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慢阻肺患者88例作为慢阻肺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T细胞亚群含量,判定两组的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阻肺组的CD8+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慢阻肺组的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发生率为20.9 %,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2 %(P<0.05)。在慢阻肺中,Spearsman分析显示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发生率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都为影响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患者多伴随有T细胞亚群异常,也多伴随有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与T细胞亚群存在相关性,也表明T细胞亚群紊乱是导致运动负荷气道反应性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何氏生髓方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防治肺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2021年3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PEG-rhG-CSF治疗)和观察组(n=50,何氏生髓方联合PEG-rhG-CSF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外周血象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神疲乏力、胃纳差、食少纳差、少气懒言、自汗盗汗、腰膝酸软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何氏生髓方联合PEG-rhG-CSF防治肺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临床症状和外周血象,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早期宫颈癌的关系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60例接受子宫颈癌根治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reg细胞、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外周血Treg细胞、CD8+T细胞水平较术前降低,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在6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组术前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CD8+T细胞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低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CD3+T细胞、CD4+/CD8+比值均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CD3+T细胞联合CD4+/CD8+比值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10。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水平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情演变有关,其中外周血Treg细胞、CD3+T细胞联合CD4+/CD8+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25-羟维生素D3 [25-(OH)D3]、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MP)患儿免疫功能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重症MMP患儿作为重症组,同期收治的101例轻症MMP患儿(轻症组)作为对照。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25-(OH)D3、IL-6、PCT水平,计算NLR。分析NLR、25-(OH)D3、IL-6、PCT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重症MMP患儿治疗后随访半年,根据重症MMP患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5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MMP患儿预后的因素。结果:重症组NLR、IL-6、PCT水平,CD8+高于轻症组(P<0.05),25-(OH)D3水平、CD3+、CD4+、CD4+/CD8+低于轻症组(P<0.05)。NLR、IL-6、PCT水平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P<0.05),与CD8+呈正相关(P<0.05);25-(OH)D3与CD3+、CD4+、CD4+/CD8+呈正相关(P<0.05),与CD8+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大片实变影、NLR(较高)、IL-6(较高)、PCT(较高)是重症MPP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25-(OH)D3(较高)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症MMP患儿NLR、IL-6、PCT水平升高,25-(OH)D3水平降低,且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预后不良有关,检测NLR、IL-6、PCT、25-(OH)D3有助于评估重症MMP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IV-1耐药以及影响因素,探讨HIV/AIDS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CD38表达(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442例HIV/AIDS患者(HIV/AIDS组)和163例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IV/AIDS组扩增pol基因,进行HIV-1基因耐药分析,检测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析HIV/AIDS患者HIV-1耐药的影响因素,分析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HIV/AIDS组442例HIV/AIDS患者中376例获得HIV-1 pol基因序列,HIV-1耐药35例,耐药率9.31%(35/3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感染途径、HIV病毒载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性性传播、注射吸毒、高HIV病毒载量是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IV-1耐药的危险因素(P<0.05)。HIV/AIDS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前HIV/AIDS患者存在一定HIV-1耐药率,传播途径、HIV-1病毒载量与HIV-1耐药有关。CD8+T细胞表面CD38过表达与HIV/AIDS 患者CD4+T T细胞的过度消耗有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3例作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对照组的TNF-α、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根据28d后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TNF-α、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凝血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TNF-α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TNF-α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而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对照组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TNF-α高于存活组,PT、APTT长于存活组,而CD3+、CD4+、CD4+/CD8+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存活组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与PT、APTT呈正相关,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P<0.05);TNF-α与CD8+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变化,TNF-α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预后有关,检测TNF-α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氨磷汀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以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GM-CSF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滴注氨磷汀治疗,rhGM-CSF组接受rhGM-CSF漱口液漱口联合静脉滴注氨磷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后口腔黏膜炎评分、疼痛评分、吞咽功能、血清炎症因子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结果:(1)rhGM-CSF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26.67 %和90.00 %,均高于对照组6.67 %临床治愈率和70.00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5)。(2)治疗后,rhGM-CSF组口腔黏膜炎评分、疼痛评分、吞咽功能、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rhGM-CSF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外周血CD4+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CD8+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rhGM-CSF漱口液联合静脉滴注氨磷汀治疗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临床疗效更优,有助于减轻患者外周血炎症反应,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VCAM-1及CRP的表达水平及其检测价值。