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探索了裂解气相色谱法作为植物种子分类表征方法的可能性。对豆科植物中不同属、不同亚属及相同亚属的共10种种子的裂解色谱图,用分区编码法进行区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子最少有一个编码不同,方法简易快速,可为高等植物种子的区分提供一种佐证手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对大戟属一品红亚属(Subgen.Poinsettia)的4种草本植物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1)在光学显微镜下,4种植物种子外形较为一致,为倒卵形至宽倒卵形,表面具瘤突.(2) SEM观察发现,4种植物的种子外种皮表面纹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猩猩草种子表面纹饰为鳞片状,齿裂大戟为棒状、刺状,E.davidii为横棒状、疣状,而白苞猩猩草种子表面是由分泌层形成的疣状突起或假孔穴组成.研究表明,4种一品红亚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并可作为检疫鉴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骆驼蓬属种子微形态及其生态学与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报道了光及扫描电镜下,西北地区骆驼蓬属3种,9个地方居群的种子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性在种的水平上具有分类学意义,同种的不同地方居群间基本类型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其种子微形态与萌发有关。  相似文献   

4.
裸子植物的生化系统学(二)——松科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用SDS线性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松科Pinaceae 10属凡50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松科植物种子都有含量较高的、分子量为45000道尔顿(简写为45K)的多肽。分子量大于45K的多肽种类很多,但含量都较低。为了定量地比较各分类群主要种子蛋白多肽,规定“多肽距离”为两分类群不同的多肽数除两分类群多肽总数的商。各属种间平均多肽距离和前文报道的酶谱距离有同样的趋势,证明松科分子进化速率的稳定性。除了油杉属和冷杉属比较接近外,各属间多肽差别很大,说明属间的间断性。种间多肽谱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变异是连续的。不同属、不同亚属形态进化和分子进化的比较,表明两种进化在速率和机理上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毛茛科乌头属植物57种、5变种的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1)种皮微形态特征在属内颇为稳定,种子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仅露蕊乌头的种子表皮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疏密不一的瘤状纹饰;(2)种子形态在亚属水平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其中的单型亚属——露蕊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具有较为复杂的网状凹陷,与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相当平滑)明显不同;(3)种子形态在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中都有明显的分化,所观察的牛扁亚属的种子可分为两个类型,乌头亚属的种子可分为4个类型.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乌头属种子形态的分类和系统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鸢尾属部分种种子微形态特征与系统演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  卓丽环 《植物研究》2006,26(3):286-290
用HITACHI S-52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鸢尾属植物10个种及1变种、1外类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探讨了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种子微形态特征分类学意义及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鸢尾属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具有种的稳定性,与分布区无关;同一种的种子凹、凸面微形态差异很大,同一类群比较时应选择相同部位观察。所研究的鸢尾种都为网状(网纹或负网纹)文饰,种间差异明显,微形态特征可用于鸢尾属间、属下系的等级划分,但不适于种下等级鉴别。研究给出了鸢尾属植物种子表面纹饰的系统进化关系,证明了种子表面微形态对鸢尾属植物分类及系统演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种子上也存在着气孔。莫克路斯基在1884年首先在木兰属、百合科的药百合种子上看到了气孔,以后又在远志属、山核桃属、堇菜属、红毛七属和山毛榉属等种子上发现了气扎。1976年,康勒在研究223个科的双子叶植物时,发现了29个科的植物种子上有气孔。种子上存在气孔的现象并不普遍,甚至同属的植物也不相  相似文献   

