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四川青城山穗花杉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境内的穗花杉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揭示了穗花杉群落和种群的基本特征.穗花杉种群具明显的增长型特征,处于良好的发育状态,其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型,其生态习性为显著的耐阴性和岩生性.穗花杉植物群落植物区系成分表现为古老性、残遗性和特有性的有机融合,群落内有维管束植物111种.其中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生活型话以常绿高位芽植物为主.而其中又以常绿小高位芽和常绿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群落中植物叶的性质亦与常绿阔叶林相似。由于常绿针叶植物穗花村在群落中居优势地位,因此作者认为该群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一类特殊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2.
穗花杉传粉和受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穗花杉于5月25日至6月15日(1980—1982)传粉,成熟花粉包括2个细胞。7月20日至29日受精。两者相隔约2个月。在花粉管和卵细胞中,分别具有许多特殊的核仁状颗粒,它是穗花杉属的明显特点之一。从传粉、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特点来看,穗花杉和澳洲红豆杉属在红豆杉科中可能占居比较原始的位置,它们的演化顺序是:穗花杉属、澳洲红豆杉属、红豆杉属、白豆杉属和榧树属。而且,三尖杉科可能通过穗花杉属过渡到红豆杉科。  相似文献   

3.
绥宁县发现穗花杉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在湖南省绥宁县中部神被山广度寺附近,发现红豆杉科植物穗花杉群落。穗花杉(Amentotaxusargo-taenia)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面深绿色,有隆起的中脉,叶背面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气孔带,与绿色边带等竞,奇特清秀。雌雄异株,雄花生于技项排成稳状,长6厘米左右,“稳花杉”由此得名。种子椭圆,下垂,成熟时种皮鲜红,点缀于清秀的绿叶中,异常绚丽,观赏价值极高,是优良的园林美化树种。种子含油50%以上,其油可作工业原料。木材材质坚硬,是高档家具、用品难得的好材料,经济价值较高。叶、…  相似文献   

