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 2 0 0 2年 9月间 ,通过电子邮件拜读了白图格吉扎布先生的文章“发展骆驼 ,保护草原 ,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以下简称“骆驼”文 )。当时感到 ,作者大概对实际情况不太了解 ,文章中的有些概念不够清晰、准确 ,逻辑推理不够严谨 ,故仅将其作为学者间的个人交流对待。未曾想到此文最近在贵刊登出 ,并随之有了白永飞先生的“‘发展骆驼 ,保护草原 ,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一文中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的文章 (以下简称“商榷”文。两篇文章均见于《植物生态学报》2 0 0 2年第 6期 )。拜读了此两篇文章后 ,本人有言犹未尽的感觉 ,想加入…  相似文献   

2.
在2002年9月间,通过电子邮件拜读了白图格吉扎布先生的文章"发展骆驼,保护草原,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以下简称"骆驼"文).当时感到,作者大概对实际情况不太了解,文章中的有些概念不够清晰、准确,逻辑推理不够严谨,故仅将其作为学者间的个人交流对待.未曾想到此文最近在贵刊登出,并随之有了白永飞先生的"‘发展骆驼,保护草原,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一文中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文.两篇文章均见于<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第6期).拜读了此两篇文章后,本人有言犹未尽的感觉,想加入到对这两篇文章中一些观点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董利虎  李凤日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862-3870
区域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是人们目前关注的焦点,建立林分生物量模型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吉林省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为例,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构建2种林分生物量模型,即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模型系统Ⅰ)和基于生物量换算系数的林分生物量模型(模型系统Ⅱ),给出落叶松人工林固定生物量换算系数值,并比较了3种林分生物量估算方法的预估精度.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2种林分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其Ra2>0.95,且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预测误差(MP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都较小.树叶和树枝生物量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其模型的Ra2<0.95.模型系统Ⅰ和模型系统Ⅱ的预测精度均优于固定生物量换算系数法.基于生物量换算系数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属于材积源生物量法,其本质与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不同,但二者的预测效果相当.固定生物量换算系数的预测能力较差,将生物量与蓄积量之比假定为恒定常数是不恰当的.此外,为了使模型参数估计更有效,所建立的生物量模型应当考虑林分总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的可加性.  相似文献   

4.
快速、定量、精确地估算区域森林生物量一直是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碳储量研究的重要问题。该研究基于机载激光雷达(Li DAR)点云与Landsat 8 OLI多光谱数据,借助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地区55块调查样地数据,首先提取并分析了87个特征变量(53个OLI特征变量,34个LiDAR特征变量)与森林地上、地下生物量的Pearson’s相关系数以进行变量优选,然后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森林生物量估算模型(OLI生物量估算模型和LiDAR生物量估算模型),并与基于两种数据建立的综合生物量估算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预测结果及其精确性。结果表明:3种模型(OLI模型、LiDAR模型和综合模型)在所有样地无区分分析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达到0.4以上,基于不同森林类型(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分析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明显提高,达到0.67及以上。利用分森林类型模型估算生物量,综合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地上生物量:R2为0.88;地下生物量:R2为0.92)优于OLI生物量估算模型(地上生物量:R2为0.73;地下生物量:R2为0.81)和Li DAR生物量估算模型(地上生物量:R2为0.86;地下生物量:R2为0.83)。  相似文献   

