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机体健康息息相关。粪便微生物移植(又称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完整肠道菌群移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胃肠道内,经肠道菌群重构、恢复至正常状态。用FMT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效果显著,且可能对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对FMT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疾病上的研究以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旨在重建患者肠道菌群从而达到对肠道内外疾病治疗的目的。肠道微生物稳态及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FMT在IBD中的治疗作用,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形成肠道微生态稳态,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肠内、肠外疾病相关。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及疾病中作用的深入认识,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被给予厚望,其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成功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等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随着近几年FMT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FMT对各系统疾病皆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1990年之前,菌群移植都是经灌肠实施,近几年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途径也呈多样化发展。本文对粪菌移植途径、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即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的消化道内,改善其肠道微生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微生态学组于2016年组织制定了《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本文就该共识涉及的儿童粪菌移植适应证、必备条件、方法学(包括捐赠者筛查、排除及剔除的标准、粪菌液制备、粪菌移植途径和剂量的选择、粪菌移植后的观察及处理以及粪菌移植后的随访)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创新的方法,通过将健康供体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疾病患者体内,达到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为治疗疾病提供帮助。粪菌移植技术在复发性艰难拟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rCDI)的治疗中效果很好,并且其治疗潜力不仅局限于胃肠道疾病,而且在其他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中被不断挖掘。探索FMT成功治疗疾病的影响因素,除了肠道细菌的恢复,还涉及肠道噬菌体的调节。肠道噬菌体是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菌的复杂动力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转移可能与FMT的疗效有关。本综述回顾了肠道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总结了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临床研究,探讨了FMT中肠道噬菌体群落的变化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肠道噬菌体与FMT疗效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既能提高对FMT中肠道噬菌体作用的理解,也能推动FMT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生活在肠道中,共同组成肠道微生物群。其中,细菌在肠道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及全身健康至关重要,肠道微生态失调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因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方面取得成功而备受关注。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了粪菌移植在治疗其他肠道疾病及全身疾病方面具有潜力,但疗效却因人而异,具体机制不明。研究者们致力于从健康供体肠道菌群中寻找真正具有“益生”作用的新型细菌,这些细菌被称为下一代益生菌。  相似文献   

8.
人体肠道内菌群结构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可以纠正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早在东晋时期,已有相关的临床应用记载。近年来,粪菌移植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难治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如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对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分析了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难点和对策,并探讨了粪菌移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D患者常在疾病早期出现胃肠道症状。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参与了PD的疾病过程。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有效的重建患者整体肠道菌群的方法,显示出了对PD的潜在治疗作用。文中着重围绕FMT治疗P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从健康供体获得的粪便悬液转移至患者消化道,从而恢复肠道正常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FMT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疗效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种方法已经成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成熟替代疗法。此外,FMT还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胃肠疾病以外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关于FMT仍有许多未解的问题,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研究。本文就IBS的发病机制、FMT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肝移植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术后并发症仍难以控制,导致不良预后,因此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肠-肝轴”的提出,研究发现肝移植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干预肠道菌群及其信号通路可能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新途径。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定义与生理作用、“肠-肝轴”的病理生理联系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作用及粪菌移植在肝病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列举肝病和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特点的相关研究,以及粪菌移植改善微生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相关研究,旨在阐述肝移植患者肠道紊乱的可能机制与菌群的具体变化,并展望应用粪菌移植技术加快肝移植术后恢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粪菌移植技术(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利用健康人群的粪便或经过处理的粪便中的微生物来治疗消化、代谢等系统诸多疾病的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技术。宏基因组、培养组等肠道微生物组前沿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粪菌移植治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武器。宏基因组技术可全面揭示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及功能变化,而培养组学技术则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人类肠道中的诸多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未可培养菌,两项技术联用不仅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粪菌移植在临床实践中的因果规律,还将有力推动粪菌移植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及培养组学技术在粪菌移植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早期灌喂母源粪菌对新生仔猪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  任二都  苏勇 《微生物学报》2018,58(7):1224-1232
