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乌桕属多种植物的生态分布,阐述了该属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前景;并具体分析了以乌桕和山乌桕(红叶乌桕)为代表的该属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配置原则(色彩适宜性、生境适宜性)及应用模式(自然式配置、规则式配置)。最后,建议在乌桕属植物分布区内的城市绿化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红叶乌桕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植物名称 红叶乌桕(Euphorbia cotinifolia Linn.Sp.Pl.)。  相似文献   

3.
霜降前后,许多植物的叶子好像是喝了醇浓的美酒,悠然变红了,呈现出寒霜醉染的风姿。使秋日的山林和园林景观更显得灿烂和绚丽。红叶,是指秋后叶色艳红的树木的泛称。常见的有枫香树、鸡爪槭、乌桕、黄栌、野漆树、盐肤木等,此外还有黄连木、南天竹、火炬树、樟树、檫木等红叶树不下千余种。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不同树种的红叶又红得各有千秋,有的呈绯红,有的呈桃红,而更多的是呈紫红、嫣红、朱红、猩红、绛红、鲜红……,真是五彩缤纷,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深秋红叶,红胜胭脂,美如云霞,完全可与东篱黄菊,不老青松,傲雪红梅,花王牡丹相媲…  相似文献   

4.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3个种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生长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叶下表皮细胞小且呈无规则型,细胞排列紧密;气孔集中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相对最小;气孔类型是无规则型,无副卫细胞;圆叶乌桕上下叶表皮有厚角质层和蜡质层,蜡被呈片状和网状。圆叶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反映了它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乌桕(Sapium sebiferum)和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等树种的耐涝机制, 采用盆栽模拟涝渍环境的试验方法, 设置了淹水、渍水和对照3个处理, 测定了一年生落羽杉、乌桕和美国山核桃实生苗的生长、组织孔隙度、根氧消耗等指标。结果表明, 涝渍处理抑制了落羽杉、乌桕和美国山核桃的生物量和生物量增量(渍水处理下落羽杉的生长得到了促进), 增加了3树种的根冠比, 从生物量和生物量增量下降幅度来评价, 落羽杉的耐涝性最强, 其次为美国山核桃。淹水和渍水处理下, 落羽杉、乌桕和美国山核桃的根、茎和叶中的组织孔隙度显著增加, 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各器官的组织孔隙度有增加的趋势, 3个树种中, 落羽杉的根、茎和叶中的组织孔隙度均较其他2个树种高。淹水和渍水处理下, 移除茎明显增加了落羽杉、美国山核桃和乌桕的根的氧消耗, 表明涝渍处理增强了O2在3个树种体内的运输并通过根系扩散到涝渍土壤中的能力, 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3个树种体内运输O2并扩散到土壤中的能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 涝渍环境总体上抑制了落羽杉、乌桕和美国山核桃等树种的生长, 但各树种为了适应这种生长环境, 形成了大量的通气组织, 从而导致各器官组织孔隙度的增加, 增强了O2通过植物体运输到根系并扩散到土壤中的能力, 解决了根系及根际缺氧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黄惠坤   《广西植物》1984,(2):171-175
<正> 乌桕(Sapium sebiferum(L. )Roxb. )是我国南方分布和栽培较广的油料树种。乌桕种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其油脂是重要的化工源料和传统的出口商品。如能掌握乌桕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油脂物质积累规律,在生产上,可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为此,我们从1979年开始对乌桕果实进行定期观测和采样分析。现将试验结果,作简要的报道,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戟科乌桕(Triadica sebifer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和绿化树种。分析了乌桕叶片乳汁中单宁和类黄酮的含量,并与叶片中单宁和类黄酮的含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乳汁和叶片中共同检测到的2种单宁和2种类黄酮物质,它们在叶片中的浓度远远高于乳汁中的浓度。这表明乌桕中的单宁和类黄酮这类防御物质主要存在于叶片中。乌桕各种群间单宁与类黄酮含量都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不同种群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面临植食昆虫的不同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岭南槭自然分布于泛珠三角低山丘陵区,春季新叶与秋冬变叶期色彩艳丽,可广泛用于岭南地区城镇绿化。选取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的岭南槭天然群落为对象,开展其色叶期物候观测,量化其年周期叶片色彩值,比较研究其最佳观赏期,探究影响叶色表达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1)不同地区岭南槭色叶期具有差异,南岭最佳观赏期为11月份,黑石顶为11月上旬~12月上旬,七娘山为12月份;(2)岭南槭色叶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3)岭南槭红叶始期与经度、土壤速效K含量显著正相关,最大色差值与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最佳观赏期持续时间与海拔、有效Cu显著负相关,最佳观赏期的最大色差值与纬度极显著负相关,红叶期持续时间与全K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P、有效Cu呈极显著负相关;(4)岭南槭红叶最佳观赏期由北到南逐渐延迟,海拔、经度、纬度较低,土壤中全K、有效P、有效Cu的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有利于岭南槭红叶景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氮添加背景下土壤真菌和细菌对不同种源入侵植物生长的影响,该实验以本地和入侵地种源不同种群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氮添加处理,施用细菌抑制剂(链霉素)和真菌抑制剂(扑海因)调控土壤细菌、真菌活性,探究土壤细菌和真菌对不同种源乌桕生长的影响,以揭示乌桕成功入侵机制,为有效预测和管理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入侵地种源乌桕在株高、叶片数和生物量方面均显著高于本地种源,入侵地种源乌桕相较于本地种源具有显著生长优势。