方法:2017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42例作为合并组,同期选择手足口病不合并脑炎患儿6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及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并判断检测价值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组的CD4+、CD8+T淋巴细胞相对比例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合并组的血清VCAM-1及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80例患儿中,Spearsman分析显示CD4+、CD8+T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和血清VCAM-1、CRP含量都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CD8+T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和血清VCAM-1、CRP含量都为导致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多伴随有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与血清VCAM-1、CRP的高表达,CD4+、CD8+T淋巴细胞相对比例、血清VCAM-1、CRP含量都为导致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病情活动性进行分组,将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35例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将65例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缓解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并对比三组受检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程度的相关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三组受检者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比有差异,且活动期组CD3+、CD4+、CD4+/CD8+水平较缓解期组和对照组低,CD8+水平较高(P<0.05);三组受检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且活动期组血红蛋白水平较缓解期组和对照组低,血小板水平较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3+、CD4+、CD4+/CD8+、血红蛋白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CD8+、血小板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D4+/CD8+升高、血红蛋白升高及血小板降低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疾病活动期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会出现明显变化,且与其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以CD4+/CD8+升高、血红蛋白升高及血小板降低情况可独立判定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因此临床上对于上述指标升高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及时改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三拗片联合治疗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78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3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研究组患儿接受三拗片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比两组疗效、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和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喘息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体温正常缓解时间、肺部啰音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CD8+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4+、CD4+/CD8+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联合三拗片治疗,有助于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减轻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46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纳入急性期组,73例COPD缓解期患者纳入缓解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CT、hs-CRP和D-D水平,同时比较急性期组细菌感染与无细菌感染患者、不同肺功能分级的患者血清PCT、hs-CRP和D-D水平的差异。结果:急性期组与缓解期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和D-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急性期组的血清PCT、hs-CRP和D-D水平较缓解期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血清PCT、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细菌感染组(P0.05),而D-D水平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肺功能分级患者间的血清PCT、hs-CRP和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肺功能分级越高水平越高(P0.05)。结论:AECOPD患者的血清PCT、hs-CRP和D-D水平均显著的升高,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有利于诊断患者是否存在有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BA)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6(CCL26)与肺功能和气道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BA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急性发作期组,根据病情分级将BA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轻度亚组55例、中度亚组43例、重度亚组20例,另选取同期77例BA临床控制期患者(临床控制期组)和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作为对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BA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PGRN、SFRP1、CCL26水平与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临床控制期组、急性发作期组血清PGRN水平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峰值呼气流速(PEF)依次降低,SFRP1、CCL26水平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依次升高(P<0.05)。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血清PGRN水平和FEV1%pred、PEF依次降低,SFRP1、CCL26水平和FeNO、外周血EOS计数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A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PGRN水平与FEV1%pred、PEF呈正相关,与FeNO、外周血EOS计数呈负相关(P<0.05),SFRP1、CCL26与FEV1%pred、PEF呈负相关,与FeNO、外周血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BA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PGRN水平降低,SFRP1、CCL26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有关,可能成为BA急性发作期患者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肥大细胞羧肽酶(MC-CP)、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并分析与 T细胞免疫分子及气道基底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6年 8月至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 86例,根据哮喘控制情况分为急性发作期组 48例和缓解期组 38例,选择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 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 MC-CP、S1P水平、肺功能、T细胞免疫分子、支气管黏膜网状基底膜厚度(BMT),并分析血清 MC-CP、S1P水平与肺功能指标、T细胞免疫分子及BMT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组、缓解组患者血清 MC-CP、S1P水平及 BMT、CD8+均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发作组患者血清MC-CP、S1P、CD8+水平高于缓解期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和缓解期组 FEV1%pred、CD4+、CD4+/ CD8+,血清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免疫球蛋白 G(IgG)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组上述指标低于缓解期组(P<0.05)。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 MC-CP、S1P与 CD8+、BMT呈正相关(P<0.05),与 FEV1%pred、CD4+、CD4+/CD8+、IgA、IgM、IgG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 MC-CP、S1P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与与肺功能、免疫功能和气道重塑相关,且血清MC-CP与 S1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与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0医院收治的2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32例作为COPD稳定组,AECOPD患者72例作为AECOPD组。另选取同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0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受试者血清SAA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肺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ECOPD患者血清SAA水平与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并分析SAA对AECOPD的诊断价值。