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早孕小鼠子宫内膜钙网蛋白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Western 印迹及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未孕(d0)和妊娠d1、d2、d3、d4、d5、d6、d7天小鼠子宫内膜中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的表达规律, 探讨CRT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RT mRNA在妊娠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孕小鼠(P <0.05), 且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间接免役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RT表达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腺上皮以及腔上皮, 并在妊娠第4、5天基质细胞的胞浆中呈现高峰.实验结果提示, CRT在妊娠早期子宫内膜的持续表达, 可能通过调节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而调节胚胎滋养层细胞的黏附、侵袭, 参与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2.
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大鼠早期妊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沙眼衣原体(CT)感染后妊娠大鼠子宫内膜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整合素α4β1的表达,探讨CT感染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取正常未孕大鼠、阴道接种CT后妊娠大鼠和正常妊娠大鼠孕4~8d子宫作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T感染对早期妊娠子宫HSP70和整合素α4β1表达的影响.结果 HSP70在未孕及妊娠大鼠子宫均有表达,其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固有层的基质细胞及蜕膜细胞,整合素α4β1存在于内膜上皮、腺上皮和基质细胞.CT感染后(实验组)妊娠大鼠子宫内膜HSP70的阳性表达在孕4~6d较正常妊娠组(对照组)及未孕组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 0.01);在孕7~8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强于未孕组.而整合素α4β1的阳性表达在孕4~6d弱于对照组(孕第5d尤为明显),强于未孕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 (1)大鼠生殖道感染CT引起胚泡着床期(4~6d)HSP70的高表达,且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固有层的基质细胞及蜕膜细胞,内膜上皮、腺上皮中未见表达,推测CT生殖道感染可能影响母体子宫内膜蜕膜细胞的增殖,干扰妊娠,引起不孕或流产.(2)生殖道感染CT引起胚泡着床期整合素α4β1的低表达,并与HSP70表达的变化趋势相反,推测CT生殖道感染可影响孕早期胚泡植入,其不良妊娠结果可能通过HSP70与整合素α4β1的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3.
PTEN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其对胚泡着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XL  Ma HL  Xie Y  Yang R  Wei SL 《生理学报》2008,60(1):119-124
本研究旨存检测肿瘤抑制基因PTEN(phosphatase andtensinhomologdeletedonchromosometen)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探讨PTEN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未孕及孕1、3、4、5、7 d小鼠子宫内膜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子宫角注射PTEN反义寡核苷酸观察胚泡着床数.FQ-PCR结果显示,妊娠小鼠子宫内膜组织PTENmRNA的表达高于未妊娠小鼠,且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表达逐渐增强,到妊娠第5天达最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与mRNA结果一致.子宫角注射PTEN反义寡核苷酸后胚泡着床数明显减少.结果提示,PTEN在妊娠早期子宫内膜持续表达,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EGE及其受体在胚泡着床前后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转录和表达。结果显示:未孕和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仍呈EGF,EGF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阴性着色,受精后第4-5天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GF及其受体转录和表达较未孕期增强,受精后第6天,EGF及其受体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初级蜕膜带(primary decidual zone,PDZ);随着胚泡植入的进行,PDZ区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明显减少,而PDZ周围蜕膜细胞EGF及其受体的转录和表达增强,结果提示,EGF是小鼠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5.
