄鱼的配对(P<0.05)。综上所述, 试验饲料显著影响斑马鱼雌鱼性腺的脂肪酸组成, HUFA及MCFA均可以促进斑马鱼雌鱼的繁殖性能和仔鱼成活率的提高, 在试验条件下, HUFA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比较外来入侵物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土著濒危物种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在不同流速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摄食特点来评价两者对溪流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验共设5 个流速梯度(0 bl/s,1.5 bl/s,3.5 bl/s,5.5 bl/s,7.5 bl/s)和3个饵料密度梯度(500 ind/L, 1 500 ind/L, 3 000 ind/L)。摄食一定时间后通过计数鱼体消化管内的丰年虫无节幼体个数来表示鱼的摄食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速和不同饵料密度下,唐鱼摄食率的变化幅度都小于食蚊鱼。食蚊鱼的摄食率显著受到水流速度和饵料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水流速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地降低,而随着饵料密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地升高。而唐鱼摄食率则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但其摄食率不受饵料密度及其与水流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1994年6月,作者对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变化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食蚊鱼种群数量和种群重量的月变化相似,但两者与水温没有相关性;食蚊鱼种群的体长结构呈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食蚊鱼的感染与其自身的生长紧密相关,感染率、感染强度表现出了与体长相似的变化趋势;中间的两组鳃片寄生的囊蚴较多,不同鳃片组囊蚴平均密度的月变化规律一致,食蚊鱼任何两个鳃片组分布的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平均数差异都显著(P0.001);囊蚴在食蚊鱼鳃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3.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 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 (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 尖头 雌、雄鱼性比为0.77:1, 与1:1差异显著. 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寿命分别为3龄和2龄, 均以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 1龄时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 至2龄或3龄逐渐变缓. 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 对应体长分别为93.0 mm和76.9 mm. 尖头 繁殖时间为4-7月; 绝对繁殖力较低(174-2151卵粒), 且在2、3年龄组间显著差异, 但相对繁殖力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 尖头 的上述生活史特征, 可能体现了对局域环境条件(如营养贫乏、环境动荡及水文周期等)的生态适应性. 尖头 在我国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呈零星分布, 种群数量小, 加之繁殖投入低下, 因此该物种在面临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时极易濒危和灭绝.    相似文献   

14.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入侵种食蚊鱼对土著种鳍斑青鳉和弓背青鳉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弓背青鳉和鳍斑青鳉在研究区域常同域分布,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两者形态高度相似,符合生态形态学“形态相似者竞争排斥”理论。与群落其他鱼类相比,食蚊鱼与2种青鳉鱼类形态更为相似。聚类分析发现,食蚊鱼和青鳉鱼类聚合在同一分枝,且其空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极低。种群相对密度调查显示,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食蚊鱼的入侵是导致2种青鳉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能够初步解释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的竞争排斥关系,尚需从不同角度就食蚊鱼入侵对青鳉鱼类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鱥(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尖头鱥雌、雄鱼性比为0.77︰1,与1︰1差异显著。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寿命分别为3龄和2龄,均以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1龄时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至2龄或3龄逐渐变缓。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对应体长分别为93.0 mm和76.9 mm。尖头鱥繁殖时间为4—7月;绝对繁殖力较低(174—2151卵粒),且在2、3年龄组间显著差异,但相对繁殖力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尖头鱥的上述生活史特征,可能体现了对局域环境条件(如营养贫乏、环境动荡及水文周期等)的生态适应性。尖头鱥在我国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呈零星分布,种群数量小,加之繁殖投入低下,因此该物种在面临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时极易濒危和灭绝。  相似文献   