2)添加细菌和真菌抑制剂显著降低了乌桕地上生物量,且乌桕生长对土壤细菌的依赖性更强。3)氮添加及其与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交互作用对于乌桕生长和资源分配有显著影响,增强了乌桕对资源的竞争优势,可能是影响乌桕入侵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叶螨属Tetranychus中T.cinnaba-rinus(以下简称T.c)与T.urticae(以下简称T.u.)二种害螨的区别,欧美、日本等国有很多报道,如1975年F.Saba就地中海地区的红叶螨复合体进行详细研究;日本江原昭三(1976)就此二种红叶螨也作了详细的比较,美国Lee R.Jeppson et al.(1975)对此也有记载,此外如R.L.Metcaef et al.(1962)对红叶螨的体色变化以及用纸层分析法研究螨体的色素特征;日本刑部胜对神泽红叶螨T.Kanzaa-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成功入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国本地土壤微生物对美国入侵种乌桕的净生长效应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乌桕成功入侵的机理。【方法】以本地和入侵2个种源多个种群的乌桕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源乌桕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种乌桕具有正效应,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乌桕幼苗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度、根冠比以及总叶面积、叶面积比、比叶面积等生物学指标在新鲜土壤中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种源和土壤处理间存在交互效应的指标显示土壤微生物去除对入侵种乌桕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土壤自然天敌逃逸假说相背,入侵种乌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本地种更强的土壤微生物利用能力,在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入侵种乌桕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证实土壤微生物可能对乌桕成功入侵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该试验在乌桕起源地进行,结合在乌桕入侵地进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的贡献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入侵植物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对入侵物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减少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乌桕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桕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乌桕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外来植物入侵是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入侵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入侵植物与其在原产地生长特征的不同,使其在抵抗胁迫生境和利用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入侵潜力。UV-B辐射增强和氮沉降加剧作为两种全球变化因子,可能与土壤微生物共同作用于植物入侵的整个过程。了解UV-B辐射增强和氮沉降加剧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微生物介导的植物生长,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植物入侵机理,为有效控制植物入侵并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采用四因素裂区设计,以入侵美国的中国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UV-B辐射增强和氮沉降加剧,在土壤微生物控制条件下,研究三者对不同种群乌桕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UV-B辐射增强、氮沉降加剧和土壤微生物可能共同作用于乌桕成功入侵的整个过程。UV-B辐射增强导致乌桕形态学和生物量分配发生变化,大部分的资源分配给叶片以抵抗外界UV-B辐射胁迫。氮沉降使得乌桕将更多资源分配至地上部分,特别是叶片,减少了对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原产地土壤微生物对乌桕生长具有显著正效应,同时,氮沉降增强了该效应而UV-B辐射增强对该效应没有影响。氮沉降没有减缓UV-B辐射对乌桕的胁迫作用。入侵地乌桕种群相比于原产地乌桕种群在株高、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方面已经进化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此外,入侵地乌桕种群相比于原产地乌桕种群减弱了在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方面对原产地土壤微生物的依赖性,但是增强了在叶面积比方面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乌桕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SAD(stearoyl-acyl ACP desaturase)是油料植物中将饱和脂肪酸转变成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关键脱氢酶。