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关于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资料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结果,本文对中国的森林生产生产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的总生物量为4.0-7.1PgC(1PgC=10^9tC),均值为4.6PgC,总生物生产力(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为0.4-0.6PgC.a^-1,均值为0.5PgC.a^-1;按已知的全球变化预测结果,CO2浓度倍增后,中国森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春玉米生长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玉米(Zea mays L.)生长生理生态学模拟模型(MPESM),分别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的12种气候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平均气温上升1.5℃、3.0℃和4.5℃,降水量增加20%、减少20%、减少40%和降水量不变),沈阳地区土壤湿度、玉米发育和玉米生长的变化,并与当前条件下进行了比较,以评价玉米生长对各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和全球气候变化下沈阳地区春玉米的生长趋势。研究表明:土壤湿度对降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10):1050-1050
通过采用由网络实现的灵活的全面解决方案,细胞成像和分析技术的全球的领导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速度更快、集成度更高的的图像数据管理功能波士顿,2009年9月21日(美国商业新闻)一专注于提高人类健康及环境安全的全球领先公司PerkinElmer,Inc.,在波士顿举行的高内涵分析东部会议上宣布推出Columbus(TM)2.0平台,它是针对细胞成像和分析的高内涵筛选(HCS)数据管理软件的旗舰产品。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在始新世总体上经历了由极热逐渐转冷的过程。植物叶片化石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可以用来反映陆地古气候的这一变化历史。文中采用叶缘分析法首次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6个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分析结果显示,热鲁植物群(年均温17.3±3.7℃)、依兰植物群A段(年均温18.2±2.9℃)和柳区植物群(年均温22.7±2.3℃)反映了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依兰植物群B段(年均温10.1±3.4℃)、石脑植物群(年均温10.1±3.4℃)、抚顺植物群(年均温5.0±1.4℃)和白鹿塬植物群(年均温9.2±3.1℃)则反映了中始新世后期至晚始新世气温明显下降的过程。植物群的古年均温推测值与植物群物种组合代表的气候类型吻合。研究表明,始新世时期中国与全球的气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中始新世后期至到晚始新世气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增温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时空格局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植物生产力、植物物候、植物根系周转、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控制试验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徐满厚  薛娴 《生命科学》2012,(5):492-500
由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及土壤产生了深远影响。陆地植被一土壤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反应与适应等过程已成为众多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陆地植被一土壤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植物的物候与生长、光合特征、生物量生产与分配,以及土壤呼吸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分析得到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物个体和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特性都会发生相应改变,高海拔地区的植被高度有增加趋势,而低海拔地区的植被可能出现矮化。然而,在以下方面还存有不确定性:(1)气候变暖导致的植被特征变化是否会减弱全球气候变化;(2)在较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如何影响植物的物候和生长,特别是植物的体型;(3)高寒生态系统冬季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如何响应。  相似文献   

7.
赵东升  王珂  崔耀平 《生态学报》2023,43(19):7830-7840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来减缓温室效应,同时植被也通过改变地表能量收支影响温室效应。在过去的气候-植被研究中,大多关注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而植被对气候反馈的研究相对较少。植被通过调节地表能量收支、水通量等重要地气过程影响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厘清植被对气候的反馈效应机制及其结果,并识别其地域差异。从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两方面分析植被与气候之间的作用机制,对全球及关键区域内植被变化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反馈效应进行了系统总结:(1)生物地球物理反馈的区域特征明显,生物地球化学反馈则表现在全球尺度上,二者相互作用但难以统一;(2)植被破坏带来的气候影响在气温效应方面与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地理分布相关:热带森林破坏带来增温效应,北方森林破坏带来降温效应,温带森林破坏则会通过增加森林反照率抵消丢失的固碳降温效应,气温效应表现不明显;(3)当前研究对关键过程机制考虑不够完善,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差异较大,且缺乏高质量观测数据的验证;同时考虑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净气候反馈研究尚无法支撑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单一减缓作用的常规理解。本文可为科学评估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作用的方向与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新动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至今仍方兴未艾。全球气温波动、大气中温室气体丰度变化、气候格局改变、气候带迁移和降水量增减 ,都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如气候演变的过程、短期和长期气候变化的预测和自然灾害的防治都给予极大关注和财力支持[1]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正向两个方向发展。1.1 加大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时间尺度 ,从研究当今气候发展到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 ,如大气中CO2 浓度的变化、温度的升降和降水量的变…  相似文献   

9.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回顾了当前国内外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的研究现状,分析了3 种生产力模型( 气候相关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 在应用于全球和区域生产力研究时的长处及不足:气候相关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比较多,但计算的只是潜在NPP;过程模型着重于植物生长的生理生态过程,但过于复杂,模型中的参数不易获得;光能利用率模型因为可直接利用遥感数据成为NPP模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国内NPP的研究及遥感手段在NPP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MultiplicationofMenthaS本dcatainvttroCHAIMingLiang(IhDinsoolhoho,IformM‘,310013)1植物名称留兰香(Menthaspicata)。2材料类别试管嫩梢。3培养条件增殖培养基为:(1)MS+BA2.0mg/L(单位下同);(2)MS+KT2.0;(3)MS4+ZT2.0;(4)MS+BA1.0+KT0.5+ZT0.5;(5)MS+BA0.5+KTI.0+ZT0.5;(6)MS+BA0.5+KT0.5+ZT1.0。培养基含蔗糖3%,琼脂0.6%,PH为5.8。培养温度为25±2℃,每日照光12h,光照度约2000lX。4生长与分化情况4且试管嫩梢的制备春季取田间生长的留兰香嫩梢,按…  相似文献   