【目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在人类肠道疾病治疗中有较多应用,但在干预新生仔猪肠道菌群上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早期母源粪菌移植对新生仔猪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一窝12头杜长大新生仔猪,随机分为粪菌处理组(feces treatment,FT)和对照组(control,CO)。FT组仔猪出生后1–5 d每日灌注母源粪菌接种液,CO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于1、3、5、7、10、14、18和22日龄采集仔猪粪样,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仔猪粪便菌群。【结果】灌喂母源粪菌有增加仔猪肠道菌群丰富度的趋势;主坐标分析显示,两组仔猪粪样菌群结构簇并未分开,并在18和22日龄时靠近母猪粪样菌群结构簇;随日龄增加,两组仔猪肠道中的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降低,而厚壁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且从10日龄起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之和约为90%;与对照组相比,灌喂母源粪菌增加了10日龄时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而降低了18日龄时该菌属的丰富度,18日龄时肠球菌属和普氏菌属的丰度则显著增加。【结论】1–3日龄口服灌喂母源粪菌液并不能影响仔猪肠道菌群的定殖,这一阶段主要受母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灌喂粪菌液对仔猪肠道菌群定殖的影响最多持续10–14 d;而且仔猪在22 d左右,肠道菌群结构逐渐趋同于母猪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因其高传染性和不可治愈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HIV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发病机制、抗逆转录病毒耐药及肠道免疫激活的相关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降低肠道黏膜免疫和导致持续炎症的独立风险因素。肠道菌群参与或干扰抗病毒药物的代谢,造成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移位,激活不同的T细胞亚群的免疫活性,产生炎性因子导致CD4+细胞数量持续低下。某些特定的益生菌及粪菌移植(FMT)可调节HIV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延缓AIDS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对儿童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难治性功能性便秘患儿给予粪菌移植治疗,观察和记录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收集供体和粪菌移植治疗前后患儿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rRNA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例患儿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排便状况明显改善,大便次数增加、粪便硬度变软、腹部胀痛明显缓解。粪菌移植后,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患儿与供体的肠道菌群差异先增大后逐渐缩小。菌群分析显示患儿肠道有害菌受到抑制、有益菌增加。结论粪菌移植可有效改善儿童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症状,具有疗程短、治疗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衰老的特征是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以及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的增加,这给维护和促进健康长寿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衰老相关研究,但进展有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积极参与了衰老过程。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表现为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肠外器官轴的衰老。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被调节,这暗示了通过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是一个可以实现的重要目标。本综述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动态演替,这种动态的肠道微生物群从胎儿到出生和婴儿期开始迅速发展,从断奶期到幼儿期迅速变化,然后建立稳定的成年人菌群,直到随着年龄增长最后发生衰退;肠道微生物群与肠外器官轴(大脑、心脏、肝脏、胰腺、肌肉、皮肤和骨骼)衰老相关疾病,以及通过饮食、粪菌移植和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靶向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抗衰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病程持久且反复难愈,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临床常规一线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亟待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微生物-肠-脑轴功能障碍是抑郁症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直接诱发和影响抑郁症的关键因素。以肠道微生物群为导向的抗抑郁治疗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以及粪菌移植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抗抑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粪菌移植是一种直接改变受体肠道微生物群以使其正常化,从而获得治疗效益的方法。自2013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粪菌移植用于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以来,粪菌移植成为研究热点。从此,粪菌移植应用的范围迅速扩大,不仅用于胃肠道疾病,而且用于胃肠外疾病。虽然目前的证据认为粪菌移植是一种普遍安全、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但其扩大适应症及安全性问题尚未形成共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目前粪菌移植与胃肠内外疾病的关系及临床安全性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更好地开展粪菌移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粪便菌群移植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报道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的几年间,粪便菌群移植又在针对Clostridium difficile(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治疗中逐渐兴起,并且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对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性肠炎的病症完全消失。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尝试粪便菌群移植的治疗方法,以代替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们意识到,肠道菌群已经不仅仅是人体肠道共生微生物而已,而是可以视为人体一个独立且密不可分的人体器官,承担着免疫系统与代谢系统中重要的生理活动。这些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对粪便菌群移植有着强有力的推动。许多疾病的发病根源,尤其是与微生物紊乱有直接联系的代谢疾病,都可以从微生物与人体的互作模式中寻找答案。本课题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粪便菌群移植在人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