8.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小檗科5属(小檗属、十大功劳属、鬼臼属、山荷叶属和红毛七属)40种2变种植物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科植物种子颜色多为黄褐色、红棕色至黑色,形状多样;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型、网纹—梯纹型、梯纹型和嚼烂状4种类型,其中网纹型又可划分为7个亚型。种子球形、种脐位于种子侧面近中部可作为红毛七区别于其他属种子的重要形态特征。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种子形态在小檗科内的系统学意义,并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种子形态支持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近缘关系,认为鬼臼属(八角莲属)较山荷叶属分化更早,但不支持Ahrendt对小檗属下组和亚组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甘肃萱草属种子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孔红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373-376
采用扫描对甘肃萱草属(Hemerocallis)6种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室温下测定10种木兰科植物种子的储藏时间及在室温、4 ℃、-18 ℃三种温度下测定其中5种木兰科植物种子的储藏时间。结果表明,10种木兰科植物种子在室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保存时间均差异较大。5种木兰科植物种子在4 ℃贮藏条件下发芽率最高,发芽率降低最慢,保存时间最长;其次是-18 ℃储藏,室温储藏最差;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率下降,但发芽所需天数减少,出土整齐度提高,表明其种子具有休眠现象。美丽紫玉兰和深山含笑均在4 ℃下发芽势最高,在室温下次之,在-18 ℃下最差;14 d是5种木兰科植物种子出土萌发最旺盛的时间,不同的温度对种子达到此时间的影响不大,因此,4 ℃低温贮藏和保证高发芽率是提高种子发芽势的有效途径。木兰科植物种子以随采随播的发芽率最高;其萌发前所需休眠时间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种子保存时间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1.
张丽坤  王朔  冯玉龙 《生态学报》2014,34(13):3584-3591
利用纸皿法在不同条件下比较研究了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和3种同亚族本地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同时比较了种子大小等形态特性,探讨了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与紫茎泽兰成功入侵的关系。紫茎泽兰种子重量、长度、宽度以及冠毛长度均小于3种本地植物;在不同的释放高度下,紫茎泽兰种子的沉降速度低于本地植物。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在亚适宜的低温下,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高于本地植物白头婆和水泽兰。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对水和盐胁迫响应更强烈,但在适宜条件下,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均显著高于3种本地植物。这些特性可能与紫茎泽兰的入侵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寒草甸15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荣  孙国钧  陈亚明  李凤民 《生态学报》2004,24(6):1150-1156
对高寒草甸 15种植物种子的发芽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冷湿层化、温度变幅及光照条件能够提高或者降低多数高寒草甸植物种子发芽率。其中 ,13种植物对层化、11种对光照条件、14种对温度变幅处理有显著性响应。 15种植物中 ,有14种对单一因子或因子组合有反应 ,仅藏嵩草种子发芽对设定的因子或因子组合没有响应。根据不同植物种子对不同处理及其组合的发芽反应可将植物种子划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 ,通过对种子进行冷湿层化处理 ,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替代某些植物种子发芽对光、温需求。探明植物种子在特定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发芽表现 ,对通过种子恢复退化草甸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在不同自然条件(风、温度、水分)下,人工固沙植被区(24龄、41龄、50龄)和相邻天然植被区的两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种子库在苔藓结皮上的储量显著高于藻类结皮。随着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种子萌发量在苔藓结皮上增加,在藻类结皮上减少。生物土壤结皮层的含水量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影响(p〈0.05),植物种子在湿润处理的生物土壤结皮上的萌发量高于干燥处理的生物土壤结皮上的种子萌发量。生物土壤结皮表层温度和亚表层温度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p〉0.05),但总体而言,对于苔藓结皮,植物种子在较高温度下的萌发量略高于在较低温度下的萌发量,而对于藻类结皮,植物种子在较低温度下的萌发量略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对十大功劳属24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十大功劳属植物种子颜色为黑色,长3.4~6.7mm,宽1.7~3.5mm,属大型种子,形状多样;外种皮纹饰为网纹状,网眼形状、大小及网脊粗细、凸凹在不同类群间不完全相同,种内变异稳定,据此可将十大功劳属植物种皮纹饰划分为9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在十大功劳属内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但不支持Ahrendt将十大功劳属下分为2个groups,4个sections,14个subsection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25种4变种绣线菊属(Spiraea L.)植物的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绣线菊属植物种子外观上呈窄线形至椭圆形,表面有光泽和条纹,种子颜色为红棕色至深褐色;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复网纹、负网纹和链状网纹4种类型。种子按长宽比的划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该属传统的组下系的划分;种皮纹饰在种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中国绣线菊属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本研究为绣线菊属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种子形态及种皮微观形态方面的新资料,对进一步完善该属属下分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绞股蓝属植物种皮微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绞股蓝属植物的13种和1变种的种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种子表皮特征有光滑型和具纹饰型两大类。且以具纹饰型种类为主。就种的特征而言每种在种子表皮细胞的形态,大小,纹饰等特征又各自有别,是较好的分类性状。  相似文献   

