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峡东和邻近地区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再研究,支持将Emeidiscus Li,1980;Mianxrindiscus S.Zhang et Zhu in Zhang et al,1980;Mianxiandiscus(Liangshandiscus)S.Zhang in Zhang et al.,1980;Hupeidiscus Chang in Lu et al.,1974;Guizhoudiscus S.Zhang in Zhang et al.,1980;Shizhudiscus S.Zhang et Zhu in Zhang et al.,1980等属作为Tsunyidiscus Chang,1966的同义名的意见。并对前人所建立的有关属的种,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整理,作了大量的归并和修订。就目前所知道,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的古盘虫类三叶虫仅有Tsunyidiscus Chang,1966和Sinodiscus Chang in Lu et al,1974两属。Hupeidiscus经修订归入Tsunyidiscus Chang,1966后,原Hebediscus orientalis Chang,1953(即原Hupeidiscus的模式种)一种的种名与Tsunyidiscus orientalis(Walcott,1905)重名,故将前者重新命名为Tsunyidiscus pertenus nom.nov.。文中还记述了湖北宜昌、秭归等地的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2属3种,包括Tsunyidiscus yanjiazhaiensis S.Zhang,Zhou et Yuan in Yin and Li,1978;Tsunyidisacutus(Sun,1983);Sinodiscus changyangensis S.Zhang in Zhou et al.,1977。  相似文献   

2.
苏皖志留纪鱼群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新发现的鱼化石和已记述的鱼类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沉积旋回,讨论了长江下游含鱼化石地层坟头组和茅山组(群)的时代,认为它们分别为早志留世的兰多维里阶和温洛克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采自陕西洛南上湾剖面下寒武统辛集组疑难管状化石Cupitheca进行了研究,系统厘定和描述了两个种,分别为Cupitheca holocyclata和Cupitheca costellata,并对Cupithecidae科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文所描述标本的壳体多为次生磷酸盐化保存,壳体表面纹饰保存较好;C.holocyclata管体表面为横向纹饰,C.costellata管体表面为纵向纹饰。C.holocyclata全球广布,如南澳大利亚、南极乔治王岛、格陵兰东北部、加拿大纽芬兰等地皆有报道,产出于下寒武统中上部地层,具有一定的洲际地层对比意义。本文为C.holocyclata在中国首次发现。C.costellata仅发现于华北,即本文所研究的洛南辛集组及其同期地层安徽淮南与霍邱的雨台山组。  相似文献   

4.
首次报道贵州瓮安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大型具刺凝源类Tianzhushania spinosa及其新种Tianzhushania tuberifera sp.nov.前者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与湖北峡尔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隧石结核中发现的典型Tianzhushania spinosa 标本(硅化)完全相同,但多数未遭受重力挤压呈球形保存。新种特征明显,也呈球形保存,但内层表面具有明显瘤突,瘤突顶端向外延伸出单一或多条管状制,另外还探讨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属的特征,已定种的地理分布,地层意义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描述上扬子区鄂西和湘西中及晚奥陶世桨肋虫类三叶虫Hexacopyge的 5个种 ,包括 2新种 ,即H .turbiniformis和H .yichangensis;讨论Hexacopyge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属的关系。Hexacopyge在区内分布广、演化快 。  相似文献   

6.
贵州凤冈早志留世孢子组合的发现及其古植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怿  欧阳舒 《古生物学报》1997,36(2):217-237
系统描述贵州凤冈早志留世的孢子5属12种,其中包括1新种。根据其组合特征,确认其时代为Llandoverian晚期,通过对三缝孢的性状分析,认为在早志留世Llandoverian晚期已确有维管植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从事了安徽省植物的调查、研究与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1983年4—11月间,本文作者沈显生、张小平、刘登义三人曾分别到皖鄂边境的本省金寨县白马寨(海拔1729米)、皖浙边境的本省歙县清凉峰(海拔1787米)、皖赣边境的本省休宁县六股尖(海拔1630米),广泛收集资料和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并进行整理与鉴定。现将确认为是安徽省地理分布新记录的属共5个(Actaea L., Eutrema R. Br., Aegopodi-  相似文献   

