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叶片Rubisco 活化酶表达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48h的自然光照、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处理下 ,水稻幼苗rcamRNA的含量均表现出昼夜节奏特性 ,其中以自然光周期中变化最为明显。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 ,RCA含量虽也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但连续黑暗处理其含量持续下降 ,连续光照则其含量先上升然后下降 ,说明它不发生节昼现象。这些结果表明RCA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不同 ,转录既由光暗交替控制又受内生节奏调节 ,而翻译则更大程度上由光调节  相似文献   

2.
光照对树鼩近似昼夜运动性活动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Aschoff(1979)曾明确指出,近似昼夜的节律周期虽然受着外界和内部诸因素的影响,但就外部因素而言,光的影响是最主要的。Tokura等的实验也一再证明了近似昼夜节律和环境的周期性变动如光明与黑暗同步。 光照对于树鼩(Tupaia glis)的近似昼夜节律的影响如何?刘世熠等(1982)认为人工白昼黑夜仅能影响而不能打破树鼩固有的24小时昼夜节律。那么树鼩的近似昼夜运动性活动节律究竟能否随着光照-黑暗时相的改变而改变?它与视觉器官的关系又如何?本实验的结果,对上述问题作了有意义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书刊评介     
本书共分绪言、棉蚜及其近似种类、鼠李蚜与锦葵蚜、甜菜蚜及其近似种类、苜蓿蚜及其近似种类和禾谷作物的蚜虫等六部分,最后对蚜虫迁移的问题作了讨论,并列有关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4.
利用淮河流域162个台站1961-2009年逐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REOF分析、功率谱、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昼夜降水基本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昼夜降水空间差异明显,总体呈北少南多分布,年夜雨量和夜雨日略多于昼雨量和昼雨日,且不同季节和不同强度等级降水昼夜差异显著;气候变化导致淮河流域昼夜降水量格局发生改变,年夜雨量大部地区有增多趋势,年昼雨量呈东部减少而西部增多的趋势.REOF分析表明,年昼夜降水量空间模态基本划分为流域东北部、中北部、西北部、东部、西部和南部等6个高载场区;流域年昼夜降水量均存在7~9a显著主周期振荡,此外年昼雨量还存在2 a左右次周期变化.Mann-Kendall分析表明,年昼夜降水量均分别经历了一次减少和一次增多的突变,但未通过0.05的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季节性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及其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杰  杜自强  张红  张霄羽  赵虹 《生态学报》2018,38(11):3909-3919
基于1982—2015年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近34年季节性昼夜增温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GIMMS-NDVI 3g遥感数据和植被区划数据,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植被分区植被对季节性不对称性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34年来中国昼夜气温普遍存在极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昼夜增温在各季节均表现出不对称特征,且该不对称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秋冬和冬季白天增温速率分别为夜间增温速率的1.49倍、0.98倍、0.73倍和1.69倍;(2)不同分区植被对季节性昼夜不对称增温的响应各异:相对于夜间增温,白天增温对植被活动影响程度更大,影响区域更为广泛;春季和冬季昼夜增温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范围更广,且春、秋季昼夜增温对植被NDVI的上升普遍起到促进作用;(3)季节非对称性昼夜增温对不同分区的植被活动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随季节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中国昼夜增温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及其对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节性昼夜不对称增温对中国陆地植被动态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长期盆栽大豆的土壤呼吸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兰芳  蔡祖聪 《生态学报》2004,24(12):2955-2960
通过盆栽试验 ,用静态箱法采样 ,气相色谱测定样品 CO2 浓度 ,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 ,研究大豆不同生长期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结荚期灌水后测定土壤呼吸速率 ,以研究水分对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不同生长期中 ,土壤呼吸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且均呈单峰曲线型 ,峰值出现在 12 :0 0到 16 :0 0之间。6 :0 0~ 18:0 0的 CO2 排放占总排放的 6 1%~ 6 9% ,昼夜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接近于 18:0 0~ 2 1:0 0之间的速率。如果忽略大豆生长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 ,大豆根际呼吸占总土壤呼吸的 85 %~ 96 %。裸土土壤呼吸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和线性相关 ,种大豆的土壤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因生长期而异 ,鼓粒期的相关性最好 ,结荚期最差。这些都说明大豆生长和生长阶段影响土壤呼吸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灌水后使大豆土壤呼吸昼夜变化增强 ,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增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时期、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棉株根系伤流中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株根系伤流有明显昼夜节奏,白天多,夜晚较少。白天中又以上午9~12时的伤流量为最高。伤流中CTK量及其浓度也以白天为高。在切除地上部4天以后,从蕾期和铃期棉株已不再能收集到伤流液,但盛花期棉株在切除地上部6天以后,仍产生了相当多的伤流,其中仍含有丰富的CTK类物质。盛花期棉株根系伤流量及其中CTK水平高于铃期棉株,提示铃期棉株根系活力已开始趋向衰老。根据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高效液相层析鉴定出棉株根系伤流中的CTK类物质有Z,ZR,和IPA。  相似文献   

8.
