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期低热饮食干预模式对超重(含肥胖)个体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效果。方法:于2017年12月—2020年1月,将我院产科收入的52例首胎、超重及肥胖的育龄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干预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膳食营养指南模式,干预组则采用个性化、持续性的低热量饮食模式,干预完成后在第24~28孕周测量受试者体重及血糖情况,对比两组孕期的体重增长和GDM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的体重均显著增加,但干预组(2.62±1.37)明显低于对照组(5.85±1.4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GDM的发生率(30.77%)显著低于对照组(5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期的低热饮食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超重及肥胖育龄女性孕期体重的增长,并显著降低GDM发生率,未来可考虑应用及推广,以减少该群体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个体化膳食方案联合运动指导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肥胖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指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制定限能量均衡膳食方案(蛋白质20%、脂肪20%、碳水化合物60%)、观察组制定高蛋白膳食方案(蛋白质30%、脂肪30%、碳水化合物40%)。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各体质量情况,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肌肉量、身体总水分各人体成分数据,以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各项代谢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各体质量情况和人体成分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体重、BMI、腰围、臀围和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含量、身体总水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TC、TG、HDL-C、LDL-C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TC、TG、LDL-C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HDL-C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的高蛋白膳食方案联合运动指导,可以助力肥胖患者控制超重,促进脂代谢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用营养粉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妇产科门诊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66例,按照随机病例编号奇偶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不同营养干预方式,然后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分娩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水平以及患者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之间的差异。结果:营养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差异(P>0.05);分娩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前和分娩前空腹血糖变化幅度以及餐后2h血糖变化幅度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新生儿体重和孕妇分娩方式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预进餐专用营养粉对辅助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个体化体重管理对孕期体重增重异常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产科门诊选取孕期体重增重异常孕妇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并实施个体化体重管理,随后收集饮食情况、妊娠结局指标、孕期增重值、新生儿指标等。结果:所有孕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5.8±5.9)kg,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6、16.2、15.0、12.5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4±0.5)kg,平均住院天数为5d,干预时平均孕周为28周。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在个体化体重管理后多数妊娠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高血压和贫血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均高于30%,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30%。孕前消瘦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孕前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增重异常孕妇调查的主要营养问题中,总体食量/主食过量、零食糕点过量的孕妇均为30%左右。结论:对孕期体重异常的孕妇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仍然有效;孕妇营养认知问题较多,亟需宣教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普通饮食和个性化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个性化营养干预组通过结合营养评估结果与膳食习惯制定个性化食谱,普通饮食组日常饮食不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孕期血糖和血脂控制情况、孕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孕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胆固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高血压、先兆子痫、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组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营养干预有利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期血糖控制,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超重肥胖患者实施个体动态化体重管理,探讨该干预方法对体重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拟行IVF-ET的超重肥胖患者共99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49例,分别采取个体动态化体重管理及常规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体重管理,记录并统计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干预前后BMI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婴儿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动态化体重管理的干预方法可有效减轻接受IVF-ET的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体重指数,提高IVF-ET的移植成功率、活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妊娠结局,探讨规范化综合营养干预对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26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干预组,每组163例。观察组患者定期门诊产检,干预组患者孕期给予规范化综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产妇营养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观察两组产妇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褥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体重指数(BMI)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胎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综合营养干预能够指导产妇在孕期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体重指数,并能够降低产妇剖宫产、早产率,降低巨大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并能够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产褥感染,对促进孕期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COPD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方案和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营养和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和护理前后营养水平和肺功能变化,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等肺功能指标和体重、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角色实现、心理状态和生理职能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COPD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和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和营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前超重孕产妇进行营养干预体重管理,对其脂、糖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本院立卡并分娩的136例孕前超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进行营养干预体重管理者设为干预组(70例),采取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整个孕期的增长体重、血糖水平、妊娠结局、胎儿结局、并发症。结果:孕36周时,干预组的TG、TC、LDL、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整个孕期的增长体重显著大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GDM发生率(24.29%)显著低于对照组GDM发生率(3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阴道分娩率、正常儿率显著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率为12.86%,与对照组并发症率19.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超重孕产妇进行营养干预体重管理,可有效控制其妊娠期间的脂、糖代谢紊乱及体重增加,从而减少剖宫产率,促进母婴良性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肥胖与哮喘在肺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对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选取我院肺功能室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支气管哮喘患者97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6例,年龄20-42岁,依据体重指数分级,分为正常体重组35例,超重组32例,肥胖组30例。进行肺功能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分组比较。结果:(1)超重组和肥胖组改善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2,P=0.002)。