Yang H  Xie Y  Yang R  Wei SL  Xi Q 《生理学报》2008,60(4):547-552
本研究旨在检测肿瘤抑制基因p16INK4a(inhibitor of cyclin-dependent kinase 4a)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探讨p16INK4a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未孕小鼠及孕小鼠第2、3、4、5、7天子宫内膜p16INK4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子宫角注射p16INK4a抗体观察胚泡着床数.FQ-PCR结果显示孕小鼠子宫内膜组织p16INK4amRNA的表达高于未孕小鼠,且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呈现表达逐渐增强的趋势,到妊娠第5天达到最高,后渐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p16INK4a蛋白在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与mRNA结果一致.子宫角注射p16INK4a抗体后胚泡着床数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P161INK4a在妊娠早期子宫内膜持续表达,可能参与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6.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型内源性非编码RNA,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在胚胎着床的过程中罕见报道。该文旨在探讨环状RNA circCapzb在早孕小鼠围植入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正常妊娠小鼠孕第5天(d5)至第7天(d7)胚胎着床点及胚胎着床旁组织中circCapzb的表达水平;分别构建小鼠体内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和原代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采用Real-time PCR分别检测circCapzb在组织及细胞蜕膜化诱导模型中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circCapzb下游靶miRNA:miR-377-3p和miR-7005-5p,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在蜕膜化诱导模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ircCapzb在小鼠孕第5天至第7天胚胎着床点的表达明显高于着床旁;circCapzb在组织及体内外细胞蜕膜化诱导模型中诱导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未诱导组(对照组);circCapzb下游靶miR-377-3p和miR-7005-5p在组织及体内外细胞蜕膜化诱导模型中诱导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未诱导组。该研究初步表明,circCapzb在小鼠早孕期胚胎着床点高表达,在组织及体内外细胞蜕膜化诱导模型中高表达,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2(methyl-Cp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2,MBD2)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未孕小鼠(d0)和不同孕天小鼠子宫MBD2的表达情况。qPCR结果显示,d0至d7的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均有MBD2 mRNA表达,在d5至d7高表达。MBD2蛋白在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与qPCR结果相符。MBD2蛋白在孕d1到d4中度表达于腔上皮、腺上皮和基质细胞,在d5至d7基质细胞表达增强,主要表达于蜕膜区。假孕小鼠子宫内膜中,MBD2在腔上皮、腺上皮和基质细胞中中度表达,d5至d7基质细胞表达明显减弱。动物模型中,宫角注射MBD2基因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可抑制MBD2的表达,降低人工诱导蜕膜化反应和蜕膜化标志物PRL的表达。MBD2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模式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蜕膜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后大鼠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变化。方法 大鼠雌雄合笼建立早孕模型,取正常和CT感染后妊娠4-7d的子宫组织,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ad的表达。结果 正常和感染后妊娠组E-cad的表达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峰值均在妊娠第6d,CT感染组低于正常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表达部位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胞膜或/和胞浆,蜕膜细胞无或少量表达。结论 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黏附分子E-cad的表达,破坏子宫内膜微环境,进而干扰早期妊娠。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分析了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PKM2)基因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通过建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收集孕D1、D4、D5、D6、D7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及孕D5小鼠着床点及着床旁子宫内膜组织。构建假孕小鼠模型,收集假孕PD1、PD4、PD5、PD6和PD7小鼠子宫内膜组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KM2 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KM2蛋白质在孕D5着床点与着床旁子宫内膜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妊娠小鼠子宫内膜,PKM2 m RNA表达从孕D5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孕D6达高峰,孕D7略有下降,孕D6、孕D7与孕D1相比有明显差异。PKM2蛋白质从孕D6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孕D7略有下降,孕D6、孕D7与孕D1相比有明显差异。假孕小鼠子宫内膜PKM2 m RNA水平从PD6开始有明显升高,PD7与PD6水平相当,PD6、PD7与PD1相比有明显差异。PKM2蛋白质水平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孕D5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PKM2 m RNA及蛋白质水平均呈现着床点明显高于着床旁趋势。该研究初步揭示了PKM2基因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表达规律,为深入探讨PKM2在维持早孕小鼠子宫内膜正常功能的机制上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DNA结合蛋白果蝇Eph激酶(Drosophila Eph kinase,DEK)对人子宫内膜基质蜕膜化的调节作用和途径,该研究采用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人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和蜕膜组织中DE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利用siRNA抑制基质细胞和蜕膜细胞的DEK,再用细胞流式技术、细胞免疫荧光、qPCR、细胞碱性磷酸酶脂显色和Western blot检测DEK沉默后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蜕膜组织中DEK mRNA表达水平低于增生期和分泌期(P0.05),蜕膜组织中DE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增生期和分泌期(P0.05);抑制基质细胞DEK会使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降低,从而抑制基质细胞蜕膜化;抑制蜕膜细胞DEK可使细胞凋亡增加,DNA损伤情况加剧,导致蜕膜细胞的维持和发展受到影响。综上,该研究初步证实,DEK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蜕膜化而参与胚胎着床过程,其可能途径与其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核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