结果:AECOPD组患者血清SAA、PCT、CRP、IL-6、IL-8水平较COPD稳定组及健康组升高(P0.05),COPD稳定组患者血清SAA、IL-6、IL-8、PCT、CRP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低于COPD稳定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组患者FEV1、FVC、FEV1/FVC%、FEV1%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ECOPD患者血清SAA水平与IL-8、IL-6、CRP、PCT呈正相关,与FEV1%、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SAA对AECOPD诊断的敏感度为80.85%,特异度为80.07%,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AECOPD患者血清SAA水平明显升高,其与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存在相关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AECOPD患者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细胞免疫因子及趋化因子3(CCL3)、趋化因子5(CCL5)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轻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患儿(n=90),分为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45例)和研究组(槐杞黄颗粒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45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常规肺功能、细胞免疫因子及CCL3、CCL5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1.11%(32/45)高于对照组91%(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T2)、治疗后3个月(T3)、治疗后6个月(T4)时间点,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测值百分比(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75/25)升高,总呼吸阻抗(Z5)、肺弹性阻力(X5)及共振频率(Fres)下降,且研究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T2、T3、T4时间点,两组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7(IL-17)下降,且研究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T2、T3、T4时间点,两组CCL3、CCL5下降,且研究组的改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因哮喘住院次数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改善细胞免疫因子及CCL3、CCL5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不同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气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210例AECOP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持续雾化组(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持续雾化治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先后雾化组(先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后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每组各70例,对比三组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先后雾化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持续雾化组的78.57%及对照组的67.14%(P0.05)。先后雾化组患者治疗5天后氧分压(PaO_2)、氧饱和度(SaO_2)高于持续雾化组及对照组,且持续雾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先后雾化组患者治疗5天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持续雾化组及对照组,且持续雾化组低于对照组(P0.05)。先后雾化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_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高于持续雾化组及对照组,且持续雾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先后雾化吸入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AECOPD患者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血气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BA)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气道炎症和糖皮质激素(GC)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BA患者为BA组,根据BA患者GC治疗敏感性将其分为抵抗组43例和敏感组107例,另选取同期57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BA组、对照组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指标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两组血清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BA患者血清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与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患者GC治疗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A组血清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峰值呼气流速(PEF)降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升高(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A患者血清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与FEV1%、FEV1/FVC、PEF呈正相关,与FeNO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抵抗组体质指数>24 kg/m2、吸烟比例高于敏感组,血清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低于敏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24 kg/m2、吸烟为BA患者GC治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miR-29a-3p、miR-98-5p表达水平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BA患者血清miR-29a-3p、miR-98-5p水平降低,与肺功能下降、气道炎症和GC治疗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1-磷酸鞘氨醇(S1P)、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及黏蛋白域蛋白4(TIM4)与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气道炎症和治疗后再次急性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2016年7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47例缓解期患者纳为缓解组,73例急性发作期患者纳为发作组。对比发作组、缓解组血清S1P、SFRP1、TIM4、SFRP5水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气道炎症[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痰嗜酸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嗜酸粒细胞],治疗结束后以门诊复查或电话的形式进行随访1年,根据1年内是否再次急性复发分组,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血清S1P、SFRP1、TIM4、SFRP5水平。结果:发作组的S1P、SFRP1、TIM4高于缓解组,SFRP5低于缓解组(P<0.05)。发作组的FEV1、FVC、FEV1/FVC低于缓解组(P<0.05)。发作组的血清总IgE、嗜酸粒细胞、FeNO、血嗜酸粒细胞高于缓解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1P、SFRP1、TIM4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P<0.05),而与血清总IgE、嗜酸粒细胞、FeNO、血嗜酸粒细胞均呈正相关(P<0.05)。SFRP5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P<0.05),而与血清总IgE、嗜酸粒细胞、FeNO、血嗜酸粒细胞均呈负相关(P<0.05)。复发组的S1P、SFRP1、TIM4高于未复发组,SFRP5低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S1P、SFRP1、TIM4水平异常升高,SFRP5异常降低,且与肺功能、气道炎症、再次急性复发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时机,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161例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气管插管时间分为早期组(n=89)和延期组(n=72),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28 d内病死率(预后)。根据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9)和存活组(n=13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延期组(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下降,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且早期组变化程度大于延期组(P<0.05)。延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5/72(20.83%)。早期组28 d内病死率为14/89(15.73%),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对比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与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年龄、PaCO2、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pH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B型尿钠肽有关(P<0.05)。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P<0.05)。结论: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血气分析,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PaCO2偏高、年龄偏大、Hb偏低、pH值偏低、D-D偏高均是导致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