17.
祝东立  贺学礼  石硕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328-233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小五台山15种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进行了种子吸水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5种蒿属植物种子近于倒卵形或长卵形,大小差异明显,大籽蒿(A.sieversiana)种子千粒重最大为0.474g,猪毛蒿(A.scoparia)种子千粒重最小仅为0.047g,其余13种种子的千粒重为0.057~0.184g之间。种子吸水率和吸水量与是否有粘液溶出有明显的关系,有粘液溶出的旱生植物种子吸水速率快、吸水量大。15种蒿属植物种子均无明显休眠特性,多数萌发率大于70%,最高可达100%,只有红足蒿(A.rubripes)和魁蒿(A.princeps)萌发率不足50%。蒿属植物种子吸水和萌发特性显示出该属大部分种类能适应北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少量水可顺利萌发。  相似文献   

18.
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积雪覆盖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0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种子为对象,研究3种不同积雪覆盖变化(自然降雪、加倍降雪和去除降雪)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根据种子室内萌发结果,将种子可分为高萌速萌、高萌缓萌、低萌速萌和低萌缓型4种萌发类型。总体而言,加雪处理对荒漠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具有正效应或无效应,而去雪处理则具有负效应或者无效应。将野外不萌发的种子于室内重新培养,结果显示,积雪变化对总萌发率(野外萌发+室内萌发)具正、负或无3种效应。研究表明,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在萌发类型上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植物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积雪覆盖可以通过影响植物种子野外萌发率或总萌发率来影响植物生存。不同植物种子萌发对积雪覆盖变化的响应策略大都与生活型无关。这种多样化的种子萌发响应模式,有利于荒漠植物群落在环境剧烈变化中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羊蹄甲属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羊蹄甲属21种(含1亚种、2变种)的种子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羊蹄甲属植物的种子颜色、形状和外种皮纹饰多样,还发现种脐位置、假种皮裂片、拟透镜状突起和种皮表面纹饰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没有假种皮裂片,拟透镜状突起在种子表面不明显,具网状纹饰的种子其种脐位于种子亚顶部的位置,而非顶部位置。此外,大部分羊蹄甲亚属种子的表面纹饰为皱波状,而显托亚属的纹饰没有皱波状纹饰,却以网状纹饰居多。分析认为,羊蹄甲属植物中种皮网纹状纹饰可能是比较进化的特征;并认为种脐在亚顶部位置,没有假种皮裂片,拟透镜状突起在表面不明显,具网状纹饰的种子应是羊蹄甲属内较进化的式样。  相似文献   

20.
首次尝试利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 MS)和氢原子核磁共振(1 H NMR)技术分析了含笑属六种植物种子的磷脂特性,发现在两个指纹图谱区发现明显的差异,即在质荷比(m/z)895-910(ESI MS)和5.30~5.40mg/L(1 H NMR)两个特异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源于种子磷脂ESI/MS和1 H NMR的谱带差异可以被用来分析不同植物的种子的磷脂特征。而且,相似地,在更广的层面上,特异性的谱带差异可用于分析其他植物种子的磷脂组成和特性,辅助鉴定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