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318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患者,其中接受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159例归为电切术组,接受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的159例归为刮宫术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和围术期并发症、息肉复发率、临床妊娠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电切术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刮宫术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子宫内膜厚度较术前降低,且电切术组术后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刮宫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月经量较术前逐渐减少,且电切术组较刮宫术组变化更明显(P<0.05)。电切术组息肉复发率低于刮宫术组,而临床妊娠率高于刮宫术组(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多发息肉、息肉直径≥1 cm、宫角息肉、术后子宫内膜厚度≥13 mm、术后息肉复发是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患者疗效较宫腔镜下刮宫术更为显著,其术后妊娠率受年龄、息肉类型、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术后息肉复发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炎症因子、性激素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联合组予以宫腔镜电切术联合LNG-IUS治疗,比较两组性激素、炎症因子及复发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4(IL-4)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LNG-IUS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有效阻止息肉生长,降低复发率,对性激素水平影响较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息肉切除术联合LNG-IUS治疗EP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E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联合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LNG-IU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内分泌激素(ER、PR)以及炎症相关因子(VEGF、TGF-β1、TNF-α、CRP、IL-6)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对比无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减小。联合组术后各阶段子宫内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联合组VEGF、TGF-β1、TNF-α、CRP、IL-6、ER、PG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内,联合组总复发率为6.66%,对照组总复发率为33.33%,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用LNG-IUS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PR、VEGF、TGF-β1、TNF-α、CRP、IL-6的表达水平有关,提高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为EP的诊疗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后P8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宫腔粘连的效果及对患者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两组均采取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对照组术后置入COOK球囊,并在术后当天给予人工周期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P8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月经改善情况、治疗后1年妊娠情况、粘连复发情况和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粘连评分、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MMP-9、TGF-β1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月经改善率分别为92.45%、94.34%,高于对照组的75.47%、79.25%(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粘连评分和RI、PI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妊娠率44.23%高于对照组25.00%,粘连复发率15.38%低于对照组32.69%(P<0.05)。结论: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后P8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宫腔粘连可减轻宫腔粘连程度,改善子宫内膜容积、厚度、血流情况,调节血清MMP-9、TGF-β1表达,改善月经情况,进而提高疗效和妊娠率,减少粘连复发。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与电切术治疗宫腔粘连(IUA)的疗效及对宫腔形态恢复和血清白细胞介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IU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宫腔镜下电切术,40例)和B组(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和血清白细胞介素变化,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月经改善率和宫腔再粘连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内膜创面上皮化愈合满意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月经改善率高于A组,宫腔再粘连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IUA相比,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治疗IUA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宫腔形态恢复和月经改善情况更好,机体炎性反应更轻微,同时宫腔再粘连发生率更低,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采取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EM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EMP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年内子宫息肉的复发率及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子宫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EMP的效果更佳,可降低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冷刀系统与宫腔镜下能量系统分别联合芬吗通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能量系统联合芬吗通治疗,观察组采用冷刀系统联合芬吗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月经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次数、术后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P<0.05)。术后8~14个月两组的月经恢复情况均改善,观察组月经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子宫腺肌病、子宫穿孔、水中毒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47.50%)(P<0.05)。结论:冷刀系统联合芬吗通治疗宫腔粘连具有显著疗效,不仅对患者的危害更小,还有利于月经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患者在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按照信封抽签的形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麻醉选用依托咪酯注射液靶控输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静脉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用药时、拔管时SBP、HR、DB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 E、IL-6、Cor、TNF-α、ACTH、 hs-CRP、 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 CD4+、CD3+、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使用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可大大减轻,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47例行LEEP治疗的CIN患者,根据LEEP后1年是否HPV持续感染分为HPV持续感染组(n=41)和HPV转阴组(n=306)。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N患者LEEP后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1年后复诊时HPV持续感染组与HPV转阴组阴道微生态状况和外周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结果:与HPV转阴组比较,HPV持续感染组年龄≥45岁、术前HPV多重感染、术前HPV病毒载量≥100 RLU/CO、手术切缘HPV感染阳性比例更高,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比例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1.034,95%CI:1.009~1.060)、术前HPV多重感染(OR=1.371,95%CI:1.042~1.806)、术前HPV病毒载量≥100 RLU/CO(OR=1.198,95%CI:1.058~1.356)、手术切缘HPV感染阳性(OR=1.313,95%CI:1.144~1.507)为CIN患者LEEP后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复诊时HPV持续感染组阴道优势菌为乳杆菌、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Ⅱ~Ⅲ级比例低于HPV转阴组,pH值高于HPV转阴组(P<0.05)。复诊时HPV持续感染组外周血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低于HPV转阴组,CD8+高于HPV转阴组(P<0.05)。结论:CIN患者LEEP后HPV持续感染与年龄、术前HPV多重感染、术前HPV病毒载量、手术切缘HPV感染有关,LEEP后HPV持续感染可导致CIN患者阴道微生态和免疫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自控镇痛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来我院接受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和观察组(接受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自控镇痛),各为3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镇静镇痛情况[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应激反应[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和皮质醇(Cor) ]、免疫功能[CD3+、CD4+、CD8+,计算CD4+/CD8+]和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记录两种镇痛方案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其中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P<0.05)。两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不同时间点组内及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48 h后血清NE、E、Cor水平升高,但观察组镇痛48 h后血清NE、E、Cor水平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镇痛48 h后血清IL-2、IL-6、CRP、TNF-α水平升高,但观察组镇痛48 h后血清IL-2、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镇痛48 h后CD8+升高,CD3+、CD4+、CD4+/CD8+下降,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自控镇痛,镇静、镇痛作用显著,同时还可减轻机体炎性损伤和应激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痛宫腔镜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C两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mg/kg;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静注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麻醉开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注射痛,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平稳。L组较C组丙泊酚注射痛及术中术后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痛宫腔镜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C两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 mg/kg;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静注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麻醉开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注射痛,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平稳。L组较C组丙泊酚注射痛及术中术后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手术且术后出现宫腔粘连的患者80例,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40例。小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3 mg,大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9 mg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月经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率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 mg戊酸雌二醇应用于宫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在宫腔镜下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保留假包膜对术后瘢痕区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在手术过程中不保留假包膜,观察组患者40例在手术过程中保留假包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瘢痕变化情况、瘢痕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瘢痕区逐渐缩小,且观察组患者的瘢痕愈合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宫腔镜下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保留假包膜与不保留假包膜的手术效果相当,但保留假包膜可显著改善患者瘢痕区域的血流灌注,促进创面愈合,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8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七氟烷麻醉后行宫腔镜治疗,观察组则施以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进行宫腔镜治疗,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价,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对患者的清醒程度进行评价,监测记录患者的手术麻醉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心率(HR)、心排出量(CO)、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较短(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OAA/S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2、T3时点均显著低于T1(P<0.05),在T4时点又有所回升,观察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T3时点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的各时间段,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对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较佳的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