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和湿度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研究发现增温增湿加快了凋落物失重率,但对如何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O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室内培养设置四个温度梯度(0,5,10和20℃)和两个湿度梯度(25%和40%)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进行了96 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率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加快;高湿度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释放CO2总量的敏感性是低湿度的2.3倍左右;湿度变化对DOC淋溶的温度敏感性影响较小。在25%和40%的湿度培养下,CO2总排放量的温度敏感性分别是DOC总淋溶量的温度敏感性的10和20倍左右,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凋落物中的有机质分解更多的是以CO2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因此,未来需要更系统的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凋落物积累与分解、DOC淋溶和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反馈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增温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时空格局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植物生产力、植物物候、植物根系周转、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控制试验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分离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荣  陈南 《生物学通报》2009,44(12):49-50
有很多植物的叶片不能直接用镊子将表皮撕取下来,通常用指甲油、琼脂等物质的印拓法和次氯酸钠离析法,但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像北极植物矮桦和北极柳这样很小的叶片,笔者改用502胶粘贴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发现此方法简便,适用于各种大小材质的叶片,很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测可以确定向日葵的确具有明显跟随太阳旋转的向光性,但处于不同时期的向日葵有很大差异:处于花蕾早期的向日葵从日出到日落跟随太阳由东经南再向西运动且有明显的滞后现象.盛花期的向日葵花盘基本固定朝向东方,不跟随太阳运动,但仍有小范围偏转.  相似文献   
5.
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小尺度空间格局,如聚集、随机和扩散分布,因环境条件而改变,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策略。藏北高原区自东向西逐渐由亚寒带半湿润区向温带干旱区过渡,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012年7—8月份,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选择了8个不同地区的典型草原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两个种群的小尺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矮嵩草的相对盖度均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自东向西,矮嵩草种群则由扩散向随机格局转变,而紫花针茅种群由随机向扩散转变;在年均降水量最低的地区两个种群之间呈空间隔离关系。矮嵩草和紫花针茅种内及种间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是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样带梯度上影响两者共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百花山山杨桦木林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1-1992年对北京百花山山杨桦木林土壤动物群进行的调查,共获大、中型土壤动物4门9纲21目,各采样群落总个体数平均为127974只/m^d2。本文对该群落的组成、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砂硒因沙子具有透气保水的特性,同时硒释放相对缓慢,能提供稳定的硒来源,是比较理想的富硒蔬果培养基质。为了探讨缓释砂硒对绿甘蓝富硒作用和生长的影响,该研究设置对照组(CK),实验组缓释砂硒(CT)、鸡粪和砂硒1∶1混合(CT1)、鸡粪和砂硒1∶2混合(CT2)和鸡粪(CT3) 5个处理。结果表明:CT、CT1和CT2处理的绿甘蓝硒含量比CK分别增加45%、61%和6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绿甘蓝硒含量和土壤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CT2处理的效果最好,绿甘蓝的产量增加45%,叶片厚度增加22.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66%。土壤锰含量和硒含量共同解释了绿甘蓝生物量变化的72%,而土壤锌含量解释绿甘蓝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66%。这表明砂硒添加后,通过增加土壤硒含量提高绿甘蓝硒含量,砂硒和鸡粪配比更有效地提高了绿甘蓝硒含量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设计引物,从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24中扩增出一条703bp的条带RGAl,通过与GenBank比对,选取与RGAI高度同源的若干条带,在它们共有的保守序列位置设计引物,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ffL术扩增抗病同源基因cDNA全长.扩增到3条全长cDNA,经BLASTp比较,这些序列都舍有NBS保守结构域和多个LRR结构域.与很多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功能相应区域一致.对FRGA-1,、FRGA-2和FRGA-3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这3个基因在小麦叶片中都是组成型表达.本研究在小麦材料TcLr24中得到3条抗病基因同源cDNA全长,为研究小麦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低温被广泛认为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首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增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初级生产力,但是也可能由于土壤水分、N素营养状况的改变形成新胁迫而抑制生产力提高。此外,生态系统呼吸由于增温而提高的幅度也可能高于初级生产力提高的幅度,造成总碳库平衡的改变。利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实测数据对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iome-BGC(V.4.2)进行了参数化,并利用研究区实测土壤水分(0-40 cm)和其它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证明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可靠。模型使用2005-2008年的海北气象站实测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作为驱动数据,模拟了增温1.2-1.7℃下青藏高原海北定位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并整合分析增温试验平台上已发表的试验,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增温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弱的碳汇,短期增温导致系统净碳固定增加。增温直接影响系统碳通量,也通过土壤水分和土壤矿化氮变化间接影响碳通量,相比土壤水分和氮素,增温对影响碳通量变化过程中的效应更大;研究也揭示,在增温条件下,植物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量小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土壤矿化氮量,土壤矿化氮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椰果果皮为培养料栽培草菇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为椰果果皮废弃物处理提供新的方案,并增加椰果的经济效益。浸出液培养基菌丝培养实验、栽培种培养实验与子实体生长实验的结果表明,椰果果皮生产草菇是可行的。用椰果果皮培养料制作草菇的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良好,生长快。相同条件下椰果果皮作培养料培养栽培种的菌丝生长周期比棉籽壳培养料缩短2d。对比栽培实验发现目前最合理的培养料配方.该配方下培养的子实体的生长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3次函数生长曲线(1≤X≤5)的走势.生物学效率达到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