生物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RecentDevelopmentsinMolecularMechanismsofBiologicalClockHouBingkai(DepartmentofBiolog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YuHuimin(DepartmentofBiochemistry,ShandongEducationCollege,Jinan250013)生物的昼夜节奏表现,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原校生物到真核生物都曾被描述过。由于这种现象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关于它的特征、意义和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其中最重要和最吸引人的方面是它的测时系统—一生物钟(biologicalclock),也称生物振荡器(oscillators)。近年来,人们从分子水平对生物钟的研究比较活…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理过程随着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由种的生理特性所决定并受激素的调节,同时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目前,以树木为对象研究这类问题的工作不多,本文对杨树的生长节律和水分状况的昼夜变化进行了观测,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河套蜜瓜为试材,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通过去果处理改变库源关系,研究源叶净光合速率,蔗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源叶的净光合速率为单峰曲线,无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去果处理对其无影响。(2)源叶中蔗糖和还原糖含量的昼夜变化为单峰曲线,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活性的昼夜变化为双峰曲线,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无明显规律,改变库源关系对这些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蔗糖含量升高受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正调控,而蔗糖含量降低则受多种酶的共同调节。(3)源叶中淀粉含量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为单峰曲线,去果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淀粉含量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淀粉含量升高受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正调控。  相似文献   

11.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节的神经基础——昼夜光感受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昼夜光感受器为一组具有直接感光功能的特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其基本感光色素为黑视素 .昼夜光感受器具有直接、广谱和稳定感受昼夜光变化的功能特点 .昼夜光感受器的功能是通过导引作用 ,使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内的昼夜节律活动与外界明 暗周期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12.
马鞍列岛多种生境中鱼类群聚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振华  王凯  章守宇 《生态学报》2011,31(22):6912-6925
为了解岛礁水域鱼类群聚的昼夜变化特征,以便更全面地设计采样方法和掌握采样的时间尺度,于2009年9月对马鞍列岛7种生境进行了共计24网次的刺网昼夜采样,结合排序和聚类方法,从种类组成、相对生物量和丰度、种类丰富度、多样性和相似性等方面对研究海域鱼类群聚特征的昼夜变化作了探讨.在采获的55种鱼类中,昼夜出现的分别为41和46种,数量差别不大,但其昼夜组成却随栖息水层的变化而不同,底层鱼类更趋向于夜间在硬相生境集群活动;近底层鱼类的昼夜集群随生境变化而变化,在同一生境中既有偏向白天也有趋向夜间的;中上层鱼类更多地出现在白天的人工生境(AH).AH白天的丰度渔获率显著大于晚上,而天然生境(NH)昼夜差别不大;生物量渔获率无论NH还是AH皆无显著昼夜差异.具体到种类,仅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鳗Thryssa kammalensis等少数种类的数量在AH有显著的昼夜差别,其他多数种类虽然昼夜的出现率大多有别,但渔获率昼夜差异皆不明显.多样性差异更多的表现在不同生境之间,而同一生境的昼夜差异往往不甚显著.各个生境中鱼类的昼夜种类交替现象非常明显,形成了以褐菖(鲐)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鳗鲇Plotosus anguillaris为代表的夜间优势类群为主的硬相生境群聚格局、以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和细刺鱼Microcanthus strigatus为代表的白天优势类群为主的硬相生境群聚格局以及缺乏底层优势类群、以石首鱼科鱼类为代表的近底层鱼类为绝对优势类群的软相生境群聚格局.因此,采用被动性渔具在近岸典型生境进行鱼类等相关生物调查时,应使采样时间覆盖昼夜两个时段,且至少保证24h.  相似文献   

13.