8.
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及遗迹化石的报道。文中补充了不同地区和层位的骨骼及遗迹化石新材料,包括:江西上饶王家院陡山沱组顶部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十”字形骨针和云南晋宁王家湾灯影组上段隧石条带中的单轴双射硅质骨针,它们可能分属于钙质海绵和普通海绵类;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磷质白云岩中的可疑壳状化石;宜昌三斗坪金瓜墩陡山沱组下部(第二段)遗迹化石;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及湖北南漳灯影组上段底部磷质硬底中的生物扰动构造。另外还报道了贵州清镇桃子冲剖面桃子冲组最底部的瓶状动物(Pro-tolagena limbata)化石,并认定桃子冲组与灯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底界并无跨入震旦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在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红探2井红水沟组中识别出介形类化石3属9种(含2个未定种):Cetacella qaidamensis Li et Yang, 1983、Djungarica tracta Li et Yang, 1983、Djungarica sp.、Alicenula incurva (Bate, 1967)、?A.longicylindrica (Qi, 1985)、A. paramagna (Li et Yang, 1983)、A. maanshanensis (Hou et al., 2002)、A. jinhuaensis (Li,1984)、Alicenula sp.。通过介形类化石生物地层对比,明确红水沟组的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红水沟组介形类动物群指示晚侏罗世柴达木地区发育淡水湖泊、河流以及季节性的小水塘。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保亭县毛感乡南兵至南好公路边南好组以往被确认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著者最近在该剖面南好组中发现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晚期 (LateTelychian)Xi 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Latiproetuscf.latilimbatus,证明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的地质时代应改归于早志留世 (Llandoverian) ;海南岛地区在早志留世明显属于扬子地台区的范畴 ;从地质时间上还暗示南好组与其下伏的足赛岭组不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 ;  相似文献   

