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神经功能、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7例老年I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研究组(n=59),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保守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动脉血流速度、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3%(54/59),高于对照组的72.41%(42/58)(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χ2=2.261,P=0.133)。结论:老年ICVD患者经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治疗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早期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rt-PA动脉溶栓治疗)和研究组42例(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 d、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低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ACI患者,可改善患者近远期疗效和预后,有效调节纤溶系统,减轻机体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设计,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和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脑脉利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各为75例。观察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用药安全性,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治疗后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同期,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茁)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脑脉利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异位妊娠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示可疑妊娠滋养细胞流动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本院收治的100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时期在本院例行正常产检的100例宫内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抽血进行甲胎蛋白的定量测定。测定子宫动脉、滋养细胞血流阻力及血清甲胎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速速、舒张末期速度较对照组升高,观察组滋养细胞血流阻力指数RI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速速、舒张末期速度较对照组升高,观察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异位妊娠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与滋养细胞血流RI呈负相关(r=-0.425,P<0.001)。结论:早期异位妊娠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滋养细胞存在高流量-低阻力血管,滋养细胞血流阻力RI与血清甲胎蛋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2,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21年4月在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早期CAS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2周后脑梗死稳定后再给予手术,CA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3~5 d后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清Lp-PLA2和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CAS组治疗后7 d的总有效率为97.7 %,高于对照组的86.0 %(P<0.05)。CAS组治疗后7 d的高灌注综合征、脑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7 %,对照组无出现高灌注综合征、脑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颈内动脉相对脑血流量与脑血容量高于治疗前(P<0.05),CAS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血清Lp-PLA2、Hcy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CAS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应用能抑制Lp-PLA2、Hcy的表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β2-微球蛋白评估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在造瘘术前1d、术后3个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血清β2-MG检测,判断血管通路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口的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都明显高于术前1 d(P<0.05)。2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术前1 d(P<0.05)。210例患者经过手术判定为动静脉内瘘异常22例,占比10.5 %,其中吻合口狭窄10例、内瘘头静脉端闭塞6例、静脉段血栓2例、吻合口血栓2例、静脉段狭窄2例。Spearsman分析显示动静脉内瘘异常与内瘘口血流速度、头静脉血流量、桡动脉内径、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瘘口血流速度、头静脉血流量、桡动脉内径、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为导致动静脉内瘘异常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内瘘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形态的变化,联合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可有效评估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状况,监测内瘘使用功能与状态,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通过调节Hippo途径抑制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机制。方法:选择40只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暴露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动脉瘤组(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颈总动脉后生理盐水灌胃)和阿司匹林组(动脉结扎后阿司匹林灌胃),各10只。灌胃12周后检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处死大鼠后,检测动脉瘤大小、壁厚比、内腔面积和中膜变薄长度,检测动脉瘤血管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表达情况。结果:(1)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Willis环上有明显凸起,且阿司匹林组大鼠凸起明显小于动脉瘤组。阿司匹林组大鼠动脉瘤大小、内腔面积和中膜变薄长度均显著小于动脉瘤组,壁厚比显著大于动脉瘤组(P<0.05)。(2)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TNF-α、MCP-1、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TNF-α、MCP-1、IL-6水平显著低于动脉瘤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动脉瘤组(P<0.05)。(3)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ET-1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动脉瘤组,ET-1和VEGF水平显著低于动脉瘤组(P<0.05)。(4)动脉瘤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YAP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阿司匹林组大鼠YAP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值显著低于动脉瘤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轻颅内动脉瘤大鼠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颅内动脉瘤形成,这可能与阿司匹林调控Hippo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将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双抗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以对照组为基础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的总有效率为93.8 %,高于对照组的68.8 %(P<0.05)。两组治疗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治疗前,搏动指数(PI)明显低于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MMP-2含量低于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低血压、静脉血栓、头晕脑胀,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能降低MMP-2水平,可在平衡血脂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提高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且为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微量推注泵美罗培南对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及血管生成素-2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到2022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重症肺炎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都给予美罗培南微量推注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高剂量与低剂量的乌司他丁治疗,连续应用7 d,观察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血管生成素2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ICU住院时间、退热时间、炎症吸收时间与痰液颜色改变时间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IL-6、IL-17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血管生成素-2含量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血管生成素-2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微量推注泵美罗培南在重症肺炎患者的应用能抑制血清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也可抑制血清IL-6、IL-17的表达,从而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一氧化氮(NO)、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1例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71)和单药组(n=70)。单药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O-1、NO、VEGF、Ang-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及药物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单药组血清HO-1、NO、VEGF、Ang-1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血清HO-1、NO、VEGF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单药组,Ang-1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单药组NIHSS、Barthel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NIHSS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单药组,Barthel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效果显著,可能与其可有效改善血清HO-1、NO、VEGF、Ang-1水平有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IL-1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R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IL-6、IL-17及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1 d、3 d、7 d、14 d时血清IL-6、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d、3 d、7 d时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4 d时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早期采用Rt-PA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6、IL-17、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芪龙通络胶囊联合长春西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42例,上述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1)和研究组(n=71),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芪龙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14%(64/7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24%(52/71)(P<0.05)。两组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 -1(ET-1)、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芪龙通络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及血小板表面-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Barthel指数、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脉动指数(PI)]及血小板CD62P、CD63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2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HD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O、CVR水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ET-1、PI及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天麻钩藤饮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血小板CD62P、CD63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如抗血小板、脑保护、活血化瘀等。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依达拉奉和尤瑞克林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 d。随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和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和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VEGF和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依达拉奉单药治疗,可能与其明显提高血清血清VEGF、NO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55例设为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43例,并选择我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者50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神经缺损程度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重度神经缺损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中度神经缺损组和轻度神经缺损组,差异显著(P<0.05);中度神经缺损组血清VCAM-1、MMP-2、TIMP-1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轻度神经缺损组,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VCAM-1、MMP-2、TIMP-1均和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03, 0.915, 0.778,P<0.05)。结论:血清VCAM-1、MMP-2、TIMP-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表达异常,神经缺损越严重血清VCAM-1、MMP-2、TIMP-1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r-tpa合并甘露醇治疗血管壁病变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发病6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r-tpa合并甘露醇静脉滴注,对照组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连续使用15天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采用r-tpa合并甘露醇静脉滴注和川芎嗪静脉注射液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7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合并甘露醇治疗血管壁病变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且对6个小时内没有出血倾向的血管病变性脑梗死安全实用,患者后期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动脉介入溶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并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19例予静脉内尿激酶溶栓,实验组24例予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及Hcy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血清脑钠肽及Hcy水平较低,差异具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推测其与降低患者血清脑钠肽及Hcy水平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胞磷胆碱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后V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胞磷胆碱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和观察组(49例,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认知功能、痴呆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长谷川痴呆修正量表(HDS-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舒张期峰值速度(Vmin)、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胞磷胆碱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VD,可促进其痴呆症状、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可能与调节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行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载脂蛋白A、B(ApoA、ApoB)、ApoA/ApoB、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poA、ApoA/ApoB、NO均较治疗前上升,但观察组ApoA、ApoA/ApoB、N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两组FPG、2PG、FINS、HOMA-IR、IL-6、hs-CRP、ET-1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FPG、2PG、FINS、HOMA-IR、IL-6、hs-CRP、ET-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较好,且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内皮功能并调节血清载脂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