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多种分离方法从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分析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O-[6’-O-(9Z-二十碳酰)-β-D-葡萄糖酰]-谷甾醇(1)、β-谷甾醇-3-O-α-L-(6’-O-正十六酰基)-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狗脊酸(4)、胡萝卜苷(5)、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和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7)。其中化合物1的结构还未见报道。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具有一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狗脊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L.f.)Sm)中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经解析,分别鉴定为:山柰素-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4-O-acetyl)rhamnopyranoside-7-O-β-L-rhamnopyranoside)(Ⅰ),山柰素-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ide-7-O-α-L-rhamnopyanoside)(Ⅱ),狗脊蕨酸(woodwardinic acid)(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胡萝卜甙(daucosterol)(Ⅴ),这五个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3.
四齿四棱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齿四棱草地上部分水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和标准品对照将它们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苷(2)、4-乙酰胺基乙基苯基6-O-甲基香豆酰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3)、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4)、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洋芹素(5)a、cetylmartynoside B(6)i、somartynoside(7)a、lyssonoside(8)l、eucosceptoside B(9)、连翘苷B(10)和丁二酸(11)。其中2和3为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4.
南山茶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反复重结晶等方法对南山茶果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山茶果皮中分离并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2)、原儿茶酸(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2′′′,4′′′-O-二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2′′′′,3′′′′,4′′′′-O-三乙酰基-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3′′′′-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5)、3-甲氧基鞣花酸(6)、鞣花酸(7)、羽扇豆烷醇(8)、β-谷甾醇(9)和胡萝卜苷(10)。化合物2、6、7均为首次从南山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来江藤的苯丙素类配糖体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民间药用植物来江藤(Brandisia hancei Hook.f.)的全草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2-O-乙酰基-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2),acteoside(3),2’-acetylacteoside(4),poliumoside(5),2’-acetylpohumoside(6),mussaenoside(7),luteolin-7-O-β-D-glucoside(8),luteolin(9)和mannitol(10)。化合物1-6为苯丙素配糖体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关键词:来江藤;苯丙素类配糖体;3,4-二羟基苯乙醇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3)-β-D-(2-O-乙酰基-4-O-咖啡酰基)-半乳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6.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凋落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β-(p-hydroxy-trans-cinnamoyloxy)olean-12-en-28-oicacid(1),3-O-(E)-coumaroylerythrodiol(2),casuarmondtol(3),alnusdiol(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5),4″-反-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7),其中化合物3、4、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采用MTT法、Ellman法和PNPG法对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6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4和6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3~5具有α-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从茄科食用植物旋花茄(Solanum spirde)的新鲜果实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成分,经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26-0-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3β,22ξ,26-三醇-5-烯-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3-0-(3-O-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22ξ-甲氧基-3β,26-二醇-5-烯-3-O-α-L-鼠李吡哺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2)和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3β,22ξ,26-三醇-5-烯-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protodioscin)(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柴胡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礼  李磊  廖志华  陈敏  孙敏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564-2567
采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柴胡红景天(Rhodiola bupleuroides)根茎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用光谱分析(UV,IR,MS,1H-NMR,13C-NMR)和化学反应鉴定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1)、山奈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2)、草质素-7-O(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4)、丁香酸(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葡萄糖苷(6)、β-谷甾醇(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