12.
13.
重新描述了江苏句容与安徽和县的裂齿鱼类化石 ,将华南下扬子区已记述的 2属 5种裂齿鱼类化石初步修订为 1属 2种———江苏张氏鱼 (Zhanginajiangsuensis)和扬子张氏鱼(Zhanginayangtzensis)。由于目前对裂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所知甚少 ,张氏鱼属的系统位置以及相关的动物地理分布问题仍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狗鱼(Esox,Teleostei)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山东龙口黄县洼里煤矿早始新世黄县组二段油页岩中的鱼化石。该鱼身体狭长,背鳍位置靠后;额骨侧面有长形的、狗鱼所特有的副筛骨;额骨甚长;顶骨相对来说甚短;口裂较长;齿骨、前上颌骨及颚部许多骨片均生有扁而尖的牙齿,但上颌骨口缘光滑;外翼骨甚粗壮;鳃盖骨略呈长方形;前鳃盖骨较直,中部略收缩,上、下枝夹角大(约为130°);匙骨纵枝短而水平枝长大。困此属于狗鱼科中惟一的狗鱼属是毫无疑问的。根据其头长与体长之比、额骨及顶骨的形状和比例以及背鳍条数目与狗鱼属其他种的不同,我们将它订为一个新种——龙口狗鱼。黄县的化石是狗鱼渐新世以前在北美以外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狗鱼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黄县位于北纬37°7′,远较现生狗鱼在亚洲分布的地区(43°和46°以北)靠南。而始新世全球气候偏暖,巨南北温差较小,始新世狗鱼或较现生种类更适应较温暖的气候。早始新世狗鱼在中国的发现为当时跨太平洋鱼类区系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Cuticles of two fossil cycads and seven epiphytic fungi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Nilssonia sinensis Yabe et Oishi, Ctenis lyrata Li et Ye; Perisporiacites shaheziensis sp. nov., Notothyrites haizhouensis sp. nov., Microthyriacites pilcatus sp. nov., M. fuxinensis sp. nov., Stigmateacites polymorphus gen. et sp. nov., S. simplex gen. et sp. nov., Liaoningnema multinoda gen. et sp. nov.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hahezi Formation of Changtu district and the Haizhou Formation in Haizhou mine-field of Li- aoning Province, China. The age of these tossils is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6.
中下扬子区海相三叠纪叠层石及其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迈平 《古生物学报》1995,34(6):731-741
中、下扬子区三叠纪叠层石大多产自中三叠统嘉陵江组白云岩中,仅少数产自下三叠统青龙组灰岩中。这些叠层石可根据各自所处环境分为下列2种类型:1)浅滩相叠层石生物丘;2)潮坪相叠层石生物层。这些叠层石及其围岩常含丰富的石膏晶痕或盐溶角砾,显示了一种干燥炎热气候中一低能水动力环境产物的特征。根据中、下扬子区三叠纪叠层石的形态及发育特点研究,结合有关沉积特征分析,发现该区由早三叠世的陆表海演变为中三叠世早期的潮坪复合体,其较深的部位转变为青盐湖,而较浅的部位则变为藻坪或萨布哈盐坪。这种转变暗示着此期间扬子地块已由主要受热带低气压控制下的赤道附近地区移至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或干燥信风控制的回归线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17.
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 L.ex Wernisch.)为北温带分布属。Compton等1998年(Taxon 47:620和Appendix1)报道我国热带岛屿海南岛五指山有小升麻[C.japonica(Thunb.)Spreng.]植物的分布,从而使升麻属这一较典型的北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扩展至热带地区。经检查他们引证的标本———黄志44305,发现上述报道完全错误,是他们将这一标本的产地错误地归于海南岛的结果。此外,还指出他们将采自贵州平伐附近的标本J.Cavalerie 7868的产地错误地归于云南。在我国,小升麻目前仅知在安徽、重庆、甘肃、广东、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浙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8.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的双壳类5属(亚属)9种,其中1新种。依据双壳类的地层分布特征,确认含恐龙蛋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很可能为晚白垩世中-晚期(Coniacian-Campanian期)。描述的双壳类化石有:Pseudohyria cf.gobiensis MacNeil,Pseudohyria cf.cardiiformis(Martinson),cf.Plicatounio(Plicatounio)hunanensis Zhang,cf.Plicatounio(Plicatounio)zhuchengensis Ma,Plicatounio(Acclinoplicatounio)cf.nan-anensis Ma et Huang,Plicatounio(Tamuraia)henanensis Chenet Wangsp.nov.,Sphaerium shantun gense(Grabau),Sphaeriumtani Grabau和Sphaerium laiyangense Chen。其中,Pseudohyria属及Tamuraia和Accli-noplicatounio亚属的历程均限于晚白垩世。韩国和日本早白垩世地层发现的Pseudohyria matsumotoi Yang,1979应归Matsumotoina,不属于Pseudohyria;福建禾口组上部原鉴定为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和Pli-catounio(Plicatounio)fujianensis的标本,应改归Tamuraia亚属。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一始新世化石点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梳趾鼠类一新属种:林氏汉南鼠(新属、新种)Hannanomys lini gen. et sp. nov.。根据林氏汉南鼠与其他梳趾鼠类性状对比及该地点动物群组合特点推测其时代为早始新世晚期,与产于玉皇顶组中段的王家营大尖地方动物群的时代相当。该化石点是李官桥盆地中汉江南岸早始新世化石地点的首次发现,它的认定对在此地区寻找古新统/始新统界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浙江长兴地区志留纪真盔甲鱼类的新材料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雷曼煤山鱼 (Meishanaspislehmani)一属种成立 ,并非浙江中华盔甲鱼 (Sinogaleaspiszhejiangensis)的同物异名。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 ,对真盔甲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 ,分析结果表明 ,中华盔甲鱼属现有的 3个种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是一个并系类群。浙江中华盔甲鱼不能归到中华盔甲鱼属 ,建议另立一新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