11.
1植物名称地被菊[Dendranthemagrandiflorun(Ramatuelle)cvs.],品种伏地玉龙、盏黄、橙黄片。2材料类别带腋芽的茎段。3培并条件(1)启动培养基:MS+6-BA0.1mg·L-1(单位下同)+NAAO.1。(2)诱导分化培养基两种:MS+6-BA0.3+NAA0.1;MS+6-BA0.5+NAA0.1。(3)生根培养基:1/2MS+IBA0.3~0.5+NAA0.1。上述培养基均加蔗糖20g·L-1,0.5%琼脂,PH值6.0。培养温度27C,光照12h·d-1(人工光和散射光)。4生长与分化情况4.l启动培养取带腋芽的茎段,先用浓度0.1%的洗衣粉液洗净,自来水冲15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季节气候的变化能够影响人体肠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在中医学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中都有记载和证实,但是相关的机制并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气候下大鼠空肠、回肠、结肠的IL-10水平变化,从而从免疫功能的角度探讨季节气候变化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根据北京地区气象资料,大致可将一年之中气候划分为五种季节气候,分别由春、夏、长夏、秋和冬来代表;实验分为正常组和松果腺摘除模型组;分别把两组大鼠饲养五种正常自然季节气候下一个月,然后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IL-10水平。结果:①正常组空肠IL-10水平在长夏季节明显升高(P〈0.001);②回肠的IL-10表达水平则是在长夏与冬季这两个季节含量最多(P〈0.01,P〈0.001);③结肠IL-10含量则在冬季呈现出高峰(P〈0.01)。结论:季节气候变化对肠道功能的影响的机制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具体表现在:①肠道IL-10水平是有季节气候变化规律的,而且空肠、回肠和结肠表现出来的季节气候规律是不相同的。②松果腺参与了肠道免疫功能气候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3.
l植物名称秀叶黄皮树(————””ar·ghlDr21‘ecl‘LZll71)。/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取其嫩枝,经70%酒精和0.l%升汞表面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演切成长0.5cm茎段作为外植体。3培养条件培养基分别为:()MS+BA03mg/L(单位下同)+NAA0.5;(2)MS+BA0.5+NAA0.5;()MS+BAI.5+NAAos;()Ms+BAI.0+NAAo】;()Ms+EAos+NAAI.o;(6)1/ZMs+NAAI.o+IEA代0;(7)l/ZMS+NAAI.0+IBAZ.0;(8)l/2MS+NAAI.0。培养基均附加蔗糖3%,琼脂0.7%,PH5.8。培养温度25士IC,每日…  相似文献   

14.
邢文琦  陈睿山  卢俊港  郭晓娜 《生态学报》2023,43(16):6912-6922
生物入侵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在世界各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生态灾害,然而系统研究生物入侵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的文章却较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库、Scopus以及中国知网,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分析生物入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美国对生物入侵的研究起步最早(1970年),国外的文章数量在1990年后呈指数增长。国外研究机构及作者间合作强度大,形成以美国各大高校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国外注重生物入侵的驱动因素、压力及入侵状态的研究。近年来国外研究热点涉及入侵物种的种群动态、扩散机制、生态模型、岛屿入侵、风险评估、气候变化及国际贸易等,并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与多元驱动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生物入侵,但对外来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研究较少。(2)我国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文章数量在2000-2010年间增长迅速。但国内研究机构及作者间合作强度较低,呈现多核心的分散合作关系。国内注重生物入侵的危害及缓解措施研究。研究热点有入侵途径、机制、危害、防治策略、全球贸易、气候变化与风险评估等,并越来越关注"一带一路"下的生物入侵及人工智能等科学防治手段。但是近十年,不同聚类的关注度和热度都在降低,对入侵驱动机制及预警监测的研究较为薄弱。(3)未来我国应当突出研究重点,与国际研究保持同步,强化全球贸易、气候变化与多元驱动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生物入侵研究,构建生物入侵的驱动-压力-状态-响应的综合评估体系。基于对生物入侵研究进展的系统认知,可为我国科学防治生物入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1植物名称巨紫荆((Cercls gtgantea Cheng et Keng f.),植株来源于本校校园内。2材料类别9月上旬巨紫荆荚果中未成熟种胚。3培养条件幼胚萌发与无菌苗生长的培养基:(1)-(3)1/2MS+6-BA0.5mg.L-1(单位下同)+蔗糖(2%、2.5%、3%);(4)-(6)1/2MS0+6-BA0.5+蔗;膪(2%、2.5%、3%);(7)~(8)1/2MS+6-BA0.5+维生素C(Vc,0.5、1.0);(9)-(10)1/2MS0+6-BA0.5+Vc(0.5、1.0)。芽增殖培养基:(11)MK+6-BA0.5+NAA0.1;(12)MK+6-BA0,75+NAA0.1;(13)MK+6-BA0.5+NAA0.25;(14)MK+6-BA0.75+NAA0.25;(15)MK+6-BA1.0+NAA0.25;(16)MK+6-BA1.5+NAA0.25;壮苗培养基:(17)MK+6-BA0.75+NAA0.1+1.0g.L-1水解酪蛋白(CH);08)MK+6.BA1.O+NAA0.1+1.0g.L-1CH;(19)MK+6-BA0.75+NAA0.25+1.0g.L-1CH;(20)MK+6-BAl.0+NAAO.25+1.0g.L-1 CH;(21)MK+6.BA1.5+NAA0.25+1.0g.L-1CH。生根培养基:(22)MK+IBA0.5+NAA1.O;(23)MK+IBA1.O+NAA0.5;(24)MK+IBA1.0+NAA1.O;(25)MK+IBA1.5+NAA0.5;(26)MK+IBA1.5+NAA1.0。培养基(7)-(26)添加2.5%的蔗糖。  相似文献   