4.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脲酶活性,各林分均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各季节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这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下降,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降低,而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微生物数量及脲酶活性的变化能够表征土壤氮素含量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穗花杉属的核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和云南穗花杉A.yunnanensis的核形态。它们的有丝分裂间期核都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核型相似,均为K(2n)=36=8m+28T,核型不对称性属于1B型,N.F.值为44。云南穗花杉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结合其它学科的资料,认为穗花杉属同榧属Torreya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龚伟    胡庭兴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生态学报》2008,28(6):2536-2536~2545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南穗花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云南穗花杉(Amentotaxus yunnanensis)4个居群和台湾穗花杉似(Amentotaxus for9rmosana)1个居群共10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清晰谱带143条。云南穗花杉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79.0%,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718),但云南穗花杉和台湾穗花杉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均较低(P为18.0%、6.9%;He为0.0688、0.0198)。云南穗花杉居群间遗传分化强烈(AMOVA,GST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611,0.7503和0.7526)。据推测,第四纪冰川引起的瓶颈效应,小规模居群引起的遗传漂变及幼苗成活率低等因素都加剧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建议对所研究的云南穗花杉全部居群予以保护,特别是对云南西畴和贵州兴义市七舍两个具有相对较高遗传多样性的居群应该优先建立就地保护点,以达到最大限度保存云南穗花杉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Hance)Pilger)是红豆杉科穗花杉属的一个种。由于穗花杉与红豆杉属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研究者认为穗花杉也可以合成紫杉醇,并利用HPLC法测到其含有紫杉醇。但这仅仅是依靠HPLC中出峰时间来判断,并没有质谱结果。该研究利用LC-MS对穗花杉茎叶的化学提取物分析结果显示,穗花杉的茎叶中均未发现紫杉醇。为了进一步证明穗花杉不能合成紫杉醇,该研究利用欧洲红豆杉(Taxus baccata L.)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Taxadiene synthase gene,TbTS)的序列TBLASTN比对穗花杉本地转录组,从中找出并克隆得到与TbTS同源性最高的AarTSL1基因;利用原核表达分析AarTSL1基因的编码蛋白,结果发现该基因不具有紫杉二烯合成酶编码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从化学和生物学两个方面均证明穗花杉无法合成紫杉醇,为以后通过植物学和化学分类学等研究穗花杉的分类学地位提供了新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有植物穗花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孙同兴  林金星  胡玉熹  王献溥   《广西植物》1996,16(4):353-358
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Hance)Pilger)属于红豆杉科穗花杉属,为我国特有树种;现正处在濒危状态,已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穗花杉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化学成分、地理分布、生长特性、生态学和群落特性等。关于穗花杉的系统位置,一直争论不休,作者简述了各种分类观点后,根据上述特性分析结果,支持将稳花杉放于红豆杉科中并与榧树属同族的主张。最后,文章分析了可能引起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两点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z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土壤团粒结构,探讨了分形维数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土壤物理性质变差、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降低,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较好、水杉林次之、柳杉林最差;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小;在湿筛条件下,土壤结构体破坏率随分形维数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这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组成结构的维护效果不同,导致更新后林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林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分形维数的大小。因此,分形维数可作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活动情况的一项综合性定量化评价指标。同时,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珍稀特有植物珙桐的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贺金生  林洁 《生物多样性》1995,3(4):213-22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已有的资料,研究了我国珍稀特有植物珙桐(Davidiainvlucrata)及珙桐林的天然分布特点,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概况,群落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及保护策略。珙桐天然分布在我国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水平分布呈不连续状。在垂直带谱上,属于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范围。组成珙桐林的种子植物以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属占优势,物种组成不仅比较丰富,而且含有较多古老、特有和稀有成分。以珙桐为优势种、共优种的群落全都是混交林,可以分为以珙桐等落叶树种为优势种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以常绿树种为优势种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根据调查,初步定为10个群落类型,并认为对珙桐及其群落的保护,应立足于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陕西省红豆杉科一新记录属——穗花杉属(Amentotaxus Pilg.),其新记录种为穗花杉[A.argotaenia(Hance) Pilg.]。文中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苏应娟  王艇 《生态科学》1997,16(1):59-6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穗花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和罗汉松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三尖杉和穗花杉叶精油的组成特点极为相似,相同成分13个,占各自精油组成的48.07%和33.32%.三尖杉和南方红豆杉叶精油的相同成分4个,占各自精油组成的16.14%和40.59%.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的亲缘关系接近,红豆杉科可能是通过穗花杉属和三尖杉科相联系的观点.罗汉松和穗花杉叶精油的相同成分4个,占各自叶精油组成的比例为24.09%和20.82%,比罗汉松和南方红豆杉、三尖杉之间组分的相似性要高.反映出罗汉松科和红豆杉科之间有一定联系,穗花杉属是认识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之间系统关系的关键属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杉木枝叶中穗花杉双黄酮和金松双黄酮的提取工艺.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穗花杉双黄酮和金松双黄酮转移率的归一化值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选取较优的工艺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最终确定穗花杉双黄酮和金松双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50%,料液比为1∶13,超声提取3次,每次提取60 min,最佳工艺验证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差-2.55%.结果表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穗花杉双黄酮和金松双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5.
杉木(Ca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针叶造林树种,分布广,生长快,材质好,在我国木材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对于人工造林的杉木,研究资料颇多。此外,杉木也自生我国南方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但是由于它是阳性树种,所占比例甚微,所以对于天然杉木,却极少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朱华 《广西植物》2023,43(2):234-241
云南从干热河谷到寒温性山地广泛分布有一类常绿、阔叶、以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乔木优势种的森林植被,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显示了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而在群落的外貌、结构、特征种、地理分布等方面却与云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区别,因此被称为“硬叶常绿阔叶林”,它是在喜马拉雅隆升中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发育的一个特殊植被类型。该植被的优势树种具有古地中海地区渊源,但在分布上大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硬叶常绿阔叶林除优势树种为硬叶栎类以外,其他种类与同域天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基本一样,并没有一个独特的植物区系。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简单,典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有清楚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而在生活型上,寒温性山地的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干热河谷的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在中新世以前,硬叶栎类植物出现在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古地中海常绿阔叶林里,直到上新世以后,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出现,并随喜马拉雅隆升,硬叶常绿阔叶林才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产生。  相似文献   

17.
采用HPLC方法测定卷柏及炮制品中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方法:Shim-pack VP-ODS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65∶3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37 nm;柱温:25℃。实验结果表明,卷柏生品中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为0.84%,焦卷柏为1.07%,卷柏炭为0.53%。不同的炮制方法对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细根直径变异是根系形态变化的常见形式, 对细根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特征, 该研究选取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89种木本植物进行研究。每个树种选取胸径或地径相近的3株, 用完整土块法进行根系取样, 用根序法对根系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叶片习性(常绿、落叶树种)、生长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灌木)和主要科之间一级根直径的差异; 通过计算Blomberg’s K值以检验系统发育信号;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分析科水平的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系数为23%; 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一级根直径没有显著差异, 但灌木一级根直径显著小于小乔木或灌木、乔木; 3)一级根直径系统发育信号不显著, 科水平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一级根直径变异受系统发育影响较小, 但受生长型影响, 表现为一定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19.
细根直径变异是根系形态变化的常见形式,对细根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特征,该研究选取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89种木本植物进行研究。每个树种选取胸径或地径相近的3株,用完整土块法进行根系取样,用根序法对根系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叶片习性(常绿、落叶树种)、生长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灌木)和主要科之间一级根直径的差异;通过计算Blomberg’s K值以检验系统发育信号;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科水平的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系数为23%; 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一级根直径没有显著差异,但灌木一级根直径显著小于小乔木或灌木、乔木; 3)一级根直径系统发育信号不显著,科水平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一级根直径变异受系统发育影响较小,但受生长型影响,表现为一定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垫状卷柏药材中的穗花杉双黄酮.选用Puraspher star R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337 nm,柱温25℃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在0.038~0.342 μg范围内时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为2.3%(n=6).该方法测定垫状卷柏药材中的穗花杉双黄酮含量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