(2)FVC和FEV1/FVC在哮喘患者中下降明显(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1)体重指数影响哮喘改善率,随体重指数的增加改善率也相应增加(2)肥胖哮喘患者仍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运动康复对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一般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5例,按照干预方式分为药物组(40例)和联合组(45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教育和饮食指导,药物组给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口服,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FPG、2hPG、HBA1c、FINS、HOMA-IR、TC、LDL-C、TG、FFA均较干预前下降,HOMA-β、HDL-C较干预前升高(P<0.05),联合组干预3个月后的BMI较干预前下降(P<0.05)。干预3个月后,联合组的BMI、2hPG、HBA1c、FINS、HOMA-IR、TC、LDL-C、TG、FFA均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运动康复可改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具有额外的减重获益,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10岁超重肥胖儿童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 IR)指数的分布及与人体成分等测量指标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北京市某小学8~10岁超重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采集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人体成分指标(肌肉量、去脂体重量、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基础代谢率),检测血液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采用HOMA IR指数评估胰岛素抵抗。结果:共收集149名儿童,其中超重57名、肥胖92名;肥胖者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体脂肪、体脂百分比、空腹胰岛素、内脏脂肪面积、HOMA IR指数均显著高于超重者,两者空腹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108)。男生(109例)在肌肉量、去脂体重、基础代谢率方面大于女生(40例)(P<0.05)。48例(32.2%)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IR>4),且各检测指标均显著升高(P<0.001)。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均与HOMA I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其中腰臀比相关性最大(r=0.472)。结论:超重肥胖儿童HOMA IR指数普遍偏高。HOMA IR指数大于4时,体重、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等显著增加。人体成分分析可用于超重肥胖儿童体格评估。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1例,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分析患者有无营养风险,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经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前瞻性随访3、12个月,统计患者近期预后,分析胃癌患者NRS2002评分与SF-36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81例胃癌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3.0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657,95%CI:1.042-2.635)、疼痛分度Ⅲ~Ⅳ度(OR=4.515,95%CI:1.656-12.310)、消化道反应Ⅲ~Ⅳ度(OR=3.947,95%CI:1.599-9.743)是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营养补充(OR=0.899,95%CI:0.846-0.955)是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营养风险组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心理健康、躯体疼痛评分低于无营养风险组,NRS2002评分高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胃癌患者NRS2002评分与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心理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呈负相关(P<0.05)。营养风险组随访3个月的生存率为95.35%,与无营养风险组的100%比较无差异(P>0.05)。营养风险组随访12个月的生存率为79.07%,低于无营养风险组的94.74%(P<0.05)。结论: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营养风险会影响生活质量和近期预后,临床需及时对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青岛市幼儿园招募年龄在3-6 岁儿童参与本调查,通过健 康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两部分进行。其中体格检查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父母的相关变量以及儿童个人饮 食行为等因素。其中1080 份为完整有效数据。结果: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80%和8.98%。男孩的超重和 肥胖率(31.8%)高于女生(23.8%)。父亲和母亲的超重和肥胖均与儿童超重和肥胖存在关联性(P<0.05)。较长屏幕时间、快速进食 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而增加体力活动时间为保护因素(P<0.05)。偏爱肉类也是与超重/ 肥胖相关的因素(P<0.05)。 结论:孩子个性习惯和父母均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相关,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842例3~5岁健康查体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向儿童主要养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母亲孕期、儿童早期喂养、身体活动和行为习惯、家庭情况和膳食情况等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信息。以儿童是否超重肥胖为因变量,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的23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超重率为10.69%、肥胖率为11.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增重、出生6月内喂养方式、屏幕暴露时长、谷薯类食物食用频率4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过多、出生6月内人工喂养、每日屏幕暴露时长≥1 h、每周食用谷薯类食物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儿童超重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行营养支持联合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免疫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61,P<0.01),外周血管淋巴细胞(TLC)、IgA以及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体重、TP、ALB等营养指标和PaO2、SaO2、PaCO2等血气分析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在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免疫调节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水平和免疫功能,增加肺通气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影响。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9例予以肠外营养干预,试验组49例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术后营养状态、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 SGA)评分为4.01±1.33分,比对照组的5.20±1.80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介素 2(IL 2)、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而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营养指标,并且促使其免疫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徽黄山地区居民的超重/肥胖与膳食结构的关系,为当地居民超重/肥胖的膳食营养干预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黄山地区居住时间超过10年的家庭中选择200户,称重法记录包括1个休息日在内的连续3日膳食摄入情况,根据标准人日数求出平均每人每天膳食摄入量。从每个家庭中选1名40岁以上者,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及健康状况,规范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膳食因素的关系。结果:居民超重率为23.5%、肥胖率5.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蛋白质供能比过低(OR=1.325,95%CI=1.011~2.948)、脂肪供能比过高(OR=1.749,95%CI=1.064~3.69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高(OR=1.238,95%CI=1.057~2.853)以及食盐摄入量(OR=1.493,95%CI=1.270~1.755)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供能比过高(OR=1.281,95%CI=1.110~2.716)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对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腰围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运动干预对不同糖耐量超重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妊娠晚期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对来自高危门诊的的肥胖超重孕妇,分别给予单纯饮食干预(饮食组)或运动饮食联合干预(运动加饮食组).妊娠32周采集两组病例空腹血样,测定FFA及TG.排除各组有运动禁忌的孕妇.足月分娩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t,NGT)孕妇共143例,运动加饮食组(n=73,GDM 21例,NGT 52例).饮食组(n=70,GDM23例,NGT47例)按不同糖耐量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二组在孕期体重增加,孕晚期脂代谢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的差异,并就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增加及孕晚期血清FFA水平的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及分娩孕周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GDM在孕期增重(p<0.01)、新生几出生体重体重(p<0.05)、孕晚期血清FFA(p<0.05)、TG水平(p<0.05)等方面差别有显著性.两组NGT在孕期体重增加(p<0.05)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差别有显著性(p<0.05);饮食组平均血清FFA及TG水平高于运动加饮食组,但未形成显著性差异.饮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NGT,r=0.468,P<0.01;GDM,r=0.564,p<0.01)及孕32周血清FFA水平(NGT,r=0.431,P<0.05;GDM,r=0.462,p<0.05)相关有显著性.饮食加运动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相关无显著性,与血清FFA相关有显著性(NGT,r=0.375,P<0.05;GDM,r=0.405,p<0.05).两组孕妇在巨大儿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超重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晚期血清FFA水平有关.饮食结合运动干预有助于肥胖超重GDM孕妇在孕期体重增加,妊娠晚期血清FFA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