16.
花背蟾蜍繁殖种群食物多样性及营养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作者于1995年4~5月份在长春市调查了花背蟾蜍繁殖种群不同繁殖时期的食性,并通过食物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对食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种群繁殖后的食物多样性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较繁殖期为大;繁殖期和繁殖后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小,而食物百分率相异性及营养生态位分离值大。繁殖期雄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宽度均大于雌体,繁殖后雌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宽度均大于雄体,雌雄个体间的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分离值小。摄食活动性受繁殖影响,并随繁殖结束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哈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eburg)是卫生害虫蜚蠊的重要天敌昆虫, 能寄生多种蜚蠊种类的卵荚, 被认为是控制蜚蠊危害最具潜力的天敌昆虫。本文对哈氏啮小蜂雌蜂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哈氏啮小蜂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的繁殖方式, 两性生殖其子代雌蜂所占比例为46.02%, 而孤雌生殖其子代均为雄性。经解剖镜检证实: 雌蜂发育至性成熟时的两侧卵巢结构呈现为, 每侧卵巢有8~12根卵巢管, 每根卵巢管怀卵量约1~6粒。结果发现雌蜂发育日期影响其怀卵数量, 1日龄哈氏啮小蜂怀卵量低, 平均为45.2粒/♀; 2日龄哈氏啮小蜂怀卵量较高, 平均为80.1粒/♀。哈氏啮小蜂羽化后即性成熟产卵, 产卵期为4~11 d, 日产卵量为0.86~7.57粒/♀, 单雌一生平均寄生1枚美洲大蠊卵荚。供试寄主卵荚密度是影响哈氏啮小蜂寄生率的重要因素, 在蜂卵荚比例为1∶5, 1∶3, 1∶2, 1∶1, 2∶1和3∶1范围内, 哈氏啮小蜂对卵荚的寄生率随着雌蜂数量与寄主卵荚比例的提高而增加, 然单雌寄生卵荚数量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 (Day)940尾(除性别未辨个体外)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种群雌雄比为0.85︰1,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8.2 cm,体重为7.4 g,年龄为3龄;雄性个体体长为6.5 cm,体重为3.4 g,年龄为2龄。叶尔羌高原鳅卵径分布呈单峰形,推测应属于同步产卵类型。计算了88尾Ⅳ-Ⅴ期雌鱼的怀卵量,其体长范围30-195 mm,体重范围3.59-114.04 g,绝对繁殖力为1101-56320(9944±5487)粒,相对繁殖力为824-1140(982±158);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繁殖力(Fp)为403.46万粒。  相似文献   

19.
检测了卵胎生入侵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结果表明,繁殖期,雌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食蚊鱼属于偏向雌性的两性异形。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食蚊鱼的雌性个体的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和尾鳍长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6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65.1%的变异。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5.4%变异),头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9.7%变异)。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个体大小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体长、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局部特征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头宽、眼间距和体宽呈显著的正相关。窝仔数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重相关不显著,后代个体大小与数量不发生权衡。食蚊鱼繁殖期的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受生育力选择、性选择、生态位分化、食物竞争等多种选择压力的作用,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扩张和快速入侵。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兴化湾黑脸琵鹭的越冬及迁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福建省兴化湾是我国大陆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连续4个冬季的调查显示,在湾内的江镜华侨农场越冬的黑脸琵鹭种群数量为40~60只,其中2007年越冬种群的数量较前3个冬季显著增加.黑脸琵鹭主要栖息在农场面积约320 hm2的养殖塘内,多集群.昼间栖息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0%;其次是维护行为,约10%;觅食等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养殖塘主要作黑脸琵鹭昼间的休息场所之用.兴化湾同时是黑脸琵鹭重要的迁徙停歇地,2007年秋季南迁的时间为11月3日至12月12日;2008春季北迁的时间为3月8日至4月加日.江镜华侨农场南迁停歇的种群数量约为136只,北迁的数量约为226只.春季北迁种群中具繁殖羽的个体比例最高时超过60%,表明种群中能够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较多.建议加强兴化湾滩涂及养殖塘人工湿地的科学管理,促进黑脸琵鹭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