5.
根田鼠瞬时摄入率对植物可利用性变量集功能反应的格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随机区组设计的新鲜紫花苜蓿叶片斑块,测定苜蓿叶片可利用性变量,叶片密度,生物量密度和叶片大小对根田鼠瞬时摄入率的作用格局。苜蓿叶片大小对根田鼠摄入率具有显作用(P<0.01),而叶片密度与生物量作用则不显(P>0.05);根田鼠摄入率对其口量变化能作出2倍以上的反应(P<0.01);观测摄入率与模型预测摄入率的回归显(P<0.01),研究结果证明,以叶片大小替代根田鼠口量是影响其摄率的独立变量;检验了植物大小是替代植食性哺乳动物口量的有效变量,以及植物大小是影响植食性哺乳动物摄入率潜在独立变量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湿地植物生长模型的改进及其动态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湿地植被的恢复与人工调控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湿地大型植物生长的控制模型。能为此提供一种理论模式。在湿地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显现为互利、竞争或相互独立。基于此我们对Shukla提出的湿地植物生长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种能够反映种间复杂作用机制(包括互利与竞争)的新模型。以植物的生物量为描述变量,用统计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对实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与数值分析.并研究了植物生长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新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湿地植物种间互利或竞争作用.优于只考虑种间竞争作用的Shukla模型;②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图像显示,在较低生物量水平上.种间显现互利关系;在较高生物量水平上.种间发生竞争作用,竞争的结局为一种植物占优势,而另一种植物趋于灭亡.这些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③对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④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湿地恢复的人工调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浙江次生青冈林林木层的生物量模型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用收获法对浙江建德山区的天然次生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本文报告了林木层样木的生物量优化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和估算,结果表明,立木各器官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行分层次,种类(组分)和自变量的模型选优是十分必要的,各种模型都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该群落的生物量作出有效的估计;种间模型的有效组合适用于亚乔木层的种类和乔木层的伴生种类,种类(组分)间的模型差异与它们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作用密切相关,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种间关系,生态位分化和种群动态特征上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8.
基于150株天然云杉实测材积和生物量数据,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方法,建立相容性立木材积与生物量方程,并采用总量直接控制方案和分级联合控制方案研建了地上总生物量与4个分项(干材、干皮、树枝、树叶)的相容性方程系统,其中又采取了独立估计和联合估计两种处理方法进行地上生物量的估计.结果表明: 所建一元、二元相容性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的材积和生物量决定系数均在0.85以上,最高达0.99,在胸径基础上增加树高变量能显著提高材积的预估效果,但对生物量的预估效果改进不大.就总量与分量相容性模型而言,分级联合控制方案所建的一元模型好于总量直接控制所建的一元模型,两种方案所建的二元模型效果相当.对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树枝和树叶生物量的拟合效果,对其他几个分量的拟合效果改善不大.对独立估计和联合估计的对比分析显示,两种估计方法几乎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森林生物量计算是全球碳储量估算的基础,现已纳入全球国家森林清单项目。普遍的森林碳汇计量采用的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胸径5 cm以上的树木,幼树(胸径<6 cm,树高>0.3 m)的碳汇量并未被完整计入其中,导致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基于青藏高原137株5种典型人工林幼树的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地径代替胸径作为预测变量,采用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建立独立生物量模型,选择比例总量直接控制及代数和控制2种结构形式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并通过加权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进行方程组估算,建立了整株及各组分的相容性生物量方程。结果表明: 二元相容性模型优于一元以及独立模型,对整株生物量来说,R2达到0.90~0.99,两种相容性模型对于不同树种来说各有优势但精度差距可以忽略,从林业生产实践角度考虑,比例总量直接控制生物量模型更有实践意义,从遥感技术的变量提取角度考虑,本研究构建了更适于遥感估算的幼树生物量模型,其整体上拟合精度高,可以准确地进行类似气候环境中的幼树整株和各组分生物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0.
 笔者用收获法对浙江建德山区的天然次生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了林木层样木的生物量优化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和估算。结果表明,立木各器官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行分层次、种类(组分)和自变量的模型选优是十分必要的;各种模型都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该群落的生物量作出有效的估计;种间模型的有效组合适用于亚乔木层的种类和乔木层的伴生种类;种类(组分)间的模型差异与它们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作用密切相关;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各器宫中的分配比例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种间关系、生态位分化和种群动态特征上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植物区系特征参数的设想”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关于建立植物区系特征参数的设想”一文中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即植物区系的有关概念、植物分类系统的主要缺陷和植物区系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关于龙爪沟群"Aucellina"问题--兼论"假丝梳"的分类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1999,38(4):454-458
对龙爪沟群“Aucellina”的鉴定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新发现的铰合构造,沙金庚等鉴定为Aucellina的标本应归Buchia属的晚侏罗世种类。还对海扇类的“假丝(pseudoctenolium)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沙金庚等认为它是Aucellina区别于Buchia的关键,但笔者发现,假丝梳仅是一类种内变异现象,它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在化石和现生标本上均极不稳定,不能作为分类标志,它可能与生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