从西南远志根中分离得到3个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3)-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4-O-(E/Z)-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1)、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α-L-鼠李糖基-(1→3)]-[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2)和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4)-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基-(1→3)]-β-D-岩藻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从西南远志根中分离得到3个齐墩果酸型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3)-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4-O-(E/Z)-3″,4″,5″-三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1)、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α-L-鼠李糖基-(1→3)]-[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岩藻糖基酯(2)和3-O-β-D-葡萄糖基presenegenin 28-O-α-L-阿拉伯糖基-(1→4)-β-D-木糖基-(1→4)-[β-D-芹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4-O-(E/Z)-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α-L-鼠李糖基-(1→3)]-β-D-岩藻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研究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3α)-3,29-dihydroxy-7-oxomultiflor-8-ene-3,29-diyl dibenzoate(3)、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二醇(4)、isomultiflorenol(5)、curcasinlignan B(6)、urolignoside(7)、diospyrosin(8)、楝叶吴萸素B(9)、4′-羟基苯基乙基香草酸酯(10)、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木糖苷(1→2)-O-α-L-鼠李糖苷(15)、sagittatin A(16)、葫芦烷-5,24-二烯-3β-醇(17)、balsaminol E(18)、大豆脑苷I(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胆甾-5-烯-3β,7α-二醇(22)、2 E-4-羟基-壬烯酸(23)、香兰素(24)、对羟基苯乙醇(25)、β-hydroxypropiovanillone(26)。化合物2、6~11为首次在葫芦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14~16、18、19、22~26为首次从罗汉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研究了化合物1~26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5、7、13、19和21能抑制TNF-α生成,化合物13和21能同时抑制IL-1β、IL-6的生成,化合物7、19、22能抑制IL-1β的生成,化合物5能抑制IL-6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中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罗汉果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1)、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2)、阿魏酸(3)、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4)、大黄素(5)、芦荟大黄素(6)、槲皮素(7)、山奈酚(8)、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9),其中化合物3~6为首次从罗汉果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鬼针草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鬼针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IR,1H NMR,13C NMR,MS等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7-O-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5)和β-谷甾醇(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另外,针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测定小鼠血清MDA水平,SOD和GSH-Px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2,3,4和5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团花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MCI和Sephadex LH-20层析方法对团花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10个化合物:4-carboxy-3-hydroxy-5-methylphenyl 3-methoxy-4-hydroxy-5-methylbenzoate(1),谷甾醇-3-O-(6’-O-棕榈酰基)-β-D-葡萄糖苷(2),喹诺酸-3-O-α-L-鼠李糖苷(3),clethric acid(4),常春藤苷元(5),钩藤苷元C(6),morolic acid(7),咖啡酸甲酯(8),卡丹宾(9)和3α-二氢卡丹宾(10)。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酚性成分,化合物2~8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聚酰胺色谱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及其它分离手段从香樟叶(Cinnamomum camphora Leaves)70%乙醇提取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l-细辛脂素(2)、(8R,8'R)-3,3',4,4'-四甲氧基-9-氧代-8-8',9-O-9'-木脂素(3)、槲皮素-3-Ο-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Ο-α-L-鼠李糖苷(7)、芦丁(8)、异鼠李素-3-O-β-芸香糖苷(9)。其中化合物1,2,6和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红背山麻杆叶子的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D-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芸香糖苷(2)、芹菜素-7-O-β-(2″-O-α-鼠李糖基)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乙酯(5)、β-胡萝卜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山麻杆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苷.  相似文献   

18.
爆杖花(Rhododendron spinuliferum)茎叶75%丙酮水提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从其乙酸乙酯部分中共分离和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O-[3″,4″-O-(异丙叉基)-β-D-木吡喃糖苷] (1),二氢槲皮素(2),二氢槲皮素-3-O-β-D-木吡喃糖苷(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鼠李吡喃糖苷(4),二氢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5),花青素A-2(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爆杖花的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利用Diaion HP 20及硅胶柱层析进行化合物的分离,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借助多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25R)-螺甾-5-烯-1β,3β-二醇1-O{O-α-L-鼠李吡喃糖苷-(1→2)-O-[β-D-木糖吡喃糖苷-(1→3)]1β-D-岩藻吡喃糖苷}(ophiopogonin D,1),(25R)-ruscogenin 1-O-[2-O-(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苷-(1→2)][β-D-木糖吡喃糖苷-(1→3)]-β-D-岩藻吡喃糖苷(2),(25R)-rascogenin 1-O-[3-0-(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苷-(1→2)][β-D-木糖吡喃糖苷-(1→3)]-β-D-岩藻吡喃糖苷(3),蜕皮甾酮(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中药天冬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从中药天冬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波谱方法将其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正-三十二碳酸(3),棕榈酸(4),9-二十七碳烯(5),菝葜皂苷元(6),薯蓣皂苷元(7),菝葜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8),除β-谷甾醇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8具有抗真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