黄胸鼠昼夜活动节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啮齿动物的昼夜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活动期和安静期相互交替着,这种日节律周期可分为旦出、夜出、晨昏和全昼夜活动类型。从活动高峰型又可分:单峰、双峰和多峰等类型。最近,曾缙祥等对小家鼠和褐家鼠昼夜活动作了研究。但对我国南方主要家鼠——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昼夜活动节律的专文报道至今还未见到。为此,我们于1982年2月15日至11月3日在福建省龙溪县团结公社卫生院对黄胸鼠昼夜活动作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3大烟区的永州市、浏阳市、桑植县进行盆栽试验,探讨气候、土壤及其互作对湖南烟叶还原糖、烟碱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烟叶还原糖、烟碱和总氮3种化学成分的变异强度中等,且其变异强弱按该顺序递减。②气候、土壤及其互作对烟叶还原糖、烟碱和总氮3种化学成分的影响程度不同,气候对它们均具有强影响效应,土壤对它们无明显影响;气候与土壤的互作对它们的影响效应年际间有差异。气候对还原糖、烟碱和总氮3种化学成分含量变异总的贡献率为51.42%,土壤为19.78%,气候与土壤互作为28.79%。气候是影响这3种烟叶化学成分的主要生态因素。③烟株大田发育不同时期的不同气候因子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不同,其中伸根期的日照时数、昼夜温差与蒸发量,旺长期的相对湿度、平均气温与云量,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昼夜温差与日照时数分别是各时期与烟叶化学成分相关性较大的前3个气候因子。整个大田期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昼夜温差3个气候因子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地球以24 h为自转周期,为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也通过自身约24 h的内在节律的形成来适应昼夜环境的变化,这一系统即为生物钟。在哺乳类动物中,生物钟主要通过涵盖转录与翻译水平的核心连锁环驱动特异性的转录因子来维持整个基因组转录的昼夜节律性,从而使得不同组织与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够适应环境剧烈的昼夜变化。现将在综述哺乳类动物昼夜节律形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从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Choisy)子叶的cDNA文库中,分离了一个520 bp 的psaHcDNA 克隆,DNA序列分析表明其开放阅读框架由144 个氨基酸构成,包括49 个氨基酸长的转运肽和95 个氨基酸长的成熟PSⅠH(subunit Hofphotosystem Ⅰ)。利用Northern 杂交技术,发现在高等植物中psaH 基因的表达明显地受内生昼夜节奏的调控,在幼苗阶段呈现出组织特异性,并证明光是迅速启动PNpsaH基因高水平表达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昼夜垂直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具鞭毛的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是三峡水库多数支流库湾春季甲藻水华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昼夜垂直迁移是鞭毛藻重要的生态学特征。拟多甲藻形态学特征虽然也有鞭毛和自由游泳能力,但至今仍没有关于该种类昼夜垂直迁移的描述。定点昼夜垂直分层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甲藻水华暴发的优势种之一拟多甲藻种3(Peridiniopsis sp.3)是绝对优势种,相对丰度达到45%;该物种与其它鞭毛藻相似,有昼夜垂直迁移的生态学特征,白天趋于在水体上层聚集分布,晚上趋于在水柱中随机分布;太阳光的昼夜交替是影响拟多甲藻昼夜垂直迁移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和直接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野外5只大熊猫1981-1982年的昼夜活动。大熊猫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最高是18:00时,次高是04:00时;有两个低谷,最低是09:00时,次低是24:00时;年平均昼夜活动率为57-66%。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草甸草原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6月1日、7月2日、8月3日和9月1日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甸草原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昼夜观测表明,天然草原是N2O的源、CH4的汇,其排放和吸收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4次昼夜观测的结果还表明,草甸草原排放N2O和吸收CH4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曾义准  张陶  徐璎 《遗传》2022,(4):346-360
昼夜节律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内在性节律.为了适应昼夜环境周期性的变化,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体,包括藻类、细菌、植物、动物等,都演化出一个特殊的系统——生物钟,用以指挥不同组织与器官来适应环境的昼夜交替,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和行为与环境昼夜变化同步.生物钟是指由内源性分子时钟控制的日周生理振荡过程,人类生命活动的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