为了进一步揭示乌桕SsSAD的功能,该研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该蛋白。结果表明:(1)通过RT-PCR的方法从乌桕种子中克隆出了SsSAD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将其克隆到低温诱导的原核表达载体pCold TF上,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Cold TF/SsSAD,转化大肠杆菌BL 21star(DE3)并获得原核表达工程菌株。(2)通过IPTG法低温诱导表达融合蛋白。该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01kD,且在上清液和包涵体中均有表达,可溶性部分经亲和层析纯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获得了重组蛋白,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乌桕SsSAD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乌桕嫩叶和胚乳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和SDS法提取乌桕基因组DNA,研究提取条件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β-ME用量、PVP用量、RnaseA酶用量。结果表明,用改良CTAB法提取乌桕叶片和种子时,DNA获取量和提取纯度明显优于SDS法。  相似文献   

16.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王兴昌助理研究员2015年10月4日拍摄于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帽儿山森林生态站).帽儿山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坡,海拔300~805 m,气候四季分明,春季百花争艳,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叶满山,冬季白雪皑皑,风景秀丽宜人.帽儿山森林生态站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地处黑龙江省尚志市境内的东北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四川省的东北角,紧邻陕西省南郑区的南江县境内,有一座名为光雾山的高山,据说其长年云雾缭绕,看不清山的真实面目,只见云雾而不见山,因此得名光雾山。保护区1996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2498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以水青冈林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每年秋季,漫山遍野的红叶、黄叶把这一片山野都披上了彩衣,色彩浓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前期筛选得到的优良果酒发酵菌种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和东方伊萨酵母菌(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通过混合培养研究其生长规律;以山乌桕蜂蜜为主要发酵基质,通过感官评定和电子鼻比较了混合接种发酵和加曲发酵两种蜂蜜酒产品的感官特性和香气特征。结果表明,在有氧条件纯培养时,Sc和Io在30 h达到最大生长量都为2.2×10~8 CFU/mL;而厌氧条件纯培养时,Sc在30 h达到最大生长量为3.5×10~7 CFU/mL,Io在45 h达到最大生长量为0.5×10~7CFU/mL。在有氧混合培养45 h后,Sc和Io的最大生长量分别为10.2×10~7 CFU/mL和37.9×10~7 CFU/mL,Sc/Io比率呈下降趋势;在厌氧混合培养条件下,在同一发酵周期内,Sc和Io最大生长量分别为21×10~6 CFU/mL和1.4×10~6 CFU/mL,Sc/Io比率先(30 h)上升后下降;有氧培养条件下最大生长量明显高于厌氧培养。感官评定结果,加曲发酵法得分为66.4分,混合发酵法得分为78.2分,混合发酵酿制的蜂蜜酒口感较好,并保留了蜂蜜特有的蜜香。通过电子鼻系统对山乌桕蜂蜜汁和两种不同发酵方法生产的蜂蜜酒进行LDA(线性判别)分析、PCA(主成分)分析,其中LDA分析第一、第二主成分总的贡献率达100%,PCA主成分分析总贡献率为99.94%,表明发酵过程中山乌桕蜂蜜汁的风味发生了变化,且不同发酵方式的山乌桕蜂蜜酒香气具有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天然植物资源的发酵精深加工与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UV-B辐射对南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UV -B辐射对广东省南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九节、鸭脚木、猴耳环、半枫荷、山乌桕和绿化树种大叶合欢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UV -B辐射降低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 ;显著降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降低干物质的增长 ;抑制大叶合欢幼苗根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乌桕油脂成分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柴油本质上是长链脂肪酸甲酯,工业上多通过酯交换反应进行生产.乌桕是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其种子油脂含量高达40%左右,是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本文在介绍能源植物的种类及生物柴油生产概况的同时综述了乌桕皮油和梓油的提取工艺、用于催化乌桕油生产生物柴油的催化剂以及乌桕油及种子中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规范乌桕种质资源的标准化与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油脂代谢途径机理的揭示及转基因技术创制高含油新品种、新型纳米催化剂及新型高效固定化抗逆脂肪酶的研制对推动乌桕生物柴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