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9—2010连续两年,对山西省十字花科甘蓝、萝卜和杂草上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11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受特殊气候条件影响,山西省2009与2010年的小菜蛾种群消长动态不太一致。2009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4月1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下旬出现一大一小2个发生高峰,秋茬作物上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小菜蛾卵始见期为5月8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5月18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3日和9月1日、5月23日和9月16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2010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3月15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10月中旬出现3个大小不一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卵始见期为5月26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6月5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5日和9月25日、6月15日和10月10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两年调查结果,蔬菜上的小菜蛾发生量均高于杂草。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5%氟虫氰悬浮剂和5%茚虫威乳油等11种药剂对小菜蛾幼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触杀毒性最高,LD50为0.01μg/头;10%溴虫腈水乳剂、2%阿维菌素乳油和5%氟虫氰悬浮剂的触杀毒性次之,LD50分别为0.34、0.28和0.10μg/头;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和97%巴丹可湿性粉剂的触杀毒性最差,LD50分别为91.53和84.36μg/头。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寒区水循环、地下水补给和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基于地统计学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盈亏状况,揭示林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空间结构,对于区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价值。以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人工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5月、7月和9月的土壤储水量、林地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盈亏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储水量总体表现为9月5月7月,而林地耗水量为7月9月5月,5—7月绝大多数林地的土壤水分呈亏损状态,而7—9月所有林地土壤水分都得到了补充,总体来看,5—9月研究区多数林地的土壤水分有所盈余,土壤储水量、林地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盈亏量均采用指数模型作为最优理论变异函数模型;(2)5月、7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规律,且西南-东北方向变异较东南-西北方向剧烈;各月林地耗水量在西南-东北方向变异较东南-西北方向剧烈,总体表现为西南部区域低于东北部区域;在5—7月、7—9月和5—9月这三个时期内,土壤水分盈亏量的取值均呈现出东北部区域小于西南部区域的特点。综上,当地土壤水分状况与林地耗水量分布格局并不完全匹配,虽然绝大部分林分能够维持土壤水分收支平衡,但部分山脚处的青杨林地和中部区域的华北落叶松林地出现了土壤水分亏损的现象。为防止林地水分环境恶化,在之后黄土高寒区的植被建设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林分配置。  相似文献   

3.
棕扇尾莺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环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0—1987年的5—9月,在山西省代县境内滹沱河滩对棕扇尾莺(Cisticolajuncidis)的种群数量及环志进行了工作。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种群数量,数量波动及对该鸟环志结果予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1.羽化 成虫羽化自18时开始,19时较多,20时达到高峰。以江西而言,越冬代自5月8—24 日羽化,5月15日左右为盛期;第一代羽化7月17日—8月3日,7月25日左右为盛期;第二代9月18—30日,23日左右为盛期。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9月 9日— 1 2日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山西省吉县文物管理所协办的“柿子滩·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吉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郑州市考古研究所、安徽省繁昌县博物馆、临汾市文物局、吉县文化局、吉县文管所、乡宁县文管所以及丁村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6.
千年国营林场灰鹡鸰繁繁殖的观察王忠星,辛泽平山西省千年国营林场离石县033000灰(Motacillacinerea)在山西省为夏候鸟。1991—1993年的4—9月,在山西省关帝山森林管理局千年国营林场对灰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本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中...  相似文献   

7.
1985—1987年的5—9月和1991年的6—8月,在太原市南郊采用取样路线统计法对大苇莺的种群数量及环志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该鸟为夏候鸟,5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其种群数量为24.73±1.26。每公顷鸟巢数为21.64个。环志后的成鸟与幼鸟,原地回收分别为2.06%和0.25%;幼鸟异地回收为0.25%。大苇莺的野外寿命至少6年。  相似文献   