16.
'砀山酥梨'的组织培养和脱毒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白梨品种‘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2材料类别茎尖。 3培养条件分化培养基:(1)改良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5+0.5%活性炭(AC);丛生芽诱导培养基:(2)MS+NAA0.5+6.BA0.5、1.0、1.5、2.0、3.0;增殖继代培养基:(3)MS+6.BA1.0+GA31.0+NAA0.2、0.5、1.0、1.5、2.0;生根培养基:(4)ASH+间苯三酚(PG)80+IBA1.0+NAA0.5,(5)ASH+IBA1.0+NAA0.5。  相似文献   

17.
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光水  杨玉盛  谢锦升  杜紫贤  张静 《生态学报》2007,27(12):5148-5157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245,P=0.004),但未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R^2=0.3485,P=0.092)。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变化范围1.460~25.100tChm^-2a^-1,平均值为9.217tChm^-2a^-1;中国森林的TBCA与年均气温相关关系不显著(P=0.196),但与年均降水量则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21)。中国森林TBCA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4.2%和25.8%;中国森林TBCA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随土壤呼吸增大而增大,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则随土壤呼吸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陈飚  余克服 《生态学报》2022,42(21):8531-8543
病毒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珊瑚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影响。随着珊瑚礁的全球性退化,病毒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危害日益显现。综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病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1)珊瑚礁病毒的多样性与分布特征(水体、宿主、核心病毒组);(2)珊瑚礁病毒的生态功能(感染方式、促进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珊瑚礁病毒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热压力、珊瑚疾病)。总体而言,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病毒多样性,所发现的60个科占已知所有病毒科数量的58%。珊瑚的核心病毒组主要由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链逆转录病毒所组成,珊瑚黏液层对病毒具有富集作用。"Piggyback-the-Winner"(依附-胜利)是病毒在珊瑚礁中主要的生物动力学模式,其可通过水平基因迁移的方式促进礁区生物进化。病毒可通过裂解细菌与浮游藻类的途径参与珊瑚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碳循环与氮循环过程。此外,病毒还具有介导珊瑚热白化与直接引发珊瑚疾病的能力,这会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恢复力。基于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综述,结合南海珊瑚礁生态现状提出以下研究方向,以期促进我国珊瑚礁病毒学的发展:(1)开展南海珊瑚礁中病毒多样性的识别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探索病毒对南海珊瑚热白化、珊瑚疾病的介导作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揭示病毒对南海珊瑚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华钩藤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 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别名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刺等。 2材料类别 种子。 3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WPM。(1)种子萌发培养基:WPM+BA0.2~1.0mg.L^-1(单位下同)+NAA0.1;(2)芽诱导培养基:WPM+KT2.0+NAA0.2;(3)壮苗培养基:WPM(大量元素减半)+KT0.2+NAA0.5;(4)生根培养基:1/2WPM(大量元素减半)+NAA1.0。  相似文献   

20.
石婷婷  徐霞  马梓欣  莫芸  王方 《生物磁学》2013,(27):5319-5322
目的:系统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检查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收集2000年以来,Cochrane数据库、Pubmed、MEDLINE、Webof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与TCT及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诊断方面的相关文献,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2篇文献纳入研究,TCT合并的敏感性0.65(95%CI,0.62-0.68),特异性0.93(95%CI,0.92-4).93),阳性预测值8.25(95%CI,5.65-12.04),阴性预测值0.27(95%CI,0.18-0.41),合并SROC曲线下面积AUC=0.889,Q值0.819。HPV合并敏感性0.69(95%CI,O.67~0.71),特异性O.91(95%CI,0.90-0.91),阳性预测值3.93(95%CI,2.99-5.18),阴性预测值0.17(95%CI,0.09~0_31),合并SROC曲线下面积AUC=0.871,Q值0.801。结论: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与HPV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