8.
1987—1990年的3—5月和10—11月,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金雕(Aquilachrysaetos)作了数量分布及栖息环境的调查。现将考察结果简报如下。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中条山东部,地处东经111°51'—112°6'、北纬35°16'—35°27'。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沙虎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及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月—2009年5月在新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捕获155号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活体,对其两性异形和食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收集单独暂养的吐鲁番沙虎粪便167份用于食性分析,同时测量各项形态学指标,切趾标记后放回原捕获地。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成体有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宽的头部,成体雌性具有较大的腋胯距;不同年龄组的两性个体头长和雄性个体的头宽随吻肛长都呈同速增长,只有雌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小;吐鲁番沙虎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均为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刺山柑果实。4—5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15,6—7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23,8—9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48。其中6—7月和8—9月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2013年10月云南省元谋县首次发现红火蚁。掌握红火蚁蚁巢各品级发生动态,能为当地红火蚁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年1—12月,在昆明宜良县对红火蚁蚁巢取样、分离,红火蚁取样、称重,统计红火蚁各品级的头数。【结果】地上蚁巢红火蚁蚁群数量发生高峰期在8—9月,其次是3—4月。蚁后数量比例高峰在3—4月;有翅雌蚁比例高峰在4月,其次是7月;有翅雄蚁比例高峰的在5月,其次是9月;生殖蚁幼虫和蛹比例高峰的3、4和12月。地上蚁巢工蚁、兵蚁、职能蚁幼虫和蛹数量发生的高峰期在8—9月,发生小高峰期在4月。【结论】昆明红火蚁蚁群数量动态有2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为8—9月,以职能蚁防治为主;第二个蜂值3—4月,以生殖蚁和职能蚁防治为主。该结果为昆明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1996~1998年的4~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的张马十字河流域,对金眶鸻的繁殖进行了研究.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4月3~6日迁来,居留160~163天,栖息生境主要在河岸、砂滩、卵石间,遇见率为0.52只/km.5月营巢及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随亲鸟在巢外生活21天后,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2.
马宁 《人类学学报》2008,27(4):335-335
2008年9月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纪念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等80余家  相似文献   

13.
吴德林 《动物学研究》1992,13(2):132-132,13815216
作者于1991年1—5月以活捕方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达韦尔(Duvel)境内一灌木保护地调查了小啮齿类群落。迄今,关于得克萨斯州南部小啮齿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甚少,本文旨在进一步提供该地区小啮齿类群落资料。环境和保护地简述 牧豆树(Mesquite)灌木地位于得克萨斯州海岸弯曲部西侧。典型亚热带气候,春季3—5月,夏季5—9月,较热,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36.7℃;秋季10—11月;冬季12—2月。平均年雨量609.6毫米。  相似文献   

14.
阿拉善黄鼠数量分布及有关生态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eus)传播疾病、破坏草原、危害农作物,是宁夏黄土高原的主要鼠害。1973年蔡桂金等在山西省对阿拉善黄鼠的生活习性与数量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宁夏南部黄土高原的阿拉善黄鼠的数量分布及生态学末见报道。为了保护草原、保粮防病,掌握其有关生态学规律,为杀灭其提供参考。1982年5—8月和1983年5—9月,在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地区对黄鼠的数量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蛇于7月末8月初精子发生开始新的周期性复生,大部分为精母细胞。10—12月以至次年1月初大部分为成熟精子及变态中的精细胞,精子贮于附睾或输精管中过冬。11月至次年5月大部分输卵管中也存有精子。雌水蛇一年一次排卵,卵胎生。5月末至6月初见有蛇胚,孕妊期78—84天,8月中旬至9月中旬产仔蛇,每胎产仔6—21条。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利用RS和GIS技术,以生长季为时间单元,对青藏高原研究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提供生物量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在5月和9月分别出现两个高峰值,其中5月为最高峰值.影响该功能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值、水分状况和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碳蓄积和氧释放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弱“N”型趋势;土壤养分保持功能也呈弱“N”型趋势,并在5月份出现最高值;草地保持土壤水分的功能在生长季内呈较强的阶段性变化,这主要与草地植物生长的季节性耗水变化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85年1—12月在灵武县临河地区共捕羽尾跳鼠184只、五趾跳鼠169只、三趾跳鼠136只。雌雄性比,羽尾跳鼠为1∶0.8,五趾跳鼠为1∶2.31,三趾跳鼠为1∶0.9。羽尾跳鼠雌鼠4—9月均可繁殖。五趾跳鼠雌鼠4—8月为繁殖期。三趾跳鼠雌鼠4—9月为繁殖期。几种雄性鼠中,羽尾跳鼠一出蛰就有很强的繁殖能力,6月份达到高峰。五趾跳鼠4月初出蛰就有较强的繁殖能力,5、6月达到高峰。三趾跳鼠4、5月的繁殖能力较强,6、7月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1986—1988年的5—8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的迁徙期在5月中旬和8月上旬。种群数量为1.40(只/公里)。其繁殖行为营巢期8—9天,孵卵期12—13天,孵化率93.75%,出巢率91.67%。剖检56个鸟胃,内含全为昆虫。我们于1986—1988年5—8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ia)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本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东经111°21′—111°33′,北纬37°45′—37°55′,总面积10443.5公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11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年会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拟于2008年9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前将出版年会学术论文集和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年会学术论文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20.
1982—1989年的3—8月,在山西省境内对鹡鸰科鸟类的生态进行了观察。本科鸟类在山西省共见有11种(夏候鸟7种、旅鸟4种),多数在4月迁来,9—10月迁离。繁殖后比繁殖前的数量增加10.26—20.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